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韩非子·五蠹》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横家,纵横之术,耳熟能详了,可以大概理解为,合纵就是众多小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连横则是秦国带队攻打其他国家。

从前以为这是两种势均力敌的战略,胜负率理论上应该是五五开的,只不过最终结果是秦国连横赢了。

但现在想来,愚以为,合纵必败,连横必胜。从一开始就是,这是人性使然。因为合纵想赢的话,要求整个团队里的每个成员国都得是大公无私的,完全服从集体利益的,从头到尾都坚定地用“保护集体”的方式来“保护个体”,即使是要牺牲“某个体”也会配合“集体需求”。这确实是小国们的一种出路,但是这样高度的团结,难度太大,根本与人类生存欲望的本性相背离,都违反人性了,怎么可能真的实现呢?

所以,站在后来人的角度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时,我并没有被鲁仲连说服。他劝人反秦,不以秦为帝,说得有道理,大道理,道德制高点,又怎样,高得都违背人性的生存私欲了。

当时是,秦军在打赵国,都攻到国都邯郸了,亡国之际赵向魏求助,魏派了将军晋鄙去救命,但晋鄙畏惧秦军,迟迟不敢靠近。

现在的情势是,秦强攻赵,赵被打得朝不保夕,就算魏豁出自己去救,一是未必救得出,而是自己也会损耗很大。这一仗,值得硬刚吗?

魏国将军领了军令却止步不前,而魏王知道后是严厉批评吗?不是,他再派了一个说客潜入赵国,想直接劝赵顺从秦。

这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呢?还是“投降主义”?

魏王使者辛垣衍找到赵国当家的平原君说,其实秦国就是想称帝,那我们就俯首称臣,合他心意,自会退兵啦。

他来打你,我教你这招必定能逢凶化吉,那就是投降,认他做大哥,打不过就加入。解决!

我要是真想投降扑通一下就跪了,用得着你教?如果不是真的被逼到死路,谁喜欢投降呢,如果不是实在打不过,谁的骨头也不是天生就软的。平原君当然还是不想认输,只是现实太残酷,国都被围城,继续打或全国覆灭,投降或能保留火种。

这时,邯郸城里被围困的人群中,有个非凡人,鲁仲连,他是合纵反秦的。他找到平原君质问他,听说你准备投降?

来问得好,问了就得管,你看,这不是有能人要出头了嘛,平原君来一招退居二线,说:我能怎样呢?赵国之前就被秦国坑杀了四十余万降兵,现在又被围城,眼下魏国使者辛垣衍特意跑到这里来,逼着我投降奉秦为帝,我能怎么办呢?

赵求魏救命,魏却派人过来劝降,眼下这个辛垣衍就是个关键。既然提到了,那就约出来遛一遛吧。鲁仲连果然提出要亲自与辛垣衍对峙。正中下怀,平原君自然喜不自胜。

平原君给他俩约,也是有点搞笑。

“有位鲁仲连先生在城中,我想介绍你们见面”

“我听说过他,齐国的高士,而我是魏国使臣,职务在身,不见”

“可是我已经告诉鲁仲连说你在这里了”

“(你都已经说了……居然摆我上台……)那见吧”

会面后,鲁仲连巴拉巴拉说了很多典故,最终是劝服了辛垣衍所代表的魏国来支持赵国抵御秦国。

古时候一个文人厉不厉害,要看他能不能引经据典,如果真的是博览群书,那么对典故的收藏量一定很可观。苏轼曾经在一次考试中,为了迎合作文主题,自己编了一个“历史典故”,由于编得太像了,改卷老师都审不出来,又不敢轻易问人以免显得自己无知。就给苏轼过了。

哈哈,就像现在有些学生写作文,自己编一句名人名言: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沃斯基硕德

下面把鲁仲连提到的典故每个单独拎出来讲一讲,为什么我说鲁仲连的这些典故无法说服我,为什么我无法认同这篇文章要颂扬的立意。因为他这些论据,不太正。

(一)鲍焦之死,《韩诗外传》卷一

鲍焦是一个隐士,日子过得穷困至极,衣不蔽体,这天他在路上遇到子贡,子贡问他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他说国家乱政小人当道,我还能是什么样子!

鲍焦曰:我听说有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世人不理解你,你还继续做事,算是行为过错;如果领导不用你,你还接着干活,则是自毁清廉。还在做事的人是为了什么,唯利是图罢了。

(得不到他人的正面肯定和积极回馈,就放弃,及时抽身,不值得为之奋斗了,你认同吗?)

子贡曰:我听说的道理是,吃人家的饭就不能砸人家的锅,你这么大意见,却不也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吃喝生活吗?

这一顿怼啊,鲍焦太伤自尊了,二话不说,自杀了。你说的嘛,既然我不满世道,怎么能活在这世道中,那我就不活了,行了吧。

鲍焦之死,算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吗?我认为不是,但鲁仲连认为是。

鲁仲连引用鲍焦的故事,说:世人认为鲍焦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不能自我宽容,认为他是为了自己而死的。其实都错了,他是为了这荒唐世道而死的。我能理解他,现在的秦国蛮横强势,崇尚杀戮,如果秦真的一统天下,我不愿意做这种无耻国家的国民,我也会像鲍焦那样杀死自己,以保气节!

鲁仲连认为鲍焦之死不是为了自己,但在我看来,就是为了他自己啊……如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那就坚强活下去啊出一份力啊,但是他没有。

可以说他“不是为了个人温饱而死的”,但他是“为了个人私誉而死的”,这不算是极端的沽名钓誉吗?这就能说“不是为了自己”了吗?有啥不一样呢,为温饱而死的人又凭啥低你一档呢?你若不满,就豁出自己站出来改变它,而不是一边愤懑不已喋喋不休,一边又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

鲍焦、子贡都听说了一些大道理,巧了,我们也有听说过一个道理,不过我们听说到的是这样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所以我无法认同鲁仲连举的这个鲍焦的例子。

(二)不知好歹,为上者的本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是越来越贫困力弱,不受尊重。当时齐威王为求仁义礼仪,号召其他诸侯国一起去朝见周王室,以周为尊,但无人响应,齐威王是自己去的。

一年过后,周烈王去世,其他诸侯都及时赶去参加丧礼了,唯独齐威王去迟了些。结果,周王室的人不顾往日情份责骂齐威王,惹得齐威王怒骂其娘。这件事传为天下笑柄。

果然,可怜之人必有作死之处啊。生前给你体面,你怎么不念这份感情?死后一点礼节不到位,你的脸就挂不住了?生前尊严不比死后礼节更重吗?

在《第一次亲密接触》里,情场老手阿泰说:

“对女人而言,一年有五大节庆,即西洋情人节、中国情人节、她的生日、叁八妇女节、耶诞节。我阿泰纵横情场近十载,大小数百战,我敢骂女人三八,我敢放女人鸽子,我敢说女人脸蛋不够好看,我敢嫌女人身材不够纤细,但我绝不敢在这五大节庆里,不上贡一些礼品与花朵以表示忠贞不渝、绝无贰心。一年365天,你在其它360天对她很好,反而不及在这5天里让她觉得浪漫,通常女孩们会因为你在这5天里表现良好,而忘了你在其它360天里对她并不够在乎的事实, 相反地,她们会因为你在这5天里并无特殊表现,而拒绝相信你在其它360天里细心呵护她的事实。”

人果真是这样的吗?实实在在对你好,不稀罕,偏偏喜欢虚招虚架子。这该死的仪式感。

“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鲁仲连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不知好歹是天子王室的本性,秦国称帝后,也会是这个德行。这样的王,还值得你供奉吗?

其实吧,确实人啊一旦有了无上的权力,很容易放肆,但是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按照鲁仲连的理论,不能帮秦称帝,也不能帮任何其他国家称帝啊,因为谁做天子帝王都一个德行。但如果不是秦称帝,也会是其他国称帝,势必会有一个人在最高的位置。但他这里其实就只是要针对秦。如果是其他人称帝,鲁仲连反不反呢?如果不反,也不对他的这套理论啊。如果反,那他就是与整个社会规律为敌了吧,他得见一个反一个?

(三)阶层的形成与固化,从人心开始

这时辛垣衍提出了一个不太好听的问题:

主仆关系里,明明主人只有一个,仆人有十人,为什么这十个人非要屈服于那一个人?为什么他们不敢合作推翻主人的统治?难道是因为十个人打不过一个人吗?还是说因为十个人不够那一个人有想法?不,是因为害怕,人心恐惧。

因为人心会害怕,会有生存私欲,会权衡个人利弊,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十个仆人都不敢坦荡无私团结起来推翻一个主人。但凡十个人里有一个人背叛,跟主人告密,他自己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福利,晋升主管,而剩余九个就是灭顶之灾。

在这里,某个仆人的告密,能使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个人最佳选项”,而集体遭殃。如果有多数甚至全部的仆人都选择了告密,那每个告密者的福利就会被削减,甚至被反噬。当所有人都做出“个人最佳选项”,推出的不是“个人最好结果”,而是“集体最差结果”。

如果你是仆人团队的成员之一,怕不怕其他人是那个告密者?其他每个人是不是就完全值得信任不可能成为告密者?为了防止被人暗算,你会不会抢先一步告密以获得最大福利?

也就是博弈论,囚徒困境。

战国谋略的故事(看一个古代战国故事)(1)

我在一开始说“合纵必败,连横必胜”,合纵策略其实就是一个囚徒困境,而最终“合纵必败”是达成了纳什均衡。如果你是“合纵”中的一员,有机会得到秦国的大福利招安,你想不想去?你怕不怕其他成员偷偷去?既然都有可能去,那是不是尽早去更好?

合纵不可能赢,太容易散伙了。集体力量大,但集体最怕的就是个体变异,然而,个体势必存异。

说回“主仆关系”,囚徒困境也可以解释社会阶层固化,仆人之间的“合纵”难度太高,所以现实中无法突破阶层的界限,主仆阶层进而固化。

分析了一通为啥我认为“合纵必败”,大概有说清楚吧,现在回到《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文中。

鲁仲连听辛垣衍提到“主仆关系”理论,有些惊:你这是盖章了你魏国是他秦国的仆人?

辛垣衍:是的。

一个魏国一个秦国,明明都是体制内的诸侯国,但既然你已然自降身价,那我就不客气了。

(四)纣之三公,狡兔死走狗烹

鲁仲连又讲起了从前纣之三公的故事。

纣王有三位重臣,鬼侯、鄂侯、文王。鬼侯有个女儿生得美貌,进献给纣王。但纣王看着却觉得奇丑无比,于是“醢鬼侯”,把他剁成肉酱。鄂侯为之争辩喊冤,于是“脯鄂侯”,把他做成肉干。文王则对此事表达了一点感慨唏嘘之情,于是把他关在监牢,想处死他。一下就处理了三重臣。

纣王荒淫无道,众人皆知,至不至于色令智昏?不晓得。那么这个美女,到底是真的美,还是真的丑呢?

如果真的丑,鬼侯何必搞事送进宫惹火烧身?如果真的美,纣王还能非说长得丑吗?明知道美,还是说成丑,那可能是涉及一些政治斗争了,不能单纯地看成他无脑暴虐。

假设纣王是为了找个借口收拾鬼侯呢,铲除三公对他的威胁,感觉这样解释也合理。纣王不是为了美女不美而“迁怒”鬼侯,而是为了整死鬼侯而拿美女开刀。

伴君如伴虎啊,做只猫做只狗不做臣人。

鲁仲连曰:你魏国和秦国现在明明是平等的诸侯国身份,却自降身价非要缴械屈从于秦,这不就是等着被人宰割吗?你看看鬼侯、鄂侯、文王,做人臣的下场,哪天没有了利用价值,或产生了威胁影响,就等着被找茬铲除吧。

一开始以为鲁仲连讲纣王这个故事,和齐威王的故事一样,想表达的是天子本性放肆荒唐,不值得辅佐。但想想觉得不对,这里他想驳的应该是辛垣衍自认仆人的观点。

但清醒一些吧,就算魏国和秦国都是一样的诸侯国,呵呵,难道他们真的是一样的诸侯国吗?对照秦国的实力,可能比肩吗?社会本就是不公平的,不要把气氛搞得很公平的样子哦,喝了这口毒鸡汤,还以为真的有机会五五开呢。

(五)装B被雷劈,齐湣王

逃亡中的齐湣王,真的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他准备逃往鲁国,本来是求人家收留自己,他却拽得要上天。其随从夷维子对接鲁国工作人员,不满意鲁方的接待规格:

你们鲁国应该用接待天子的礼仪来接待我们齐湣王。首先,你们鲁国君要离开正殿,交纳钥匙,期间不能以一国之主自居。要提起衣襟捧着茶几,立在堂下伺候齐湣王用膳。最后,齐湣王吃完饭,众臣才可退回听政。

……这是喝了多少啊,但凡有碟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鲁国人听完这些要求后,锁门回家吃饭,齐湣王“不得入于鲁”。

齐湣王继续逃亡,这次途径邹国,当时的邹国国君去世,在办国丧。齐湣王想出面吊唁。其随从夷维子居然对邹君的遗孤说:你们把棺材换个方位摆,因为我们齐湣王要朝南来吊唁。

典型的给脸不要脸,邹国众臣回复:除非我死了,你从我尸体上跨过去,就给你挪棺材改灵堂!

于是齐湣王“不敢入于邹”。

注意哦,之前是“不得入”,这里是“不敢入”,合着你的横是瞎横啊?人家一发狠你就不敢动了,敢情你的豪横与自身能力无关,都是建立在他人对你的客气和同情心上的?

可能敌人只是想抓齐湣王,他这手下是想让他死啊。

鲁仲连总结:邹鲁两国虽力弱,但也还是有骨气有底线的,不肯低头做人奴仆,看你魏国条件也不差呀,怎么就对秦国俯首帖耳了呢?怎么就怂了呢?

唉,有骨气的人可少不了吃苦。

(六)真正唬到辛垣衍的一句话

如果秦称帝一统天下了,那么就得开展大规模整顿吧,到时候一定会把你魏王身边的亲信都打成“奸臣”,换成秦自家的亲信;还会把自家女儿和一些坏女人填充到魏国后宫。前朝后宫都布满眼线被把控着,这样魏王还有安生日子过吗?而你,辛垣衍,还能做国君身边的宠臣吗?

我感觉,这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还不如这最后一句话的力量大,最后一句才是真正涉及到了眼前这个人的个人利益。

终于,鲁仲连成功说服辛垣衍。而公子无忌赶来杀死了将军晋鄙,打退了秦军。

然而,站在历史结果里的我们知道,最后胜利的是秦国的连横,鲁仲连所坚持的合纵反秦计划,终归是失败的。

其实《韩非子·五蠹》里有说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只有自身底子好,国力强,才能把什么合纵啊连横啊这些技巧玩得好。

可能同一个高智商谋士去到强大的秦国实施某改革,效果轰轰烈烈,而这人若是去到弱小的燕国实施某改革,就很难成功了。所谓“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

任何技巧在绝对力量面前都不值一提,打铁还得自身硬,与其挖空心思玩计谋,不如想想如何治理国政,让百姓安居富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