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视频
说课稿
强化量感培育,体悟测量本质
《铅笔有多长》课前说课
伦教汇贤实验学校 魏匆匆
把“量感”从“数感”中独立出来,会更加重视“数”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 “用数学看待世界的眼光”。今天我想谈谈对“强化量感培育,体悟测量本质”的见 解,从以下两大方面对《铅笔有多长》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研究
(一)说联系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从整体单元的视角看,本课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逐渐完善长度单 位的体系;而长度的学习又是传统度量的起点,为后续“面积”、“体积”的学习做 好铺垫。
(注:度量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度量、拓展度量到现代度量的过程。传统度量主要是针对 几何概念,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等。)
(二)说学情
共性学情:二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来形成对长度的直观感知。
个性学情:经过培养,本班学生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知识起点: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及其之间的关系(逻辑起 点)。通过课前调查,开展诊断性评价,发现学生基本能正确测量,只有少部分学生 能合理估测,这便是量感的生长点。(真实起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 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数学思考: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 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初步发展估测意识,激发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 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
二、说教学
(一)教材处理
结合教材分析,对比人教版教材,可见此课的知识点这三个特点:容量大、颇 抽象、很零散。因此,①适度前置学习,提高课堂效率,②组织测量活动,化抽象 为具体,③重视理解关系,建立知识体系,做到灵活处理教材、有机整合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体悟测量、感悟长度
下面选取其中两个片段谈谈我的教学创新。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以“测”悟“量”
1.以刻度尺,认识长度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强调度量工具的重要性,刻度尺就是长度单位的载体。课前学生借助刻度尺进行研究,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课上,则重点抓住“量” 之间数量关系,进行概念的再解读:
(1)这些线都是 1 分米长吗?是的,10 个 1 厘米就是 1 分米,我们可以写成:1 分米=10 厘米(板书)。
(2)为了直观说明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再次数格,发现 1 厘米里有 10 个 1 毫米(图 1),像这样 10 个 1 毫米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图 2),1 厘米=10 毫 米。
(3)比一比课前做的“10 厘米尺”,学生可能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分米尺”啊, 而有些人做的尺子长一些,有些人的短一些。我顺势提问:这样的“分米尺”标准 吗?经过思考,学生会说既然是“1 分米”,大家做出来的长度应该都一样,这些都 是统一的长度单位。至此,透彻认识分米和毫米。
2.以身体尺,感受长度
我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比一比认识“身体尺”:比一比刻度尺,1 拃长约 1 分 米;捏一捏校卡,1 毫米大约这么长。
3.估测实测,对比长度
接着我组织三人小组活动,合作估测、实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学生在量、找、比、估中逐渐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身体尺的“估”与 刻度尺的“量”,形成“方便”与“繁琐”的过程对比、“大致”与“精确”的结果 对比,借此趁机渗透生活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量方法,发展估测意识。
4.联系生活,感悟长度
我借汽车宣传海报进行拓展:用毫米做单位不是因为汽车比较短,而是在制造 汽车时都已经精确到 1 毫米啦。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是 再微小的错误,也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呢!旨在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养成严谨、 细致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片段二之前,我创造性使用教具“分米尺”,展开也是“米尺”,10 分米,10 个 1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打通了“1 米=10 分米=100 厘米”的联系。我还鼓励学生类比、迁移梳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抽象的单位换算再次沟 通“数”与“量”之间的关系。
片段二:以“数”悟“量”
为突显单位换算的现实意义,我改编了书本情境,变“简单的单位换算”为“两 个长度辩长短”。
学生可能会借助“身体尺”直观感知:3 分米(3 个 1 分米)大约这么长,40 毫 米(4 个 10 毫米)大约这么长,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在这样的比划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建立关系:3 分米=3 个 1 分米=3 个 10 厘米 =30 厘米,40 毫米=4 个 10 毫米=4 个 1 厘米=4 厘米;30 厘米>4 厘米,3 分米 >40 毫米。空间上的比较过渡到数量上的比较,产生换算单位的需要,“量感”与“数 感”的发展相辅相成。
(三)练习处理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实现提质增效,我精心设计练习,选用练一练第 3 题为基础练习,巩固长度单位换算,进一步发展量感、发展空间观念;选用练一练 第 4 题为应用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练习、提 问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在 2022 版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结合科学、劳动 等学科设计了跨学科融合的小组实践任务“豆子成长记”,引导孩子用数学眼光观察 现实世界,以此开展总结性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做到以评导教、以评促学。课前调查,开展诊断性评价,以便精准备课。课中提问、练习,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课后通过实践任务,开展总结性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重在帮助学生构建长度体系,一目了然。
三、结语
最后,我想以史宁中教授的这句话作为结语:“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 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结合课标对数学核心素养 的最新解读,本节课的量感培育,落脚点有三: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育数 学眼光;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数学思维;活用度量单位,学会数学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