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1)

《红楼梦》的结局,一直是令众多读者耿耿于怀的核心话题,按照读者的期望,贾家乃赫赫国公府,由盛转衰,最后被抄家灭亡才应该是《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打造出一个盛世悲剧的高潮。

可在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他竟反其道而为之,安排贾宝玉、贾兰科举高中,皇帝降恩,让贾家重新起复,这样的结局被很多读者称为是狗尾续貂。甚至有读者称:曹雪芹苦心造诣写下的千古悲剧,愣是被高鹗给写回去,成了俗套的“大团圆”结局。

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2)

那么,高鹗为何要安排这样的结局?这其中自然有高鹗创作思维受限的主观原因,但还有一个被众多读者忽视的重要原因:在《红楼梦》的最初原稿中,本就没有安排贾家被抄家的结局。

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3)

何以这么说?其中原著脂批中已经有所透露,诸君请看《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不彼时钗黛和解,已成姐妹,宝钗便让婆子送来燕窝给黛玉调养身体,期间婆子提起自己今晚要去赌钱取乐:

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她外头坐坐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儿,痛赌两场子了。”婆子笑道:“不满姑娘说,今年我就大沾了光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是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第45回

此处有一段很长的脂批,值得引起读者的注意:

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虽偌大一园,且值秋冬之夜,岂不寥落哉?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上,花巷之中,或提灯同酒,或寒夜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趁出后文之冷落。

脂砚斋作为少数看过《红楼梦》全篇的读者,他是站在上帝视角来写这段批语的,他将眼下大观园内部奴仆夜间赌钱之盛状,与后来的大观园衰败之景进行对比,故称“又伏下下文”。

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4)

可问题在于,这里的“赌钱盛景”到底对比的是其后什么时间段内的大观园?这一点不可马虎,它对分析《红楼梦》之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此处的脂批已经暗示出贾家最终未被抄家的原稿内容:

“伏下后文”是第七十三回聚赌事发,衬出“后文之冷落”是宝玉出园“散场”后,还是贾家出事后?宝钗、宝玉先后迁出,迎春、探春嫁后,黛玉死后,剩下李纨、惜春一定也要搬出去了。但是园子即使空关着,还是需要不止一处有人值夜,夜间来来往往照样热闹。“后文之冷落”只能是奴仆星散后。可见荣府败落了仍住原址。偌大一园,无人照管。——《红楼梦魇》

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5)

另外,张爱玲还提出另一个论点,那就是《红楼梦》第23回,贾宝玉到贾政房中受训,回来时曾有一处地点很重要:

刚至穿堂门前,【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只见袭人倚门立在那里,一见宝玉平安回来,堆下笑来问道:【等坏了,愁坏了,所以有“堆下笑来问”之话。】“叫你作什么?”——第23回

也就是说,在《红楼梦》80回后,有阿凤扫雪发现通灵宝玉的情节,若照王熙凤荣国府管家的身份,如何需要亲自扫雪,可见彼时贾家已然衰落,奴仆尽无,竟要阿凤亲身扫地,足见贾家衰落是实,但抄家却是未有之事。

高鹗红楼梦原著最后结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6)

故而,或许未被抄家并不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但此事确实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红楼梦》删改多次,又无明确后文,我们只能依据书中线索来进行探索,得出《红楼梦》初稿中并无抄家之大纲,至少贾宅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可以确定的。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