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日前,在河南信阳的一所中学,校方利用早操时间,安排了一场集体砸手机活动在这场活动中,学校安排学生们每人拿铁锤砸一下手机,告诫学生远离手机,拒绝游戏随后该学校校长对外发布称,砸手机这个事是学生家长强烈建议的,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此也表示支持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长沉迷手机忽略孩子的危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长沉迷手机忽略孩子的危害(一部手机毁掉一个娃)

家长沉迷手机忽略孩子的危害

每日商报讯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日前,在河南信阳的一所中学,校方利用早操时间,安排了一场集体砸手机活动。在这场活动中,学校安排学生们每人拿铁锤砸一下手机,告诫学生远离手机,拒绝游戏。随后该学校校长对外发布称,砸手机这个事是学生家长强烈建议的,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此也表示支持。

学生沉迷网络引发家长向游戏公司维权的案例时有发生,今年以来本报就收到了多起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而过度充值手机游戏的投诉。其中仅2月27日一起投诉的涉及金额就达到十多万元。

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去年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一部手机毁掉一个娃?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应当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工具,而非深陷其中的“深渊”,这需要家长、社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

手机成为孩子的“保姆”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张范平的小餐厅开在杭徽高速附近,从4月30日开始,这家面积50多平方米的小饭店就忙碌起来,一天需要接待80多人就餐,夫妻两个比工作日还要忙。而此时他们6岁的儿子圆圆(化名)则捧着手机全神贯注的玩着一款热门游戏。随着手机里传出的“敌军还有30秒到达”的提示音,圆圆的手指飞快的按动着屏幕,熟练程度丝毫不亚于大人。

谈起圆圆的教育,张范平着实有些犯愁。“我和老婆都挺忙的,我平时除了要在隔壁水果店帮忙外,还要照顾这家小饭店的生意,我老婆白天去附近的宾馆打扫卫生,晚上还要在店里帮忙,平时就给孩子一个手机,本来只是让他看看动画片,也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就开始玩游戏的。”

让张范平更为忧虑的是圆圆对于手机的依赖。他抱怨道,以前孩子还愿意看儿童书,摆弄玩具,只有在吵闹的时候才给他看会儿手机,现在已经变成不给手机就吵闹的程度,每天至少有五六个小时捧着手机才安静。

把手机当做哄娃神器的家长并不在少数,甚至在相对偏僻的乡村,这样的情况也正在出现。在安徽歙县方家村的一个当地人开的民宿里,63岁的民宿负责人对孙子整天玩手机、看直播也无可奈何。“手机是儿子送给孙子的礼物,现在儿子和媳妇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我们老两口照顾孙子,可现在除了吃饭以外,孩子都一个人玩游戏,和我们也没有什么话说。”

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去年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提到,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当中,未成年网民上网的行为中,有61%是为了玩游戏,刷短视频的行为为46.2%。数据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时间在 2小时以上的分别为 5.5%、7.4%和 10.5%,中职学生网民在 2 小时以上的达到 51.5%。

沉迷互联网 有孩子因此被骗十多万元

对于孩子们来说,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世界的确让人着迷,甚至有些内容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行为甚至使得家长蒙受了经济损失。

今年2月27日,11岁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杭州城东派出所报案,称自己玩游戏被骗走了十几万元。原来在寒假期间,小男孩迷上了一款手游,但父母怕小雨沉迷游戏,就把游戏设置成了防沉迷模式,一天只能玩一个小时。2月25日,他正在沉浸在游戏中时,屏幕突然跳出“禁止游戏”的提示,小男孩正玩在兴头上,就想着去破解游戏的防沉迷模式。

当小男孩在努力想办法破解模式的时候,他看到在游戏的聊天界面,有人发言称可以帮助解除防沉迷模式,就立刻联系了对方,对方表示解除防沉迷模式只需要22元。小男孩觉得很便宜,便立即给对方转了过去。但对方很快又以“需要激活”“账号特殊”等理由要求小雨转账,小雨一次次拿自己的压岁钱、用父母亲的支付宝转账12万余元

因为沉迷游戏而受骗上当的还有杭州11岁小女孩萌萌(化名)。2月21日下午,她在玩手机游戏时,有个“姐姐”在游戏群里喊话:“加QQ群,送皮肤和游戏装备”。萌萌看到后,马上加了QQ群。群管理员正是喊话的“姐姐”,她在群里发出“需要皮肤和装备的请私聊我”的公告,萌萌就加了她。对方说,萌萌是未成年人,需要用家长手机微信扫二维码领取一个激活码,才可以到自己手机上兑换皮肤。萌萌拿着自己的手机和爸爸的手机按对方要求操作,结果,迷你币没到账,骗子以扫码有误为由,继续让萌萌用支付宝扫码支付,并承诺充值成功后可退,萌萌放心了,先刷掉支付宝余额里的20000元,又用花呗刷了1998元。

实际上,未成年人在游戏中付费的情况并非个例。据《报告》的调查显示,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中,为游戏付过费的占16.9%。有2.0%的未成年手游用户月均消费在51元至100元,3.3%的用户月均游戏付费超过100元。

手机成瘾消耗孩子大量时间

低龄网民数量增多父母难辞其咎

在孩子们投身于互联网之中时,不少人大代表开始担心由此导致的负面情况。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国家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在该建议中提到,未成年人在游戏、短视频和直播中花费了不少时间,这将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

对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李海燕认为,孩子沉迷网络将难免影响其心理的正常成长。她介绍,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互联网世界更精彩也更多元,但尚未完全形成自我意识和分辨能力的孩子极易受到网络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不少游戏、短视频和直播都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其中不乏血腥、暴力和成人化的话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三观的形成。”

除此之外,长时间沉迷在互联网世界中还将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曾有家长带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来咨询,在了解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之前的性格稍显胆小,但并不排斥与陌生人沟通,但在接触了手机后,孩子出现了消极对待他人沟通的情况,这也使得孩子的内向型性格进一步深化。”

对于网瘾的低龄化,殊安心理首席咨询师卢雁玲认为情况不容乐观,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家长的错误示范。她认为,在当前社会中,离开手机的确不现实,但在孩子面前,家长们应当放下手机,多与孩子沟通。她提出,在指责孩子网瘾的同时,不少家长也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我的观察中,不少家庭里父母和祖父母都是低头族,而善于模仿的孩子也将大人的这一行为看做可效仿和认可的,这加剧了低龄网民的出现。”

低龄网民的增多还与家长的监督不力有关。杭州一所实验小学的班主任表示,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她了解到不少孩子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对于这一现状她也专门在家长会上提出过。“让孩子接触智能手机的确有助于开阔眼界,但手机的使用时间和用途,家长必须牢牢把控。我建议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应当超过半小时,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视力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的上网安全着想。我个人建议,家长不要将手机支付密码告诉孩子,这样可以极大程度避免孩子上当导致的金钱损失。”

除此之外,数量众多的手机游戏、短视频的出现也使得低龄网民的数量快速增加。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29万多家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或品牌名包含“游戏”的企业,其中去年新增相关企业数量达到5.7万家,增长率达到26.7%。实际上近年来游戏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仅以去年上半年为例,新增的游戏企业数就超过了2.2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2家相关企业。

互联网要拉高底线 网络应当成为工具而非“深渊”

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一事,不少家长、心理学专家等认为,互联网应筑牢防线,拉高底线。针对低龄网民的保护,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去年10月17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通过,其中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对互联网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中对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给主播打赏或充值引发的纠纷案件审理进行了规定。如果未成年人的打赏或充值行为涉及的数额与其行为能力不相适应,那么若此打赏或充值行为事先未经家长同意事后未经家长追认的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家长可以要求主播或者网络平台返还未成年人打赏或充值的相应款项。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据测评报告显示,在20款参与测评的短视频直播类App中,17款在青少年保护模式下关闭了直播开通和打赏充值功能。

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行为,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0条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而对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该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应当尽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有害信息阻断义务、违法犯罪行为记录和报告制度等。

对此,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认为,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明确了学校的主体责任,维护了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也保护了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

实际上,对于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安全,杭州已经给出了全国首个判例。

3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诉国内某知名短视频公司(下称“某公司”)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经杭州互联网法院出具调解书后结案。此前,检察机关就该案提出了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诉求,某公司均无异议,目前已针对存在问题全面开展整改。据悉,该案系民法典实施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检察机关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全国第一案。

■记者手记

当爱玩电子产品成为一种习惯

上网成瘾的话题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80后”“90后”的青少年时期,在当时“网瘾”被视作洪水猛兽,也引发过社会的热议。如今当年的少年们大多为人父母,但爱玩电子产品几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反映在他们的方方面面,这一习惯不分性别、无关学历,也与工作性质没有太大的关系,吃饭时看手机、走路时看手机、躺在床上还是捧着手机,这样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心底的镜子里投下了镜像。年轻的父母们在焦虑孩子成为低龄网民的同时,也应当从孩子心底的镜子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切莫因为自己的放纵使得孩子们上网成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