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部六省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以安徽为代表。虽然在地理上,江西、安徽均属于华东地区,不过在经济区域划分上,它们属于中部六省。随着安徽加入长三角,安徽的发展速度居于六省前列。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1)

合肥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以傲视群雄的姿态迅速挤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合肥的高速发展,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有人看好,有人贬低,有人具体分析,也有人胡乱猜测。其中,有些网友曾在地图上观察,认为合肥的城市热力图与南昌、太原两座城市相当,是否可以认为合肥与这二城同一水平?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意思的,凡事先问是不是,再来回答对不对。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合肥、南昌、太原三市的城市热力图大小,红色区域确实相差不大,不过合肥还是占有优势的,且整体的框架也是要大于南昌和太原。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2)

合肥、太原、南昌热力图

那么,问题来了,三座城市热力图的核心红色区域既然差不多大小,为何只说合肥上限高,潜力远大于南昌太原呢?带着如上的几个问题,笔者开始进行了思考,查找了相关资料,现在或许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合肥、太原、南昌的二十年

合肥在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45.72亿元,在全国各市排名第20位。安徽将合肥培育成与长三角匹敌的一座城市,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减少省内人口流出,另一方面能够主动对接长三角,让合肥成为长三角的投资热土。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3)

合肥

南昌与太原在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5745.51亿元、4153.25亿元,如今两座城市的经济总量之和也不敌合肥,为何会形成现在的局面?

2010年,合肥已经超过了南昌和太原,这个时间实际上要更早,超越南昌是2007年的事,超越太原则在2005年。合肥真正实现快速发展是在2010年,全年增量首次超过500亿元,太原与南昌两市的增量之和还追不上它。合肥,到底经历了什么?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4)

南昌

从经济上,我们不难看出,在2005年以前合肥是不如南昌和太原的,本来三座城市的发展速度旗鼓相当,但突然在2007年,合肥猛踩油门,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安徽在2006年调转方向,原本是和江西一样,保持均衡发展的势头,但决定要做强做大合肥,于是乎整合了资源,开始了强省会战略。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5)

合肥、南昌、太原的二十年

2008年,合肥财政收入300亿元,各项标准都符合地铁的建设,但合肥却放弃了建设地铁,而是拿出100亿元投资京东方。现如今,京东方是全球显示器的龙头企业,为推动合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11年,合肥的财政已经不够投资了,但还是借钱投资内存条长鑫。2015年,合肥投资半导体。2019年,合肥投资新能源汽车,比如投资蔚来。种种事例表明,合肥的投资目光长远且准确。

另一方面,2011年,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合肥获得了巢湖(湖泊)的所有管辖权,且面积也增大了三分之一。原巢湖市经济总量并不高,2010年仅有615亿元,且合肥合并的并非巢湖全域,而是居巢区和庐江县。所以说,合并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累加。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6)

三分巢湖

于合肥而言,对巢湖(湖泊)的全域管辖才是最为重要的,能够将城区往南扩大。如今合肥的滨湖新区,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我们一味关注扩大的庐江县和居巢区,目前还并未融城。合肥有了巢湖,也就连通了长江,尽管目前并未真正利用航运,但可以通过芜湖、马鞍山,间接串联。

合肥融入长三角之后,迅速规划建设了“米”字型高铁线路,在高铁时代抢占先机。南昌与太原逐渐在各方面与合肥脱链,合肥的上限也会因交通而再次拔高。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7)

合肥热力图

南昌这二十年的发展中规中矩,由于江西没有走强省会战略的道路,所以南昌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实和长三角的部分地级市是差不多的,比如嘉兴。于南昌而言,加入长三角可能性不大,与武汉、长沙共同打造中三角,也受到地形制约。没有与外部的联动,也没有集聚全省大部分资源,甚至也没有扩张辖区,南昌也就很难赶上合肥。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8)

南昌热力图

太原这座北方城市与合肥不太一样,不过和南昌的发展状况有些类似。同样的,太原附近并没有能辐射带动的大城市,自身处于晋中地带,山西复杂的地形让强省会的太原很难辐射全省。不过,与晋中的同城化发展是能够得以实现的。但上限也很容易局限于此,很难联动省内其他城市,和隔壁的石家庄也有天堑阻隔。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9)

太原热力图

通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合肥的上限较高,手里有长三角、撤县设区等底牌。南昌的上限没有合肥高,主要原因是没有背靠长三角,不过南昌或许也能调整区划,拔高上限。太原的上限在于和晋中一体化发展,有望赶上南昌。

合肥、南昌、太原的城市框架

分析了合肥、南昌、太原的上限以及合肥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比了三市之间的发展状况,那么,为何合肥、南昌、太原三市的热力图大小相近呢?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城市框架。

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合肥的建成区面积为480.5平方公里。合肥下辖4个区,分别是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庐阳区,市区西南方和东北方是肥西县、肥东县,由4区2县组成了合肥城市框架。多年前,合肥框架还没有这么大,离巢湖也是有着几十公里的距离,如今地铁也通到巢湖边上,且环湖周边有着广阔平地,合肥的城市框架仍然能够扩大。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10)

合肥城市框架

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南昌建成区面积355.67平方公里。南昌下辖6个区,分别是新建区、青山湖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红谷滩区,市区南部是南昌县,由6区1县组成了南昌城市框架。南昌跨江发展,打造了红谷滩区,未来将打造赣江新区,进一步填充城市框架的空白处。

与合肥相比,南昌的建成区面积远小于合肥,但因为赣江水域的影响,让南昌有一种框架和合肥差不多大的错觉。从两座城市的框架图来看,合肥的路网也非常密集,并且左右还有肥西肥东融城发展。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11)

南昌城市框架

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太原建成区面积为340.0平方公里。太原下辖6个区,分别是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迎泽区,由6个市辖区组成了城市框架。太原处于晋中盆地北部地区,且东、西、北部三面环山,因此,太原的城市框架也只能往南扩大。

太原受地形限制较多,已经几乎没有南昌、合肥那么大且连片的平地,只能向东南与晋中一体化发展。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12)

太原城市框架

从合肥、南昌、太原的城市框架也能够看出,合肥的城市框架较大,建成区面积也是三市最大的,并且还剩有较大的可连片发展区域。南昌也留有较多可连片发展区域,面积也大于太原。太原依旧是受地形影响,不过目前来看,与南昌差别不大。

我们重点看热力图的红色区域,从结果上来看,合肥>太原>南昌,这实际上与城区人口相关。根据最新数据,合肥城区常住人口512万人,太原城区常住人口452万人,南昌城区常住人口342万人。所以说,南昌的热力图红色区域是最小的,而太原与合肥相差不大。

合肥与南京热力图对比(南昌合肥太原三者的热力图大小相近)(13)

太原

总的来看,之所以会认为合肥、太原、南昌三座城市的热力图大小相近,是“红色区域”在作祟,如果把整体联系起来,会发现合肥的“蓝色区域 红色区域”面积是明显大于太原和南昌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张小小的热力图,会发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热力图大小相近,却只说合肥的上限高呢”,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之后,了解到三座城市的发展情况。欢迎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城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