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1)

21世纪20年代的广州,会再次出现一个跨越时代的地标级作品吗?这是摆在每一个建筑设计者面前的一道终极问题。

此时,距离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诞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条中轴线从广州东站出发,串起中信广场、体育中心、珠江新城等一系列地标,再跨过珠江将广州塔纳入怀抱,随后一路向南延伸至海珠湖湿地公园,距离珠江后航道仅一步之遥。

在海珠湖南岸与珠江后航道之间,有着600年历史的沥滘村仍然如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即将落成的现代建筑群广州之窗与旁边低矮的民居宛若两个世界。

茶余饭后,沥滘村的村民们正在盘算着即将到来的拆迁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改变,期盼与忐忑交织。

而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身边的一所建筑内,一场名为“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的评选活动正在紧张进行。这场比赛的结果,或将改变他们未来生活的样貌。

目标:设计一个超越珠江新城的天际线

1000万元,这是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的总奖金,五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设计单位将各展所长,向顶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专家证明自己的优秀。

事实上,对于这些参赛者而言,奖金只是一个很小的“彩头”,争夺沥滘村改造设计这个项目,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ZAHA HADID LIMITED (主体)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 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每个参赛单位都在国际上赫赫有名。

在他们对面,坐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潘忠诚以及业主代表珠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捷组成的超豪华评审阵容。

既然是竞赛,那一定有试卷,要出动如此重量级的参赛者和评审专家,这份试卷的份量确实够重。业主方拿出的工作任务,是海珠创新湾设计范围内的建筑群组概念设计,主要是空间形态和立面概念设计。

具体来说,要求实现三点:开敞空间控制—结合道路形成与海珠湖的视线通廊;建筑群体控制—进行高度分区,前后塔楼交错排列来保证畅通;核心区塔楼群与轴线东侧塔楼共同塑造轴线天际线,向中央轴线逐渐推进,同时沿江形成前低后高的城市天际线。

简而言之,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在中轴线南延段打造一个超越珠江新城天际线的新城市景观带。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2)

下一个媲美广州塔的城市地标有望诞生?

广州珠江新城的规划始于上个世纪,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十年后的设计方案能取得哪些进步,是城市规划界和建筑设计界最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地上建筑面积共约47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产业)的指标240多万方,内容包括打造城市地标型超甲级写字楼、云生态甲级写字楼等多元复合的产业载体,超 30 万平米集旅游与娱乐元素汇聚的重量级文商旅目的地,配以标杆住宅、品质寓所、超豪华酒店等全方位人居服务空间以及开放灵活的舒适型生态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发展的广州城市新中心,定义湾区未来城市标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就认为,相较于90年代铺设的珠江新城这条中轴线建设而言,当前绿色理念、智慧理念等都在发生变化,包括现代数字技术、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都叠加在现代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广州城市更新应当在城市设计、地标性建筑等方面攀登一个新高度。

在评审团看来,延续广州新中轴线的整体性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评审专家提出,一定要突出中轴线在设计方案中的重要性,需要有对中轴绿带两侧界面以及地标建筑的思考,必要时刻还要对路网进行调整、地块进行置换。

“我们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是打造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超级几何的城市中心。”参赛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代表在赛后表示,他们方案特点在于TOD部分的人流纾解,从地下到地面再到空中,建立起立体的通行网络,并且通过项目内公园分解人流压力。

总部位于伦敦的ZAHA HADID LIMITED曾设计了广州大剧院,他们的方案同样强调城市空间的塑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让广州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融合在这个海珠湾的城市建设里。我们希望塑造一个具有连接性和可达性的建筑空间,这样既能保留我们老广州的文化或者说我们老城市的记忆,然后同时我们也是心怀未来的,想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利好融入到这个城市空间里面去。”

显然,评审专家在参赛方案中也获得了不少灵感。评审结束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在接受走访时提出:继广州塔之后,广州是否应该在中轴线南延线增加一个媲美广州塔的新地标?王世福说,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3)

情感与联结:让超现代化城市也有“乡愁”记忆

沥滘村位于中轴南门户,濒临珠江后航道,北侧为广州最大的生态湿地万亩果园,西有沥滘古街坊,东靠大学城,可谓广州新中轴线南延线上至精华的部分。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是设计竞赛的考核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几家参赛单位都试图把沥滘村的传统建筑乃至民俗文化融入到项目的整体设计当中。

Gensle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建筑、 室内设计、 规划及战略咨询公司,但他们的参赛代表却不断向媒体强调团队的本土化,希望以乡土情怀拉近与项目的感情:“我们的团队中很多设计师本身就是广州人,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延续原本城市的肌理和传承,不仅仅是一个拔地而起的新高度。”

据了解,在一些参赛方案中,沥滘村的祠堂、广场等公共空间都是设计的重点,甚至有参赛单位将沥滘村的古榕树都保留了下来,希望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中给这些历史记忆留下一席之地。

传统与未来在这里碰撞出设计上的灵感火花,旧村改造不再“一推了之”,这或许让外界可以看到未来海珠创新湾独具特色的一面。

沥滘设计五大方案及亮点速览

ZAHA HADID LIMITED(主体)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

设计亮点:将历史传统,先锋文化,生态资源融入项目,结合创新科技产业和居住功能,塑造了一个具有连接性和可达性的活力城市空间。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4)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5)

规划上,在保留历史村落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未来感的地标建筑塑造新的城市天际线,并在地面层塑造高度活跃的、多层次的立体人行系统,连接整个场地与周边湿地,同时也连接着文化与科技,历史与未来,将广州的历史与城市记忆融于这个创新的未来城。

二、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亮点:项目设计把城市中轴线往南延伸形成广州新的南门户。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6)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7)

项目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旨在创建一个新型的城市,让人们拥有可以亲近美丽自然环境的机会。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技术”与“创新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环境里很好地融合。在滨水区的设计上,项目将岭南文化、历史和健康生活方式合为一体,来体现岭南的精神并增加公众难忘的观感。此外,项目还将运用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层塔楼设计,以创造性的手法营造出“空中的岭南”。

三、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

设计亮点:着眼于广州地域主义的特点,即海珠沥滘的人文特征,城市肌理和气候风貌特色。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8)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9)

设计项目将会对海珠的地貌特质,城中村的有机发展与相关文脉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它们的成长成因进行保留和致敬,来体现广州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智慧结晶和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并尝试在这组建筑群设计里解决人,城市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让他们形成一个有序和递进的发展空间。表现出我们对沥滘创新湾片区期许的「场所精神」和更多的「未来价值」。旨在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可以在这片土地生长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理念。

四、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

设计亮点:构建包罗万有的像素城市,体验时空交错的生活场景。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10)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11)

项目将以老城新生的理念,传承现有的肌理,文脉和尺度;透过捕捉绿洲、水乡、宗族,村落等纪录了海珠根源的时间和空间像素,以高度、密度、尺度等城市设计语言重构快节奏城市中的慢生活颗粒;以一脉相承的榕枝,将城市,湿地,珠江联系在一起;将这里打造成广州新中轴的南部制高点,未来滨江活力的创新区。

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

设计亮点:以“榕树生境”打造广州创新目的地,以TOD提升区域城市运行效率。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12)

中轴线5年规划(中轴线向南巨变就在眼前)(13)

项目以“沥滘大榕树”为设计理念的源泉,仿照榕树生境,打造地下、地面及空中三个层次的生态、功能及交通空间。以绿色生长、复合功能、多元创新、快速换乘为核心策略,打造一个汇聚多元活力与创新、高效运行的全新目的地;同时,针对高强度区域的交通支撑,提出TOD设想,以多个层次的换乘在三个板块内部实现快速引流和疏散的整体性思维,以实现区域综合系统的高效运行。

(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