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因素催化下,长端利率中枢延续下行趋势2022年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4万亿,同比多增近4000亿,新增社融6.17万亿,同比多增9842亿,二者均创历史新高,上层宽信用的态度十分明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未来十年利率分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未来十年利率分析(盘点过去四次利率底)

未来十年利率分析

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因素催化下,长端利率中枢延续下行趋势。2022年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4万亿,同比多增近4000亿,新增社融6.17万亿,同比多增9842亿,二者均创历史新高,上层宽信用的态度十分明显。

春节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2.70%,期限利差小幅反弹,整体水平处于过去三年的较高位置(71%)。春节后,利率有所回升,债市重回震荡,目前整体利率水平处于过去三年的低位。尽管在地产、基建投资长期下行的背景下,中长期看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趋势性降低的方向比较明确,但短期方向如何,在债券收益率跌破2.7%后,短期市场分歧加大。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之一是以史为鉴。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下过去几轮利率底中,宏观和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它们分别是2008-2009年,2012年,2016年和2019-2020年。

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2007至今)

数据来源:Wind,诺亚研究;统计区间:2007/12/14-2022/2/18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四万亿”

200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一年。这一年里,全球经济遭遇重挫,各国央行均推行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长端利率下行导致债牛顺理成章。我国的10年期国债利率在这一年里波动剧烈,8月份之后,更是出现了长达数月的长期利率“大跳水”。

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导致中国的外需急转直下,通胀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仅为6.8%,远低于第三季度的9%,与2007年全年13%的增长率更是相去甚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当年全球央行均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在2007年9月-2008年12月间连续降息10次,联邦基金利率从4.75%大幅调降至0%,并从11月启动后续的量化宽松(QE)通道。2008年9至12月,中国央行也先后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BP。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行下调三次),中小行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400BP,大行存准率下调200BP,带动资金利率节节走低。叠加当年股票基金资金纷纷转入债券市场,为债券牛市贡献了一波重要力量,长端利率出现“大跳水”。

2008年全面降准后,2009年货币政策仍保持较宽基调。在“四万亿”的刺激下,信贷大幅扩张,经济增长和通胀也明显回升。2009年3月,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城投模式”全面兴起,叠加房地产政策的助推,“宽信用”全面落地,各项经济数据开始出现反弹迹象。2019年1月长端利率触底,开启了随后长期地缓慢回升。2008-2009年的这一轮的利率底是经济基本面起决定性作用,信贷数据从此之后成为了经济的前瞻性指标。

2012年:欧债危机叠加换届年

2012年比起2008-2009年的大起大落相对平稳,不过这一年内债券市场就经历了一个小周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2和今年同样是换届年。

在2012年之前的2011年11月,欧债危机的冲击叠加国内经济加速下行,央行已经宣布全面降准,国内货币政策转为宽松。截至2012年5月,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50BP。6月,央行距离首次降准半年后首次降息,7月又再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降56BP。

2012年的经济下行不及2008年严重,叠加当年是换届年,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GDP没有出现2008年第四季度的那种快速下滑。2012年第一季度,GDP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第四季度开始反弹,增长7.9%,长端利率也从2012年7月后触底回升。

在长端利率触底之前,当年的金融数据已经触底,成为了利率底的先导指标。2012年4-5月,M2、社融增速达到了本轮周期的最低点开始回升,而经济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在2012年8月才到达底部,即“金融底”的产生领先了“经济底”3-4个月的时间,“利率底”发生在了金融底和利率底之间。6月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销售增速明显回升,叠加基建投资拉动,国内经济较快复苏,欧债危机也有所缓解,其后央行货币政策逐渐便回归中性。

2016年:“周期复辟”遭遇“黑天鹅”

2015年宏观经济面临外需走弱、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三大压力。供给侧改革推出后,大宗商品暴涨,宏观经济也在2016年触底。另外,2016年发生了多件影响宏观经济的大事:监管机构关注债券市场杠杆率、银行机构委外资金疯狂进入债市、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在海外,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等“黑天鹅事件”,都令这一年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戏剧性变化。

2016年1-4月,市场出现了类似2009年的刺激复苏,“周期复辟”的预期、叠加部分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加剧,引发了投资机构赎回基金的操作,长端利率总体上行。随后人民日报发声强调了经济长期“L型”的判断,经济增长数据再趋弱化。5-9月,长端利率开始下行并逼近历史低点。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类机构委外资金的猛烈入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段时间中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出现了“脱欧”结果,令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当天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下行7bp至2.86%,随后央行宣布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发了货币再趋宽松的市场预期,长端利率持续回落。

2016年10月后,债券市场负面消息不断,长端利率开始大幅走高。首先是市场担忧央行主动主导债市去杠杆的操作,其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了投资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11月9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债利率显著回升,市场预期国内经济也将被带动上行,通胀预期升温,债券市场备受压力。

2019-2020年:宽信用叠加新冠疫情冲击

2019年的情况与今年类似,都在债市牛年之后,经济增速仍在惯性下行,但“稳增长 宽信用”的政策调整已经出现。

2018年去杠杆延伸到实体经济,外部又面临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说明稳增长压力在加大。2019年开年即降准,财政政策年初启动提前批专项债发行,一系列政策为宽信用助力。2019年初各项经济指标仍在低位,但预期已经开始回暖,同时降准之下流动性环境相对宽松。

2020年利率低点的形成主要源于新冠疫情冲击让经济踩下急刹车,货币政策延续了2019年的基调大幅放松。政策面上,1月到4月,央行进行了降准及定向降准、调降MLF利率、提供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及利率优惠、下调SLF利率等一系列措施。5月定向降准后,央行暂停了降息降准的操作,但后续仍有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等结构性宽松的动作。

2020年4月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逐渐深入,国内的工业生产逐渐回暖。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房地产与基建投资进一步拉动了工业生产的复苏。3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即由负转正,随后4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也反弹至4.8%。进入下半年,海外需求上行促进出口走强,随后国内经济开始修复。2020年5月后,长端利率触底反弹,开启上行通道。

总结:回顾过去这四次利率底,经济基本面仍然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并与“宽货币”的政策导向,以及宏观经济在宽信用的帮助下逐步回暖密不可分,信贷数据也成为了重要的前瞻指标。虽然偶尔有海外“黑天鹅”事件的干扰,但我国宏观经济“以我为主”的总基调不变。在经济下行压力未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债牛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