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受凉,长期慢跑、跷二郎腿的这类人,会感觉到髋关节紧绷、板滞僵硬甚至伴有膝关节放射疼痛的感受,很多时候去医院检查有一些就被误诊为腰椎病、腰突症、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疾病,一系列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穴位按揉法(肌筋膜疼痛与足少阳胆经经筋病那点事)(1)

今日说说髋关节周围肌筋膜炎的中西医诊治!

这类疼痛与髋部,大腿侧部,膝关节外侧疼痛相关的肌筋膜,最常见的就是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急性损伤的诱因多为大腿急剧后伸,慢性劳损的诱因为变腰、坐位工作等。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深部疼痛不适,有时会沿大腿外侧向下延伸至膝关节,行走时感觉髋部无力,急性疼痛者因痛不敢行走,不敢单腿负重。查体在髋关节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穴位按揉法(肌筋膜疼痛与足少阳胆经经筋病那点事)(2)

阔筋膜张肌综合征:阔筋膜张肌扁平而呈长方形位于臀及大腿外侧,前为缝匠肌,后为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藏在两层阔筋膜之间而起自髂前上棘,在股骨上、中1/3交界处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上端外侧面,有向前牵引(屈)大腿和外展作用。人体站立时,阔筋膜张肌收缩,约束大腿外侧的肌肉,增加其紧张度和收缩力,还能起到固定膝关节维持站立姿势的作用。由于人体大腿部位的肌肉体积大、力量足、活动频繁,故使阔筋膜张肌张力增大,产生摩擦的机会增多,加上其所处的部位表浅,也易受外界的风寒湿和外伤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变。经常弯腰和坐位工作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可以引起阔筋膜张肌缩短变性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不良姿势以及受风寒劳损等引起阔筋膜张肌急性损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转为慢性无菌性炎症病变。

主要表现为:臀痛或髋外侧痛,走路抬腿时感髋部明显疼痛,不敢单腿着地负重。轻者仅感髋部酸、困、胀、痛或不适,行走无力。一般病人能坚持中、小量活动,但在开始时和结束后症状加重,尤其是在做转体、伸髋及急速改变运动方向动作时尤为明显。病程较久者,髋前外方可有麻木感,疼痛常沿大腿外侧放射至膝部。有的病人滑动按压该部位时,疼痛传射到膝。臀部皮下脂肪较少的病人,该处常可摸到条索样物;令病人伸屈髋关节时,可感到此条索样物在手下滑动并发出声响。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穴位按揉法(肌筋膜疼痛与足少阳胆经经筋病那点事)(3)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穴位按揉法(肌筋膜疼痛与足少阳胆经经筋病那点事)(4)

另外一个疾病就是:髂腔束摩擦综合征,之前我有文章也写到过这个病(具体详见之前文章!)有许多爱好跑步者,经常会有膝关节外侧疼痛的感觉,并且疼痛时轻时重,大腿弯曲或伸直时疼痛的比较严重,到医院就诊未发现半月板或韧带撕裂等损伤,极可能是得了髂胫束综合征。髂胫束是阔筋膜张肌延伸到膝盖的筋膜,像一根橡皮筋,连着大腿和小腿,经常跑步运动,髂胫束就会和膝关节外侧髁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发生疼痛。鞋子外侧容易磨损的人,应格外注意,也容易发生劳损,疼痛。

髂胫束是从髋部开始伸延并覆盖膝关节外侧到胫骨外侧表面的一个结缔组织腱,上方连接臀大肌、阔筋膜张肌等肌肉,是固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之一。它的功能是阻碍胫骨内旋、伸直膝关节和使髋关节往外展。 当用力收紧大腿肌肉时可以在大腿外侧摸到髂胫束。 在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侧突起处)之间有一滑囊,是用以润滑髂胫束的滑动,减少其与股骨的磨擦。

临床表现:

1.膝关节外侧股骨外侧髁部疼痛,以刺痛为主。

2.上下楼梯或其他膝关节弯曲的动作疼痛明显。

3.大腿外侧紧绷。

4.髋关节外展时力量降低。

5.滑囊炎症严重时,疼痛甚至会放射至大腿及小腿的外侧和发生弹响。

体征——股骨外上髁部压迫髂胫束有明显的压痛,在令患者伸屈膝关节时,可诱发该部疼痛,可出现摩擦感。膝关节一般无积液体征。

一般治疗,我建议针灸治疗或者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中医针灸认识:这类疾病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原则,与足少阳胆经密切相关,再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考虑与足少阳胆经经筋关系尤为密切!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穴位按揉法(肌筋膜疼痛与足少阳胆经经筋病那点事)(5)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向上顺着胫骨外沿巡行,别有一分支,从腓骨外部位开起,上走于大腿根髀部,分成两支,在前的一支结于伏兔穴之上,在后的一支结于尾骨部位。

足少阳胆经经筋病出现症状时,足的第四趾会发生抽筋,向上牵引。连带膝部外侧转筋。膝部屈伸不得。膝窝里的筋拘急集中紧张,前面会出现腿根部出现疼痛,后面会出现尾骨部疼痛。

针灸治疗:原则还是以局部通络,远道通经为根本!

针灸处方:这类筋膜病,其实我们可以详细的寻找患者局部的阿是穴,往往事半功倍,具体寻找方法我之前文章里提到过。

可以选用一些传统的穴位,和胆经相关性比较大的穴位,比如:居髎、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等等,再配合远端的丘墟(胆经原穴)、足临泣(胆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阳池(同名经原穴)、中渚(同名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等等。

这类疾病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姿势,避免受凉,后期功能康复,不负重的锻炼等方法,三分医、七分养,关键在于平时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