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跳绳已经成为小学生们的一道难题,低年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竟然是——跳绳。

大家的孩子都会跳绳吗?对孩子来说跳绳是不是很难?到底有多少孩子不会真的跳绳?

看过网上有些孩子跳绳的视频,有些孩子手脚不协调,跳绳姿势怎么看怎么奇怪;有些孩子不停被绳子绊倒,不停卡住脑袋;有些孩子甚至抡不起绳子。

一个孩子小心翼翼牵着绳子,拉扯了半天,认真得仿佛在计算绳子的每一个受力点,默默倒数三秒钟:3、2、1。

这一定是一次成功的起跳吧!没想到小手腕轻轻一挥,绳子有气无力地越过头顶,还没落地呢,就挂在头上了。

小学生入门跳绳教学(小学生跳绳难于上青天)(1)

跳绳半小时,成绩是1个,这是常有的事。

甚至有妈妈说“我从不轻易认输,直到遇见了孩子跳绳……”“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跳绳也需要专门学!”

在成人眼里简简单单的跳绳,对孩子来说却成了一道难关。陪孩子跳绳成了摧毁当代亲子关系的一项利器。

一、跳绳和成绩挂钩

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体测,每个年级的体测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毕业成绩和等级。

体测等级为:90分——100分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60分——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体测标准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

小学一年级一分钟跳绳满分,男生109个,女生117个。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即在跳绳达到100分的基础上,每多跳2个加1分,最多可以加20分。

小学生入门跳绳教学(小学生跳绳难于上青天)(2)

所以跳绳堪称掐住了小学生们命运的喉咙。

二、跳绳为什么那么难?

小小跳绳,其实是一项对身体各项能力要求很高的运动。跳绳需要手、脚、腕、肩有规律、有节奏相互配合,对协调性、爆发力的要求高,还需要应用到平衡感、敏捷度、耐力等。

也就是说既讲究技巧也讲究体能,还要考验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身体左右不协调(左手已经开始摇绳了,右手却还没动)、手脚不能同步(手已经摇起来了,脚却不知道蹦)、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跳跃等都会对孩子学习跳绳带来影响。

另一方面,孩子的体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跳绳是一种消耗极大的运动(很多人通过跳绳来减肥),如果孩子的体能水平较弱,就不能坚持很久,跳了几个就会感觉到疲惫,不愿继续。

小学生入门跳绳教学(小学生跳绳难于上青天)(3)

三、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跳绳难关?

1、选一条趁手的跳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条合适孩子使用的跳绳是重中之重。市面上的跳绳花样繁多:塑料跳绳、竹节跳绳、尼龙跳绳、橡胶跳绳等等,我们如何在这些跳绳中选出适合孩子的绳呢?

通过手把大小、绳子材质、绳子重量这三个要点可以综合判断出一个绳子材质是否合适孩子。

手把大小根据孩子手型的舒适度来试,多握几款,看从手感的判断上,哪款最舒服。

绳的材质,优先选择塑胶实心绳子,好用、便宜,重量、弹性适中,打地声音清晰,性价比高。

跳绳的重量选择大概在100公克到200公克左右。

记得还要调整好绳子的长度,找到合适孩子的高度。双脚并拢站在绳子中间,双手握住绳子的两端,伸直手臂略倾斜向下,拉直绳子时的长度为最佳长度。

2、分解动作练习

对协调性还不够的孩子,大人可以让孩子分开两个动作来练习。

(1)用绳:单手或双手甩绳,不跳跃

(2)起跳:双腿起跳,不甩绳

等孩子熟悉甩绳和起跳两个动作后,再让孩子正式开始跳绳。这样就能帮孩子改善协调性不足带来的手忙脚乱。

也可以将动作分解地更细致:

(1)合并双脚、往前拍手,双手从胸部位置放平,而不是举手过头。

(2)不要跳,先练习向前拍手、摇绳过头。

(3)慢动作练习绳子过脚、抬脚跟的动作。

(4)慢动作熟练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多练习,就能熟能生巧。

小学生入门跳绳教学(小学生跳绳难于上青天)(4)

3、握绳、摇绳的常见错误

(1)握绳姿势不正确

因为孩子的手小,抓绳时容易抓得过紧,容易出现绳子缠绕住手指的现象,反而不好控制绳子。

可以引导孩子把绳子的两头放在手指根部的位置,4个手指并拢,然后将绳绕在食指上一圈。

(2)摇绳动作不合理

有的孩子找不到用手腕发力的方法,在摇绳时手臂过直,是用肩膀用力摇绳,动作不稳定而且非常吃力,很难连续跳下去。

可以引导孩子两个手臂自然下垂,手肘放在腰部的位置外翻,摇绳时,以腕关节 为轴,通过前臂发力,将绳子抡起绕过头顶。

据研究,跳跃有助于开发孩子大脑的左右半球,提高脑记忆力,促进孩子的心血管健康。跳绳需要强大的协调性,但也会极大锻炼身体的协调力,比如手眼协调、双边协调等,这对于孩子写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都有改善作用。

在跳绳这件事情上,掌握入门的方法和正确的技巧,帮助孩子改正不合理的动作和方式,尝试调整节奏,陪孩子慢慢练吧。

我是Elva,0-3岁蒙特梭利老师,边工作,边分享蒙氏育儿理念及方法,和家长、老师们一起解答育儿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