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位泛着孤舟,身披蓑衣,独自在江中冒雪垂钓的老翁,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出这么特立独行的事?

孤舟,有时让人觉得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有时让人觉得异常自信,毕竟“只有猛兽常常独行”,老人精神的坚毅必定非同寻常。

蓑笠,说明天还在下着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斗笠,防止纷飞的雪花扑打到眼睛,影响观察鱼儿上钩与否。蓑衣,防止雪落肩头和后背,为了更久一点儿在江中垂钓。

蓑翁独钓寒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

翁,这是一位老人。老人给人的感觉多安祥,垂钓更需要安静的心境。

千山鸟飞绝,不是眼前目力所及之处的这几座山没有飞鸟欢鸣,而是“千山”,几乎囊括了天地间的所有山脉,没有鸟鸣,也就没有猿鸣、虫鸣等,飞鸟还巢,百虫冬眠,天地之间归于万籁俱寂的极致的宁静,也达到了极致的严寒。

这是客观地理环境的描写,也幽幽然给人感觉是老翁精神世界的描写。

万径人踪灭,所有的路,无论羊肠小道,还是康庄大道,但凡平时有人行走的路,都因严寒不见人影。

天地间不再有人声喧嚣,这对寂静的描写在首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毕竟有时飞鸟还巢、虫兽冬眠,但人迹还是有的。然而此时,万径人踪灭。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客观的寂静,与老翁的精神世界相通相应。

蓑翁独钓寒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

这样的天气里,老人泛着孤舟来钓鱼。

家人反对吗?老友劝说吗?老伴阻拦吗?

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出行,在家里喝点家酿的酒,与老友谈天说地,与孙儿嬉闹,不好吗?

但是老人还是来了。

独行,独处,钓鱼必定对于老人有独特的意义。

这种独立之精神,在尘世间,尤其重要。

抛开钓鱼本身,能这样笃定地去做一件事,让人很容易想到很多人。

比如张桂梅老师,创立华坪女高的初期,可以说只有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太多外在的帮助,就是一个不灭的念头。

蓑翁独钓寒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

与《江雪》中的老翁何异?

只有自己一人,“万径人踪灭”,得不到外界的帮助,甚至被人理解都很难。“何苦要如此?”

衣衫褴褛,到处找资金,常常忍饥挨饿,何尝不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现实写照?

不过,她深知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信念笃定,即便“独钓寒江雪”又如何?

很多有大价值、大意义、大乐趣的事情,最初多是只在一个人心中萌芽,初期的孤独、无望、无助,就像没有人烟的寒江雪天,别说人烟,连声鸟叫也没有,斗笠蓑衣怎能耐这冰雪严寒?

最初都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就像苍天大树最初破土而出的幼芽,无助、孤单、荒凉。

蓑翁独钓寒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

心中有信念的人,或许都得经历这样的局面。

有意义、价值、乐趣的路,也许最初都是这个样子吧。

外界没有他人的理解、帮助、认同,只有内心的声音、乐趣、自我认同,独钓寒江雪的箬笠老翁身上有多少人的影子?

华罗庚最初在自家杂货铺的柜台上,学习数学,周围人喊他罗呆子,父亲好几次因为耽误生意要烧掉他的数学书。

他的世界里何尝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学数学,不知未来如何,只有心中的乐趣鼓舞,又何尝不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物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研究豌豆实验,周围人不解,甚至生前都不被人理解,在教堂的空地里,做了八年豌豆实验,何尝不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写照呢?

学会独处且自得其乐,自我认同,独立之精神,坚持自我判断且无惧不合群,简单朴素的物质条件,这首诗给了我们这些启迪。

一首诗,微尘中可见大千,愿这首诗给您更多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