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原来的单位的几个同事搞了个小型聚会。大家感慨时间飞快,感慨各自的变化。大家感慨最多或是有点羡慕的是小方的变化。

莫欺少年穷整首诗(莫欺少年穷)(1)

小方现在年纪轻轻,住的是高档小区,开着二十多万的车,据说是资产过千万,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在我们这个北方小城,也确实是人上之人了。

大家都谈笑着,半真半假地开着玩笑:小方,为什么当时不给我们说你创业的事,带着我们也发点财。小方还是那样讷讷地说:当时,好多人都不信这个呢。

看看眼前的小方,想想十多年前他刚到单位时的窘样,真是让人感慨:莫欺少年穷。

我们以前的单位的一家大型地方国有的冶炼企业,当时企业非常的红火,不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是行业翘楚。我们几个的工作是在企业内部的招待所,当时招待所算上临时工也好几十号人呢。

小方的叔叔是厂里的正式职工,在招待所当厨师当领班。听说招待所要雇用临时工,就给所长说,自己有个侄子,家里条件不太好,看能不能让所长照顾一下,让孩子过来干个临时工,帮个厨。

既然是用人,又有熟人介绍,所长就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小方成了我们的同事。

莫欺少年穷整首诗(莫欺少年穷)(2)

小方刚来时,十六七岁,身体很单薄。一是年岁小,二是刚才村里出来,见人还有点发怯,人老实,显得很木讷。什么脏活累活多是他干,学习厨艺也很上心。可能是因为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吧。当时同一批进来的还有两三个和他年岁相仿的小伙子,可能是家里条件相对好点,偷懒耍滑,也不好好跟着师傅学。

后来,在那几个小青年中,就只有小方能单独出几个菜,其他几个都半途而废了。

几年后,行业形势发生变化,企业效益急转直下,不断地裁员。后来业务急剧萎缩,招待所就关停了。再后来整个企业都倒闭了。

昔日的同事为了生计都在城里打工了。

中间我们还见过一两次,听说他曾经在永和豆浆那里当过几

莫欺少年穷整首诗(莫欺少年穷)(3)

去年的一天,我在街上偶遇到小方,得知他和我住得很近。后来就联系多了,去过他家几次。听说,他离开单位后也经历了几次周折,后来经朋友介绍糊里糊涂地进了一个大数据的项目,踩上了风口,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成功,就是这样,看似偶然,但是也不要忘记了还有一句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真是: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