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萨尔茨堡(费加罗的婚礼序曲)(1)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歌剧领域的创作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自他10岁时所作的《第一诫律的责任》,到35岁去世前所作的《魔笛》与《狄托的仁慈》,共有24部之多。如果将这些作品加以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正歌剧、喜歌剧与歌唱剧三类。莫扎特定居维也纳后,凭着在那里完成的《后宫诱逃》,在歌剧创作上获得了认同。此后,莫扎特便根据作家博马舍的名作《费加罗的婚礼》创作了一部同名喜剧,此时的莫扎特已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费加罗的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布尔克剧院首演。《费加罗的婚礼》首演时尽管非常成功,但不久之后,维也纳却不再上演了。原因有二:一是原作的内容在彻底地讽刺贵族社会,于是受到贵族们的排斥;二是当时的维也纳人仍旧偏爱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所幸的是,同年12月《费加罗的婚礼》在布拉格上演后,获得空前的成功,这才使得这部歌剧继续上演。后来莫扎特受邀访问布拉格,更感受到终身难忘的快乐和荣耀。

费加罗的婚礼萨尔茨堡(费加罗的婚礼序曲)(2)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阿尔玛维瓦伯爵之间的斗争。歌剧对贵族社会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揭露和讽刺,对贫民的爱情进行了礼赞。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充分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剧中的平民费加罗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贵族的虚伪、堕落则遭到无情讽刺和揭露。莫扎特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运用智慧和胆略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终于二人幸福成婚。

费加罗的婚礼萨尔茨堡(费加罗的婚礼序曲)(3)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也不例外。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而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

费加罗的婚礼萨尔茨堡(费加罗的婚礼序曲)(4)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这部序曲是世界上各个著名乐团常演的作品。堪称为一部精致的、浓缩的“袖珍交响曲”。这部序曲的篇幅不长,莫扎特在这部作品的写作中也没有使用歌剧中的音乐主题。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它包涵了歌剧所要表达的思想、风格和情感,是爱的礼赞,世界上没有哪一场婚礼像《费加罗的婚礼》那样,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在历经两百多年岁月的淘洗后依然焕发青春的生命力。莫扎特可以说是最具知名度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作为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他运用清新典雅的旋律,优美均衡的音乐为我们诠释了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和谐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