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开始于1949年5月12日,至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上海。

可是,上海解放五个月后,苏州河以北、四川路桥一带又燃起了“战火”。

一队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呈战斗队形,向邮电大楼发起猛烈的进攻。(见下图)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1)

解放军攻打上海邮电大楼

此时,上海城已经全部解放,这里怎么又打起来了呢?

其实,这是一场“复盘”性质的战斗,有意思的是,参加“复盘”战斗的还是五个月前攻打邮电大楼的那支解放军部队。

与上次战斗不同,邮电大楼里已经没有了国民党守军,战斗现场还多了几架摄影机和一群蓝眼睛、高鼻梁的苏联人。

原来,为了配合拍摄一部纪录影片,解放军战士正在再现“攻打邮电大楼”那一幕。

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攻打邮电大楼是最为艰难的战斗之一。

因为“前指”明令禁止使用重武器,为了完好地拿下邮电大楼,解放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战斗中,解放军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班一路冲锋在前。

这个班曾经乘坐“渡江第一船”抢先登上江岸,在渡江战役中,12名战士毫发无损,却全部牺牲在攻打邮电大楼的作战中。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2)

老照片 渡江战役

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是以瓦尔拉莫夫导演为首的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前方摄影队,他们以拍摄战争内容为主。

1949年9月到1950年,为了记录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苏联派出这两个摄制队,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一起,联合拍摄了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就是其中两部。

另外一支摄影队以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为首,他们的拍摄内容侧重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角度。

由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已经结束,苏联摄影队没有赶上趟,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补拍”,“补拍”的内容包括战斗场面,还有北平、上海、广州等重要城市的入城式等重要的历史画面。

为此,中央军委调动了各大野战军,全力配合四大战役的拍摄工作。

这是有史以来参演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参加拍摄的解放军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等“群众演员”多达数十万;

他们也是最专业的“群众演员”,参演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民工等都是四大战役的亲历者;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3)

当年的电影海报

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也极其豪华,参演的既有毛、朱、刘、周等中央领导人,也有林、罗,刘、邓,陈、粟等四大战役的高级指挥员。

在中南海,摄影队首先拍摄了解放军最高指挥机构的一组画面,内容是毛、朱、刘、周等最高层领导在一起开会。

然后,摄影队赶赴东北,开始拍摄“四大战役”第一仗-“辽沈战役”。

由于这四大战役都是大兵团作战,拍摄时需要动用大量的步兵、炮兵、装甲兵等部队配合。

为此,中央军委专门下达指示,要求各野战军部队尽可能满足拍摄要求。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本来指定由刘亚楼挂帅,指挥部队协助拍摄,但是,刘亚楼已经领命筹建空军,一时抽不出身。

所以,协助拍摄的事务改由“四野”后勤部政委陈沂和参谋处长苏静全权负责。

在东北,摄影队拍摄的重头戏有“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解放沈阳”等内容。

当时,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已经一路南下,为了配合电影的拍摄,“四野”特意抽调几大战斗的参战部队,千里行军回到原来的战斗位置进行战场补拍。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4)

老照片 参加拍摄的解放军战士

因为拍摄时距离“辽沈战役”的发生时间不太远,参演的又都是当年的参战部队,指战员们又都是“本色出演”,所以,拍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紧接着,摄影队离开东北,开始拍摄“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部分的内容。

在此前,东北电影制片厂曾经在1949年2月3日实拍过“北平入城式”。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5)

老照片 解放军接防北平城

因为当时拍摄的是黑白片,所以,苏联摄影队补拍了彩色版的“北平入城式”。

之后,摄影队在扬子江面,在金陵城头,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部队全力配合,补拍了千帆竞发、突破长江天险的画面。

在拍摄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总统府”时,瓦尔拉莫夫罕见地应用了“长镜头”。

这是“总统府”的长廊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

在瓦尔拉莫夫导演下,一队解放军冲进总统府长廊,摄影镜头则尾随着战士的身影一路跟进,直到长廊尽头。

整个拍摄过程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画面动感十足,气势雄浑,极富视觉冲击力。

这种镜头处理方式赋予了纪录片全新的拍摄模式,至今仍然被后人不断地重复与模仿。

比如,在电影《芳华》中,最残酷的战争片段就应用了长镜头。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6)

电影《芳华》长镜头拍摄现场

这段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中,摄影者不但拍摄了作战、爆破、射击等内容,还包括了中弹的人,运输物资的马匹、驼队。

拍摄这组长镜头的难度不低,代价不菲,据说,摄制团队总共耗时了十天时间,花费了700万才完成了拍摄。

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7)

电影《芳华》剧照

苏联摄影队补拍了许多他们没有赶上的战争场景,虽然是补拍,但是,他们在一些关键之处却非常较真。

比如说,补拍解放军入城式就有明确要求-当时是哪支部队参加了入城式,就要求把他们调回原地配合拍摄。

其次,补拍的内容、人物、地点必须是真实的,这个要求“铁板一块,绝不妥协”。

本文开头提到的“攻打上海邮电大楼”就是典型的例子,攻打邮电大楼是真实的战例,参演的是原作战部队,拍摄地点就在原地。

另外,摄影队还派出了几个摄制组,分别跟随仍在作战的解放军部队进行战地实拍。

当时,彭老总的第一野战军,刘、邓的第二野战军正在向西北、西南进军,第四野战军还在南下作战途中。

摄制组冒着危险,拍摄了许多真实的历史镜头。

所有这些,都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上的“经典”资料,载入了辉煌的史册。

《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两部片子后期制作完成后,顺利通过了中央领导的审核。

这两部大型彩色纪录影片一经反映,立即在中国、苏联引起了轰动,并双双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

因为苏联摄影队拍摄的是彩色纪录片,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五彩队”。

从1949年到1950年,“五彩队”的足迹遍及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为新中国留下了30多个小时的彩色影像。

70年代时拍摄的经典抗日电影(解放初期拍摄的一部影片)(8)

老照片 拍摄现场

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一部分解放军官兵还在为“解放全中国”继续战斗。

解放军官兵与中国人民激情依旧,都还保持着昂扬的战斗状态。

所以,即使有一些历史场景并非现场实拍,而是通过补拍完成的,但是仍然生动感人,几可乱真,看起来仍然十分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