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是闻名于世的“三希堂”三宝。其中,《伯远帖》和《中秋帖》现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人将它们称为故宫的镇馆之宝。然而故宫官网首页在介绍《伯远帖》的时候,却把它的年代写错了:“晋”写成了“金”,二者相差近千年。

关于故宫的十个典故(一字之差谬以千年)(1)

截至8月10日上午10点42分,故宫官网首页“故宫·藏品”一栏显示了三幅古代字画:居中的是《郎世宁嵩献英芝图轴》,居左的是《商琦春山图卷》,居右的便是《伯远帖》。

《伯远帖》上写有“晋王珣伯远帖”字样。但当鼠标放在《伯远帖》的图片上后,出现的文字介绍却把“晋”写成了“金”:王“珣伯远帖,金……”不过,点击链接进入详情页后,里面的文字是正确的。

王珣是生卒年为公元349到400年,其所在的东晋时间跨度为公元317年到420年,而金朝所在的年份为公元1115年到1234年。从王珣到金朝,相差将近千年。

“这个错字已经至少两周了。”一位游客在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说,“我就想看看工作人员什么时候自己能够发现这个错误。”

关于《伯远帖》

据故宫博物院官网所刊登的朱家溍撰写的《王珣行书伯远帖》:“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王氏家族世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其作品命运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关于故宫的十个典故(一字之差谬以千年)(2)

关于故宫的十个典故(一字之差谬以千年)(3)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1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从香港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水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