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1)

出土的汉瓦当的“家”字,家的下面是一只猫头鹰

为什么要有家庭呢?

这个疑惑并不是今天才有。

小时候母亲出去打工,我和爸爸在学校里长大,爷爷奶奶去世的也早,所以家庭在我印象里除了学校的同学,就是爸爸和他的同事老师。

今年回山里的老家,看见村里的年轻人所剩无几,老房子前一般就是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在那里喝着糊汤。

我想他们应该和我一样,都是一种“残缺”的家庭状态。

温铁军老师之前讲过北上广深的大城市为什么发展的很快,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养老,教育的成本转嫁给地方,把年轻劳动力“吸引”(叫偷更为贴切。)到一线城市。

既然人都不在家庭里了,“家”字下面的那头“猪”都不在了,自然家也就不成立了。

和单亲家庭的同学相比,因为我的“家” 还算完整了,家里面的几头“猪”啊“猫头鹰”啊还都健康,所以我的生活状态就算是有“家”无“庭”吧!

为什么要有家庭呢?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2)

甲骨文“家”

家 一个宝盖,一头住在洞里的猪,清朝末年美国人骂中国人叫“china pig”,当时听起来气愤无比,可是慢慢长大才发现家里的猪是一种夸耀的称呼。小时候玩的斗兽棋有一种排列组合的方式,一象二猪三熊四虎五狮六豹七狗八狼九猫十鼠。猪可是排在大象之后的第二位比虎狮还厉害。

话又说回来,家字下面真的只是“豕”吗?据我所知汉代家字下面除了猪就是猫头鹰了,一种和北美白头鹰一样凶狠的鹰类。

有家的人,房子在,人在,仓库在,家里养的猪在,这便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吧!

有山珍海味能尝,有粗茶淡饭也能活,对于家来说我算是有的,可是独独缺“庭”。

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庭”字的意思。一般和庭字组成的词语有,法庭,门庭,庭园,朝廷。简单通俗点说就是 家教,家庭风气,教育方法,情感技巧等这些软性文化的部分,现在流行叫精神文明。

当然我说的这些只是些粗俗的理解,当然也有更为严谨的考据资料。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3)

汉代“泥塑猪”

满清的乾隆皇帝是深刻理解汉字哲理的一个人,提出了一个“无猪不成家的”理念。

家庭出现之前,家庭的两个硬件便是“壬”和“豕”正是他们两个的相互配合才把家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涵盖进来。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有一句话叫“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穷为什么不能离开猪呢?一者猪笨,不会胡思乱想,能专注的瞎猪拱圈。二者野生的猪力气大,可以靠力气干活赚钱。三者最重要,因为猪是动物,是一种可以移动能到处出力的生物。这就好比外出务工一样。现在是工业社会,搞批量,集中式的养殖,一个老板几十位员工就能养成千上万头猪,对于家庭来讲我是及其反感这种生产方式的。这种生产方式是牺牲“精神文明”以及家庭孕育子孙后代的时间来提高物质产出。更悲哀的是,牺牲我们的家庭,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出口给国外。这种断子绝孙式的生产方式真是罪孽深重。

所以说基于这种生产方式建立的制度本身就很邪恶和落后。

传统中国的家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充满亲情的巢穴,一个家庭里没有亲情,没有享受与家人相处温馨和睦的时间它就不是家,这是从创造家这个字之初就奠定下来的基调。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采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前两个时代又各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恩格斯考察了各个历史时代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家庭形式的历史变迁,指出家庭作为经济细胞和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家庭形式随着习俗和生产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其实吧!在这里我想好好批评下恩格斯,我并不太认可他的这种划分。

把恩格斯的理论汉化就叫做,家务,家法,家长,家资。

查查汉字,务,法,长,资是什么意思便可知晓,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解释了。

恩格斯的最大弊病在于忽视了“心”“情”“德”“道”这些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一种隐形的玄性的文化内涵。我当然也明白以前国家发展需要术来救急的紧迫感。

可是你要把问题搞清楚它就是这么回事儿,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两句话基本上就是对恩格斯所欠缺部分的补充。

扯了这么多,还没讲真正的“家”之源流。

中华文化本质上就是汉字的文化,解释汉字本质就是对这个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5)

古代猪圈模型

当然解释“家”这个字也不例外,借用熊正德老师的话,古往今来,古人们解释家这个字都在猪圈里打圈圈,永远走不出猪圈那个小圈子,缺乏对汉字逻辑性和创造性艺术性的开发。

当然作为通用工具的汉字以及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但是在不破坏统一度量衡“汉字”的基础之上开发汉字的创造性艺术性功能则迫在眉睫。

就如同成语画龙点睛一般,龙确实画出来了,就差那个有灵性,有创造力的眼睛赋予它腾云驾雾的活力。

大家为啥相信马克思恩格斯,除开崇拜西方科技西方霸权,最典型就是他们制造了一个足够迷人的“渊”这种用理科所搭建起来的“心渊”。可是论搭建心“渊”传统文化可是这个星球最强,没有之一,除开我们3000年的文字史,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建立在集体文化之上,所有先哲都是基于群体所开发的“心渊”哲学,儒学是,道学是,释学也是,现在加一个理学之逻辑理学而已,渊学由内,理学由外。

今天我就用“家”来举个例子。

其一:工具汉字之文献考据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6)

百度词条

搜索出来的答案,一般用于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等

其二:这里我想从 理,形,意,文化四个方面对家进行艺术化的解释。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7)

书法

首先值得庆幸的是家这个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有发生太大的结构变化,所以不用去考虑其繁体与简体之称。但是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点,转,折,横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设计。

汉字造法

1. 象形造字法 2.指事造字法 3.会意造字法 4.拼音形声造字法 5.转注与假借法

汉字造源

1. 仓颉造字说 2.结绳造字 3.劳动人民自创 4.史官采集 5.八卦起源 6.语言需要说 7.神话起源说 8.二元起源说。

汉字拼音说

1. 音节 2.元音 3.辅音 4.声母 5.韵母 6.认读 7.声调和标调 8.拼音法

对于“字理”的解释要从,音,法,源 三个层面来解释,当然会选取其中最通俗易懂的说法来使用,用逻辑把其串联起来,达成其趣味和意理的统一。

一:音说 jia 一声平,平为平坦,家常,大众之意。 通国家之家,乃为国家组成之细胞,为最基础之单位。谐音 鸡爱爱亦为繁衍之所。元音朝左,辅音朝右,形变随四种声调而幻化。

家是私有制度的最小单位,也是合法的拼音源头。其音一合婚姻法,二合文化渊源,三合子孙繁衍。

二:字源假说

1. 家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充满亲情的巢穴。

2. 家庭是对谁都具有极强吸引力的地方,是牵动人心最基础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发育的温床,是人生命中最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家庭不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肉体与心灵慰藉之归宿,也是传统农业经济最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8)

3. 家字是极富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字。从“家”字的出现就可以判断家是宗族团体祭祀的场所。正因为如此“家”的另一层意思引申为“汉”“村”“城镇”的宗族之意。家的出现无疑是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的最突出体现。《周礼-小司徒》曰“有夫有妇,然后为家”中国人养猪的历史非常悠久,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猪骨距今约7000年,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猪骨约6000年。古人认为猪是家的生活储备,是调节和春荒接济的必备之物。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9)

仓颉像

家的本意是私有的,是以夫妻构成为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组成方式。而“壬”的出现又给家庭之“庭”注入了家风,家教,家德一种精神的重生之物。甲骨文“壬”从人,是易经八卦的⊥表示阳刚之意,本意是男性生殖器勃起之意,四川话叫雄起,南方叫屌爆了,陕西叫硬,涨。而这个壬字便放在“庭” 字之下,更多表示在精神文明上的强健刚劲。

精神文明的刚劲有力,便是为育子成家道,为家字得房猪粮仓之物质丰盈。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10)

商末周初 饕餮文鼎

金文的壬通廷是西周时期公鼎之礼器。

4. 相传尧帝将其二女鹅皇,女英为瞬禹之妻,而在汉字瓦当的家字上,点与玄又表示着连续不断生殖之意。在这个瓦当上的家字,下方是一只英俊的猫头鹰,是一只可以驮着上方的家庭飞翔之意。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11)

歌词

5. 我想有个家,是曾经全社会共同演唱的一首歌。

家庭反映了当下社会文明与社会制度的基本情况。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会发展到两性完全平等的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父系社会主导的家庭终会走完它的历史进程,或许以母系血亲为特征的族群体系将会逐步形成,这或许是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另一条方向,相信当这样一刻来临之时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

三:字形说

家庭爆发的力量(家庭的诞生)(12)

家 分为三部分。

上方为从左上往右下的一点 “丶” 意为道授之意,也可以理解为天授之示。

其下为一宝盖,可以理解为建设,创造容身之所,建设生活之业的意思。明白点说叫盖房,往深点说叫立业。

最下方的豕,一曰:积累钱财 二曰:群体团队 三曰:运动执行之能力 四曰:在圈里恒定不变的意志力。

那么为什么要有家呢?

对于我们做子女的来说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是成人的责任。

对于父母来说家和万事兴是家存在的意义。

最后用我想有个家这首歌结尾,愿出门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早日成家立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温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