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1)

越秀区基层党员干部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直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通讯员胡强明 摄

二十大时光

开栏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从今天起,本报在重要版面、主要端口统一开设“二十大时光”专栏。记者将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企业、高校和机场车站码头等,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采访报道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报告的生动场景,反映社会各界对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共度二十大时光。

南沙明珠湾一线建设者、创新创业港澳青年、大湾区科研人员:

凝聚时代之力 讲好大湾区故事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王梓丞、梁万清、陆冲、范孝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勾勒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脉络,也为南沙下一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指引了方向。从南沙明珠湾建设一线,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一线、大湾区科研一线,报告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

勇当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大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香港、澳门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更加开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下一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指引了方向。”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纵深推进,中央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使命任务,《南沙方案》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已全面铺开。

时光荏苒。10年间,南沙定位不断跃升,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再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开发开放的热潮扑面而来,成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成果的首选地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聆听完报告,广州市南沙区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主任、香港青年孙弘睿告诉记者:“心情澎湃!”报告特别关注港澳、青年等事宜,令作为港澳青年一员的他深有感触。他表示,希望港澳青年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中国力量”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南沙方案》出台前几天,广州市南沙区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在创享湾开启,助力更多的年轻人在南沙创造未来。我有幸能成为五乐中心的主任,一直都致力于为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各种各样帮助。五乐中心将继续为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尽心尽力。”

一线建设者勇毅前行 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在中国交建广州南沙横沥项目部的工人营地,昨日早上9时不到,工友们已安静地等待党的二十大开幕。据统计,中交南沙横沥项目总承包部及一、二工区4个会场100余名党员、职工、工人集中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给一线建设者注入了奋发奋进的正能量。

“全体党员、群众都备受鼓舞。”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交城投南沙总承包部党支部书记、总工程师何锦明说。十年间,他参与建设的灵山岛尖正在逐渐演变成一座公园城市。“我将继续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建设之道,走好时代之路,以高标准打造明珠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个个工程难题相继攻克,一条条市政道路顺利贯通,为经济发展,民生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一幅蒸蒸日上的踔厉奋进图,正在明珠湾徐徐展开。“党的二十大让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全力以赴的方向。”中交城投横沥总承包部总经理欧阳卫星说。

紧抓发展机遇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而通过工业智能技术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说。

目前,广州工智院正在积极策划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单位共建工业智能粤港联合实验室,通过构建面向数字制造的粤港工业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工业场景相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香港创新创业青年与工业实践相结合、粤港优势科研机构科技研发相结合,力争打造粤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成功示范、服务工业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标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融合的成功典范。

创新需要人才。作为高端人才聚集地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使命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坚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开展人才服务工作的信心。

公共研究中心秘书处副秘书长郭润绿表示:“在人才工作中要注意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逻辑联系,发挥公共研究中心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优势,推动人才快速成长,并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技资源,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同时,结合南沙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和《南沙方案》要求,把人才工作与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相结合,‘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劳模工匠、穗港澳青年职工代表等:

唱响“劳动创造幸福”主旋律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通讯员穗工宣)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广州市总工会组织劳模工匠、穗港澳青年职工代表、一线产业工人代表和市总工会全体机关干部、直属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等,在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集中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在劳模工匠、一线产业工人及穗港澳青年职工代表、工会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崇高理念,唱响“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旋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州华德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张春新说:“在过去的五年里,我通过广州市总工会的‘求学圆梦’行动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他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一线产业工人,他将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党员和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作为参与四轮扶贫、三度驻村的帮扶干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州交投集团派驻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原第一书记岑宇铿表示,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感触尤为深刻。他表示,过去的经历是前进的动力,未来,他将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十年前,香港青年林广健来到内地发展,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升学开启了自己的“追梦”生涯。目前在广州“圆梦”,成了一名律师。同时,他现在还是番港澳同心联谊会青委会主任,成了港澳青年到内地“圆梦”的“引路人”。他表示:“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实际举措,让更多的港澳青年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共享国家发展红利。”

广州市总工会机关干部张敏表示,作为一名工会干部,她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和同事们将聚焦“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扎实的工作成效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做职工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越秀区基层党员干部:

做到将心比心 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钻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广州市越秀区各个街道、社区的党员踊跃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幼儿园园长到普通街坊,报告引起众人热烈反响。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表示,听完报告后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加明晰的规划。

十年来,广州市中心越秀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旧南海县社区经过微改造焕发了全新的活力,成了新晋的打卡点;红色资源丰富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经过有机更新,成了居民感受红色文化的好去处;东濠涌一带一改此前脏乱的情况,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地……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对此感触良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回想起过去几年的社区工作,这位资深的社区工作者说,“此前我们通过居民的议事共商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微改造不仅让社区环境变好,还提高了居民的凝聚力。微改造的开展让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共商共议,居民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大家可以一起参与社区微改造的工作,社区的设计每个居民都有份参加。”

叶露雅举了个例子,在微改造过程中,居民提出了可以在社区内摆放一些供居民休息的座椅。“但是众口难调,有的居民会说为什么不是摆在我家门前,有的居民会说为什么要摆在我家门前。我们想了个办法,将凳子摆放在一个位置之后,不打钉子,让居民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位置。几天过去,凳子的摆放位置变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位置几乎没变动。一个月过去了,凳子的位置固定下来,我们就用钉子将凳子固定好。”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光是社区内街灯亮度就整整调了一个星期。社区还特意选了不同款的灯泡,满足居民的需求。

叶露雅说:“我们已经从社区的管理者转变为社区的服务者。我将继续秉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跟群众交心,对群众贴心,让群众放心,做到将心比心,把社区党委和居民群众的心联系在一起。”

在场收看大会直播的还有党员梁韻怡,她是越秀区惠吉西幼儿园的副园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梁韻怡都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未来,我们更加明确幼儿园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会加强与社区联动,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

农村基层党代表:

向世界推广中国农业优良品种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曾卫康)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会长潘翠玲和花农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早早来到会议室,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这是国家给农业发展的大机遇”,作为一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潘翠玲对此感触良多。当年,18岁的潘翠玲高中一毕业,就在自家承包地里种起了桃花和菊花。爱学习钻研的她,时常只身前往全国各地取经学艺,筛选适合本地区气候的优良品种加以提纯、推广种植,在实践中摸索出菊花照灯技术等,承租上千亩土地,全面采用连体塑料大棚技术、自动滴灌技术和密封式熏蒸防腐技术,让花的品质和生产规模大大提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敢闯敢干的她,从1998年带领全家创办公司,到2007年12月占地面积70多万平方米的“宝趣玫瑰世界”正式对外营业,探索实践玫瑰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从第一产业玫瑰种植、收购、储运和销售,向第二产业深加工生产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精油、玫瑰化妆品等10多种产品拓展,向第三产业乡村观光文化旅游延伸。

潘翠玲说,作为来自农村的基层党代表,她见证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见证了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从化万花园农业发展平台从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亩,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越来越美,这些亲身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过去十年间,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

如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此,已经成为农业专家、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会长的潘翠玲有自己的实践:“我想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奇士橙品种,向世界推广中国人的农业种植技术。”四年前,潘翠玲和女儿已经开始栽种一种玫瑰柑的新品种,令业界刮目相看。“我们夫妻俩和女儿一起决定向世界推广中国农业优良品种。玫瑰柑就是一个能够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良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