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滕州市,简称“滕”,又称“善国”、“古滕”等,古为“三国五邑(滕、薛、郳三国;灵邱、昌虑、欢城、戚城和湖陵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在1987年之前,小城大部分时间叫滕县,她是一个县的名也是一座城的名,城在原来的老城关镇,后来分成了四个街道,城不好叫了,就统一叫滕州,但不叫滕州城。别看小城不大,可历史不短,单是这座小城的主城区,就是从唐朝走来的。

公元817年,是唐朝的元和十二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的年号,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能让人记住这个时期的,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一年,节度使李愬采纳淮西吴元济降将李佑的建议,密谋袭击了蔡州(今河南汝南)。

就在那一年,因为滕县县城原来的所处的位置低洼,常常在水多的年景被淹,于是决定由原地向东南转移了两公里,到了现在这个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建了这座小城。最近,这一片区域被划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意思是不能随便进行开发或是改为其他用途了。这一片地方地势较高,小城就建在了这里,当时不小,现在不大,我在百度上测量了一下,大概是南北长750米,东西长850米的大小,大约有0.6平方公里。城的四个角分别是现在的:西南角是现在的步行街南口(东北角处);东南角是现在的实验小学步行天桥的东北角;东北角是现在的人民医院大门对着的地方;西北角是现在的步行街北口。由于这一带的地势高,就不容易被淹,并且把县衙建在了东门里这片地势最高处。原来这一片地方是一个叫黄山的土岭,地势变化的情况现在也能看出来:东边在中医院门诊楼到病房区的下沿那儿,南边红十字医院那儿,西边府前路与步行街的交汇处,北边在五洲商城东门那儿,从这些地方现在还能看出有落差存在。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

解放前县城旧貌图

作为一县之中心的小城也从唐代到宋代到元代一路走来,到了明清时期,这座小城就有了模样。开头讲这么一段,不是为了讲小城的历史与地理,而是想说,这座城,是从什么时间来的?位置在哪儿?

有书上说,城市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一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就意味资本和地产的分离,于是就有了最重要的一个存在:商业。

由于城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集中了较多的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政治权势、精神文化生活和各种享乐需求等因素,并由这些因素汇合、交织组成一个区域中心。但这一府一城的城市,能否长期存在下去,除了政治因素外,最重要的要素是取决于商业是否兴盛与发达。因为这座城市能串联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定首先是它的商业中心功能。城市发展,虽有多种途径,但也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商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较为集中的商业贸易和市场,城市是无法维持的。商业交换的兴盛一定是一个区域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小城地理位置的优越,这个是加速让滕州商业走向前台的重要因素。滕县地居通衢要冲,南通南京上海,北达天津北京,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鲁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滕县境内“以粟易械者”,“陶冶亦以其械易粟者”,“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许行》)的集市已经出现。从城外滕州境内相继出现的羊庄的“北庙会”,官桥的“官桥会”,东沙河的“香火会”等农村商业市场上也可以看得出。至少从明代开始,特别是到了清代前期,出现人口第一次暴增时,滕州的商业就出现了一定的规模。

还有一点,就是转运贸易,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是商品的集散地,转贩贸易的起落点。因此,在一个地区由城市经济组成的网络,往往会成为控制一个地域经济的枢纽,联系各地市场的中心。这一点,滕州具备这个条件。当年的滕县城中“贾店鳞比,各有名称”,不仅有苏杭的罗缎铺、潞州的绸铺,还有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及杂货铺等。到清朝末年,滕县城内有了十几个行业、400多位商人。

(二)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几样东西,在古代,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代称,合称为“开门七件事”,意思是说,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样事情。

说到这几样事情,就得说到商,因为都与商有关系。要是说到商,那就远了!那就先说说商。

在中国,“商”本是朝代名,汤灭夏桀建商,到今天的2022年,这个时间的跨度真是有点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商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传说“商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另一说法是周灭商后,商朝的皇亲贵族被迫转做生意,后来泛称做生意的人为“商人”(据《同义词辩》)。

做商人也有成功与不成功,做得成功的,据说是一位叫白圭的人,白圭:名丹,战国时期人,是我国古代以经营农产品为主的大商贾。这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白圭先生,在那时就曾提出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薄利多销”的销售原则,并指出商人应具备“智、勇、仁、强”四项基本条件。他在丰年时买进粮食,供应丝漆;在蚕茧上市时则收购丝织品而供应粮食。这位白圭不仅勤于思考还善于应变,把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于是传为商人的始祖。

司马迁虽然写了关于经商货殖的事,但并没有歌颂这个行业。他在130卷《史记》中亦将《货殖列传》这篇文章排在了文章的第129位,在后面仅有一篇类乎跋语的《太史公自序》,实际上已将商人列为最后,为什么?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认可商但不重视商,甚至还有点轻商。在清代赵翼《陔除从考·九儒十丐》中记载:“郑所南又谓元(代)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元代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又曰:“七匠、八倡、九儒、十丐。”儒生位于娼妓和乞丐之间(这也是当年为什么把知识分子排名为臭老九),虽欠雅观,毕竟未入卑贱者流,但“商”连列名的份儿都没有,只能并入“民”的门下。

三国时魏国大诗人曹植曾写过“巢许蔑四海,商贾争一钱”;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作《估客乐》中写过“一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与元同朝代诗人刘采春在他的诗作《罗唝曲六首》中也写过“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十钱。”可见,对于经商这个事,歌颂类的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古代的统治者或是囿于对商业贸易作用的认识有限,或是力保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不让产生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害怕失去农耕文明的主基调,造成社会的侵蚀和解体,因此,无不在唱“重农轻商”的老调。就是到了今天,户籍开放的时间也没有多少天,什么叫解放思想,其实就是更新几千年的文化认可,这确实是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感谢改革开放,没有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真的很难接近世界的中心,甚至可能连边也靠不上,这一点,已是共识。因此,这也从一个层面上看出,一个地域一定不能少了商,而且,商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和文化昌明的基础了。这一点,我们滕州亦然。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

今日滕州夜景

(三)

商业的魅力,现在看来,已不单纯是做个生意那么的简单了,而是一个地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合体。对一个地区经济所产生的孵化功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力量和独特魅力。投资、消费与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我们已到了离不开“商业”这个有着最大化的资源、成长快速、国民热情高涨的“消费马车”。

从清朝中叶经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南北官道和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滕州最初的工商一体的产业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发展了起来。据《山东通史初稿》云:滕县仅烟草“之产已甲于诸郡”,烟草加工已“为鲁南之首”。在老火车站下有颇具江南风格的竹器作坊,药材行栈最兴盛时有十余家。距我们百里之远的济宁,在乾隆晚期创立的“玉堂酱园”,其酱菜曾被慈禧太后誉为“味压江南”,因为交通较近,也是很快引进到了滕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酱园,这在当年百姓都还较为贫穷的年代,相当有市场。

除了滕州城里,在过境滕州的沿运河之岸微山夏镇、南湖古镇等地(这些地方都曾在滕州界内),因为这条河应运而生的船行、车行、旅店、粮行、饭馆、茶馆、皮行、浴池、书棚、戏院、亭台、水榭、青楼、歌馆,灯红酒绿,弦歌达旦,形成了运河岸边上特有的风景大观,呈现出“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

也是那么巧,在滕州小城的南北,分别有河而过,南边是荆河,北面是小黑河(通过治理,现在改名为小清河),特别是近些年来,进行河道治理,环境美化,在龙泉广场之东,形成了河道蜿蜒,铁桥横波,高塔依旧,垂柳拂风的风景。近期,滕州市政府出台了荆河治理规划,一路向东北,治河置景,向江南水乡风光去打造,向苏州风貌去打扮,再加上商业的发达与兴盛,也许某一天,滕州可以获得“江北小苏州”的美称。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3)

对于滕州的1912年,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个最关键的节点年,从南京到北京的津浦铁路通了车。车过滕县境,沿途设置了界河、滕县、官桥、薛城、沙沟等站点,这些站点的设置,大大加快了商业物资的流通。据史料记载:“自津浦路通,滕县商务极其发达,北连济南,西接济宁,南通徐州,遂为山东省南部贸易之集散地”。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山东政俗视察记》载,滕县主要职业部门“除学界外,多务农商,产粮尚足敷用,工业不振,商业兴旺,……”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种地的多,工业不行,做生意的不少。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滕州2020初,全市户籍总户数51.85万户,总人口175.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5万人(因为数据统计迟,还没法得到2022年的数据)。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常是衡量盛世的标准,显示出这个地区人民的安定与富裕,显示这个城市的经济商贸发达程度与繁华程度。

滕州,这座鲁南小城,在过去一直是农业发达的地方,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八十年代开始,工业和商业开始大力发展,一大批企业、商业快速兴起。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因为这些工业产品因为转型慢、产权经营等问题,到了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后的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或是转为民营或是倒下了,当年好多的国有的大型商场也因为经营机制等问题,倒下阵来。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4)

老银河大厦

就是这个时候,在九十年代的滕州人正是因为下岗或是转岗分流,自己去找饭吃,于是凭借着着勤劳,去创去闯,于是一个又一个商业小市场、小门店开始兴起,一群又一群到商海历练的滕州人不断增多,正是这种看似危机的时机,不仅没有让这个地区的经济掉下队,反而促使滕州人在找饭吃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眼光得到了开阔,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5)

1998年的金穗商城

小城由农业到手工业到工业到规模化的商业运作,不断由单一的工业体向产业集群体进军,滕州的商业也完成了从小个体、小市场到大市场链的转化。特别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战略背景下的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兴旺,更加滋长了滕州生产力的极好发展,在全国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滕州进入100强,位次是26名。当然不能不说商业给滕州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的改变所带来的一个地区整体商业思维能力的飞跃。如果说滕州的发展时逢天时,坐拥地利,但是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人,庆幸正是在滕州拥有一批有商业头脑的人,没有在时代的变迁中掉下脚步。

(四)

民以食为天。

往往一个地区餐饮业的发达与否,常常显示出这个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达状况。有人说餐饮业是商业的第一业,从古至今,吃饭一定是人的第一需要。

滕州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这就有条件促进餐饮业的兴盛与发达。

滕州的菜再向前数是起源于先秦的,不能说不早,这可以在滕州博物馆中看到,许多的文物都是当年做饭的物件,就说明咱们的祖先在吃上,早就下功夫了。

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代的滕县就设有官办的滕阳、沙沟(临城)二驿(当时界河驿在邹城),这种相当于政府招待所式的机构中备有厨房等设施,以供官府差役用餐。

清光绪初年,饮食业随行商、摊贩、贩运业而兴。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间,县城内就有了“福顺园”、“聚华楼”、“义丰楼”等字号的饭馆。1911年底(清宣统三年),津浦路通,商贾云集,车辆辐辏,工商繁荣,饮食业随之更加兴盛。烹调席宴、红白案、饭食具全。1915年(民国四年)前后,滕县城内相继开设的大小饭店、餐馆、菜馆50余家,当年有名的有“西记太和馆”、“双盛园”、“福顺园”、“东兴居”、“怡园饭店”、“倪富斋饭店”、“红洋楼”、“园盛轩”、“松鹤轩”等十几家字号称雄业中,名扬乡里。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名号没留下来。在滕州有一种现象,也是一个地方文化,那就是饭店更喜欢用革命式的办法来更换饭店的名号,在原地开的一般不会叫原名,感觉曾开黄了,不吉利,于是重新起个新名,以示兴旺。所以在滕州难见百年老店就是这个原因。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6)

八十年代的滕县酒家饭店

滕州地处南北通衢,不仅境内有官道,西边还有大运河。这东有山、西有水的地理环境与南北沟通的便利条件,使良好的食材与制作方法得到了相互辉映。

这是另一幅画卷,运河虽然没有从滕县城过,但在滕县境内是重要的水路经过之地。过了济宁府向南,就是南阳镇与夏镇(现在的微山县驻地,过去属于滕县)渡口码头处,碧波荡漾,船只来来往往,忙碌的人们船舱边装卸货物,展现出运河贸易的繁荣。南北交通的沟通带来了餐饮业的发达,滕州的菜系很难说是哪一种,鲁菜、京菜、淮扬菜、徽菜都有影子在其中,这就说明一定是与运河相关联,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运河菜系,其实就是这种制作的工艺上已有了集合式的跨文化的菜系。也体现了古代河流作为交通命脉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促进作用。

因为滕州西边的水多,于是菜原料自然少不了以水产品为主。于是你会发现,滕州的鱼馆非常多,而且大都水平较高,做菜时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咸宜的口味特色。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其诗作《宿留城(在现在的微山岛上,过去属于滕县)》中写到:

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

群鸦栖老树,一犬吠荒村。

争买鱼添价,新篘酒带浑。

船头对新月,谁与共清论。

你看,诗人在诗中就写了在微山一带大家争着买鱼的景象。有意思的是,滕州人有个习惯是吃鱼不大吃鸭,这儿养殖的鸭子大量地去了南京,只是到了近些年,咱们张汪镇的张景坤先生又以南京的板鸭为基础,综合了其他工艺生产了我们现在吃的张汪板鸭。因此,滕州的菜,还真不能忘记西边这条运河的功劳,正是这条运河,沟通了大江南北鱼米之乡丰密的物产,促进了水陆交通商贸的交流,产生了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才孕育了滕州更加丰富的美食文化。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7)

八十年代丰盛楼名菜

因为城市生活的丰富,更多的是把渔馆搬到了城里,做法虽然古朴,可是环境现代了,条件好了。放眼现在的荆河两岸,炊烟袅袅,酒醇溢香,站在解放大桥上,向西南望去,杜牧《泊秦淮》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景象跃然入画!

说完西部,就得说东部,杜甫老先生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也曾引来了众多美食家。东部山区的青山羊,是制作羊肉汤绝好的原料。在历史上,苏轼在徐州做官时,曾来过滕县,苏轼是喜欢喝羊汤的,为此他曾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过去滕县人有个叫王士德的,以制作羊肉汤的高超技艺驰名于滕县、微山、邹县、枣庄一带。因王士德排行老二,人称“王二羊肉汤”。王二羊肉汤扎根滕县已60多个年头,色好、味香、汤鲜,号称三绝,有口皆碑,无人不晓。王二羊肉汤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制作方法。羊宰杀以后,将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并换新鲜水三次,然后下锅。煮出的汤汁清白如乳、羊肉鲜嫩可口,再配以适量佐料,食之具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的特点。王士德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制作工序,以量价俱佳,诚实公平,解腥去膻得法,赢得了“王二羊肉汤”的美名。1956年,王二羊肉汤馆转为公私合营,后归国营饮食服务公司领导,一直保持盛誉。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8)

特别是近四十年来,以王二羊肉汤为代表的羊肉汤在滕州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烧羊汤的技艺得到了广泛传播,数十家羊肉汤在滕州遍地开花,现在解放大桥边上的山亭山,状元府的闫家,政府大楼后边的七里沟、五里香,善国路上的莲青山、老山里,新华街的冯毛肚等羊汤馆将这工艺做得知名而久远。有人说在滕州,羊肉汤馆可以随便进,能敢开的,基本上都不错。

有人说到了滕州如果没吃辣子鸡,相当于没来滕州。许多在外地的滕州人是想起来就会流口水。滕州辣子鸡色艳味重,散养的鸡切成块加大量鲜辣椒、老抽爆炒,鸡的选材用的是公鸡,据说吃公鸡可提升“阳刚”之气,食材又以滕州“本地鸡”为佳,小公鸡和老公鸡并用,小鸡吃起来鲜嫩可口,几乎不用吐骨头;老鸡吃起来回味无穷,啃也啃不够。有意思的是这个菜现在成了一种“语言符号”:在滕州的宴会上只要是上这道菜,就意味是最后一道菜了,可以举杯总结了。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9)

唐代诗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从古至今,吃在时令,吃在特色,吃在细小。滕州不仅吃大席(指大饭店吃),更喜欢吃小吃、名吃。过去,提起滕州的名吃有一样,就是“日本娘们的烧鸡”。后来才知道,此人张姓,并非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据说是二战期间来滕,就没有再回去,成了地道的滕州外国人。据说她是当天买当天杀,保证新鲜。还有每次不弄很多,后来才知道她用的是饥饿营销法,你去买不一定能买上,这更激发了你再去购买的欲望。她的烧鸡佐料全,有味道,过油与炖得的时候掌握得好,视之色气纯正,食之香而不腻,当时绝对是滕州的一大名吃,并且在滕州很多人将她的烧鸡当礼品相送。

贺宝山的包子,油而不腻,现在这家包子消失了,已被滕州剧院的小笼包和马村煎包代替了;胡家辣汤,历史悠久,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人制作,指的是当地著名的辣汤能手胡勤芳,从10岁开始学做辣汤,他继承了祖父制作辣汤的传统秘方,在滕县享有盛誉,遐迩闻名,人称“胡家辣汤”,现在想喝这一家没有了,但滕州会烧这个的更多了!有意思的是现在在滕州兴起了一种叫“夜辣汤”的店,把早点喝辣汤放在了晚上去喝。较为知名的还有:吕继奎的馄饨,薄皮透明(现在是一口香、上海几家);蒋家的麻火烧焦脆酥香,在当年的政府礼堂那儿,想吃得排队才能购到(这个技术大都已掌握,做得差不多了);还有金家的大饼(已换了技术,用上了现代工艺,用上了电炊设备,也是很好);褚家的馒头(现在大都成了机器的),姬家的大烧饼(这个技术在滕州已破解,都做得很好吃。滕县烧饼与众不同,其状如盘,直径约为30分公,四边稍厚,中间薄,为烧饼之类直径最大,称“滕县大烧饼”,在别的地方还真没有见到过)等为人称道。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0)

到了现在,一些小吃更是做到了兴旺发达,比如,滕州的菜煎饼已成为了滕州人的标志食品之一;另一代表性食品,滕州的早餐大肉面(最有名的是柴记、玉竹和王瞎子面馆等),这些面做工讲究,成了许多在外地滕州人的心中念想,回来的第一顿早餐,常常是去吃一碗热腾腾的大肉面。

(五)

旅店业属古老行业,始于殷代,也是由官办驿站或是官邸演变而来。有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商业服务性客舍就已形成,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现在的善国路在过去是城墙东边的南北官道,为明、清两代连接南、北二京的主要驿道。据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1369年(明洪武二年)县境内设有“滕阳、沙沟(后改临城)二驿,供传递公文政令官员换马歇宿,输送贡赋、军需军运之用”。这些驿站,其实就是政府办的招待所。

除在主要驿道设驿站外,滕县通往邻县之间境内还设有铺舍,供知州、知县官员食宿。据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铺舍共一十九,总铺在东门外。北往邹县路为铺三,曰鲍冢、万安、柏山;南往徐州路为铺十,曰辛章、冯庄、郑庄、掌大、卢村、临城、小庄、沙沟、擅山、魏村;东南往峄县路为铺五,曰时苗、陡沟、沂河、杨庄、薛烟”。1891年(清光绪二十年)“大清邮政”兴办,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滕阳、沙沟二驿随之而废。这些相当于分店。

清朝嘉庆年间,县城东门外的这条路已很热闹了,由于是交通要道,在路两边到处是经营各类物品的店铺。1800年(清嘉庆五年),徐家店开业,接四方来客,为滕县第一家私营客栈。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津浦铁路初步建成通车后,滕县商务活动更为发达,已成为山东省南部贸易重要的集散地。滕县城内的商业区也由善国路逐渐西移到火车站下的西关大街、大同街和平等街。滕县的旅店除在县城东门内外数10家外,火车站附近高中街、西关街,曹庄街等也开始发展起来。1941年(民国三十年)滕县名流史仁甫,在原开设货栈的房址上,改设“大金台”旅馆(在老火车站下药材公司宿舍,现已不存),始有现代旅社或旅馆的雏形模样。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1)

八十年代的滕县宾馆

1953年初,滕县人民政府设立“机关招待所”。1956年,兴建滕县国营旅社,一年后建成开业,为滕县第一个国营旅社。1959年在建国10周年之机,兴建了滕县服务楼(即后来的滕县宾馆)。这座在当年有标志性的建筑,是风来雨去,几经停建,于1962年5月1日,宾馆南楼建成,20年后的1979年又扩建滕县宾馆北楼。包括当年机关招待所,当年可谓是很红火一时,可惜的是这些当年的建筑毁于开发,不复存在了!滕州的人口多,酒店业自然是一个大的商业存在,从当年的邮电宾馆到华泰大酒店,从各家小旅馆到现在的各种联营的如家、汉庭等连锁店。当然,现如今在滕州最好的酒店已是坐落在解放大桥东首的五星级滨江大酒店,巍峨地耸立在荆河东岸边。

(六)

洗头理发,远古已有。

1644年,清军入关后颁布了剃头令,强令汉族男子改变蓄发旧习,依满族习俗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兵攻入山海关后,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并雇佣发匠设卡巡街执行,民间称他们为“剃头匠”。

滕县理发业始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那一年,县城始有西关的“车记”、东关街两户“孙记”、西门里街“吴记”几家理发店和被笑称是“一头热”的流动理发挑。有意思的是,在清人入关268年后的1912年1月,清廷统治被推翻,于是下令剪发,废除男子留辫,开始兴起了剪发,不剪的成了前清的遗老遗少,与当年用刀逼着剪发一样,许多地方用枪逼着剪去辫子。滕州的各界人士闻风而动,老人多把头顶刮得光秃秃,青年则开始理平头装。于是,剃头的点档慢慢衍变为店铺,理发的主要对象为男子。1919年“五四”运动后,女子剪短发已成为一种新风尚。最初,理发师都是男的,到了30年代后,各大理发店开始有了女理发师。

理发这一行也是商界的一员,但从事剃头剪发的人,以前是被人看不起的。在清代,“剃头匠”被列入“下九流”,低人一等,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民国时期,理发工匠也是地位低微,有意思的是,理发在文革期间因为发型等问题,1966年后,在滕县烫发业务曾作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简称)”的东西被取消了,所以在今天看当年的老照片时,当年的美女全是一流烟的剪发头。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2)

当年,在滕州的县城府前中路的青年理发店、新时代理发店、荆河中路的向阳理发店都是相当的火,我认识一位叫徐赐高的朋友,当年小青年时就在那儿学的活,现在成了理发的大老师了。

(七)

相传中国出现的第一架照相机,是德国驻华使节作为礼物赠给慈禧太后的一架小型照相机。而在中国发展成为商业性质的照相馆,则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开始的。

滕县照相业,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费县人古恒升在县城北门里街府门里开设的“恒升”照相馆,因租房偏窄,持续一年后,迁移到当典后街路北(现在的府前路西部地段)。之后,又迁移到北门里街路东,为滕县第一家照相馆。

关于照相业中,还有个革命故事。1938年秋,滕县抗日武装兴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李乐平、朱慕唐委派刘雨田以在县城盐店街路南开设“蓉光”照相馆为名,给日本人照相,并多洗照日军重要人物及汉奸特务的相片,搜集情报。1945年12月,滕县第一次解放。当年经营“蓉光”照相馆的刘雨田已穿上八路军军装,拿着他保留下来的敌伪照片,查出了不少暗藏的汉奸特务。

1956年1月,滕县照相业实行公私合营,县城原有照相馆合并为“建国”照相馆。定期到学校、部队和乡村设点拍照。1962年,“建国”照相馆更名为国营“滕县照相馆”,开展了以人物肖相为主体的生活照等项目。1968年,“滕县照相馆”改名为“红星”照相馆。当年,时逢文革,竟然规定了不佩戴像章不给照、不捧红宝书不给照的特殊规定。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3)

八十年的红星照相馆

1985年,快要高中毕业的我,与3位同学一起来到红星照相馆,四个人一块照了人生的第一次彩照。

再后来,没想到自己竟然基本上算是从事了这个与照相相关联的事,在企业里从事宣传工作,广播、报纸、电视都干过。照相也是从最基本的焦距、景深等学起,不仅学了照相还扛过摄像机拍电视。现在好了,个个手中有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师,许多人还成了摄影家与数码的高手。现在已没有几个人能想起当年照相的事来了,只能从过去的老照片中引发对岁月的回忆。

(八)

滕州这个地方,属于温带气候,一般情况下,从头一年的十一月份到第二年的四月份,都冷。在过去的年代里,这半年的洗澡一直是个大问题。

于是,洗浴在滕州是曾作为一个产业的商业存在。浴池俗称澡塘子。滕县浴池业始于1921年(民国十年)。当年一位叫刘汇川的,在县城书院街开设“清莲池”,为滕县第一家浴池。这个地方的旧址现在还在,在书院小学对过,门头的字号还能看到。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4)

这种浴池一般每年夏季关闭,秋后复业。客房分为雅座、客座、普通座三等。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县城内相继在东关开设了“三清阁”、“碧玉春”,西关开设了“华清池”、“小仓浪”,城内开设了“云龙池”,时有6家浴池。唯“清莲池”、“云龙池”设备齐全,规模较大。1936年,由杨玉亭、孙少堂在县城书院街路西(原龙家牌坊处)租赁李子丹房屋20余间,合资创办“大观园”澡塘,雇工30多人,内设雅座、客座,服务项目有茶房、搓背、理发、修脚。1956年,浴池业参加了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华清浴池”。原“华清池”为一池,“新民池”为二池,“维新池”为三池。1959年4月,公私合营华清浴池转为国营,定名为国营滕县浴池。下属一、二、三池。1987年底,国营浴池业有“荆泉、二池、三池”三个浴池。当年在里面当服务生的大多是中老年职工,而且都有练就的绝活,有的是甩毛巾,离毛巾杆有几米远,看也不看,用手一甩就扔上去;有的会推拿按背,如落枕那样的小毛病,是手到病除。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因为人多、浴池少,周六、周日去洗个澡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很多时候要排队到浴池大门外好长,而且有好多人是带着孩子,更是非常麻烦。好多人是一年才洗上一次,到了过年那一段由于人多,洗澡的地方很脏。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有了燃气的、电的热水器,后来又有了太阳能,这才开始在家中洗澡,算是告别了当年洗澡堂。但是,现在在滕州仍有不少人愿意到洗澡堂去洗澡,泡一下大池子,然后搓个背,刮个脸,这个洗澡仍然作为一种商业形式结实地存在,之所以人们还是喜欢到澡堂去,是可找到那种痛快的放松感觉,可以休息一下,算是一种享受了。

(九)

人力车,又名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约1870年创制于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到了1913年,为了区别于私人包车,上海工部局规定所有公共人力车须漆成黄色。此后,“黄包车”就成了这种车辆最为人熟知的名称。在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产阶级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就是人力车。民国初年,人力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老舍先生写的《骆驼祥子》完整记载了那个时期的车夫的生活。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5)

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滕县设站,大大拉近了滕县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距离,一些时尚之物开始进入滕县。人力车出现在滕州的时间要比这些大城市稍晚一些,在1914年左右,人力车开始在市面上出现。人力车一经传入滕县,市民无论贫富贵贱,都喜欢上了这一交通工具。

因为之前的轿子最少也要两人来抬,不方便,渐渐退出。人们出行一般都是走着或是骑牲口,有条件的是套上牲口的两轮车。在滕州当地尤其是一些家庭妇女,因为小脚出行不便,外出走亲戚都喜欢坐车,既能拉上东西,又可带着孩子,十分方便。城里的一些新媳妇,婚后省亲或参加亲朋宴请,一般也乘车前去,免去了租轿乘轿的麻烦。有的达官显贵和富有商人,平时嫌叫车麻烦,就常年包车,专门雇一车夫为其服务,不论用车的次数,每月发给车夫工钱。

三、四十年代滕县城的人力车夫常年有近百人,他们一般都穿着蓝色坎肩,叫做号坎,带着顶帽子,三个一帮,五个一伙,多把守在一些街口、车站、旅店、戏院和医院等繁华地点候客。人力车比较集中的停车点有南门口、西门、火车站、汽车站等处,每个车码头都有一些固定的车夫长期停靠,码头范围划分明确,各是各的停车码头,其他车夫不能随便停车候客,为此经常产生一些纠纷。

旧时有一些达官贵人、兵痞流氓,坐在车上作威作福,很不耐烦,车夫在前面辛苦拉车,稍有不顺,就对车夫非打即骂,有的甚至从背后棍打脚踹,车夫为了挣点车费对此只能忍气吞声。滕县城解放后,由于人力车被认为是剥削压迫的产物,不再被提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滕县城内还有人力车营运,到五十年代后期,人力车逐渐被三轮车(由自行车改装而成,顾客坐在前面,车夫在后面骑车,又称倒骑驴,一直沿用至九十年代)所取代,再后来,出现了出租小面的,再后来出现了大众,现在出现了滴滴打车,时代变了,“拉车”也跟着变了。

(十)

商业的一种业态存在是夜市。

清朝末年,县城内今善国路为九省通衢,此路两侧的客栈、饭店、杂货店时有夜间营业者,供赶路之人购买物品和食宿。1920年(民国九年)4月,济南商人马惠阶与邑人黄筱山筹资在滕县开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城内商号、绅士均有投资,率先使用电灯照明。电业兴起,商业兴旺。滕县车站(旧火车站)下及西关大街,每晚张灯营业。逐渐自发地形成了滕县最早的夜市。

建国后,滕县国营、私营商业仍沿用传统的夜市习惯,在主要交通要道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坚持延长营业时间,开办夜间营业服务项目。1958年先后建立了夜间理发店、饭店、旅店、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及售货亭、售货窗、售货点。1978年8月,县商业局系统率先开办夜市服务,组织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在荆河中路的滕县宾馆至百货大楼路段,沿街组成百余个售货车、售货亭、售货摊,每晚张灯结彩,营业至夜间10点。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6)

八十年代荆河中路商业街

1984年7月,当时的县商业局决定开办新兴中路夜市一条街。沿街的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20家网点率先开市。南至百货大楼,北至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长达一公里的夜市街道上,灯火通明五彩缤纷。在国营商业的带动下,沿街的其他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百余家亦参加了夜市服务。我还记得那一年的元宵节灯会就是在那条府前路办的,其中在新街下沿那儿最热闹!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7)

1988年滕县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夜景

而今的滕州市,过去10点关门的夜市现在好多的门店成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小城也真正成了不夜城,网约车与出租车的灯光像一条条金线,把滕州的夜晚织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十一)

小城在发展,在扩大,各条商业街区也在不断地延长。

明、清时代,滕县城东关大街上客商开设的广货店(百货)、丝绸洋布店、杂货店、金银首饰店、典当行、钱庄等有30多家云集在东关大街(现善国路)和南关大街。尤以饭店、客店、货栈多集中在此。后又在沙窝街开设了孙家店、刘家店10多家客店,形成了当时的商业闹市。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8)

八十年代的滕县火车站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县城商业区逐渐移至西门里大街和火车站(老车站)、大同街、平等街,开设了不少新的店铺。随农副土特产品和工业品的输出输入,相继在平等街、高家林街、车站下建起了10多家堆栈。为适应客商的需要,在车站下、大同街几条繁华的街道开设有大、小饭店20多家,其中较大的有西记太和馆、红洋楼等10多家。百货行业也发展到20多家,较大的有广生祥、永生祥等8家。钱庄、当典、酒馆也相继发展起来。形成了县城的商业交易中心。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19)

八十年代的新街口商场

1952年8月,滕县地委号召商民拆除西城墙,采取商号自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办法,辟建了15米宽,720米长的新街。西关大街的152户商号,相继迁至新街营业;百货公司也将棉布、百货、五金交电、文具、杂货等零售商店迁至新街中段路东,初步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1957年4月,百货公司又在新街北段,兴建490平方米的营业门市部。1958年,扩建南北两段,铺设柏油路面。“文革”期间新街更名为工农兵街。六十年代,沿街开设了一大批综合商业网点和影剧院、戏院、广场、游泳池等。1974年建起了百货大楼,相继又建起了工艺美术楼、服装楼、五金楼等大型商业店铺。1981年6月,滕县县政府又将工农兵街更名为新兴路。路两侧设立有国营、集体、个体300多家店铺,经营各种日用工业品。形成了县城最繁华闹市商业街。我清楚地记得当年那儿有一家工农兵饭店,我天天早上路过那儿,二根油条一碗粥,吃完背着书包去防修小学去上学。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0)

八十年代的荆河商场

1958年,开通东西长4.89公里的跃进路(现为荆河路),相继建起了滕县宾馆、邮电大楼、新华书店和300多家国营、集体、个体商店,1981年8月,新建的荆河商场也设在该路的东端,不少大型工业如滕县印刷厂、鲁南化工仪器厂、滕县化肥厂、酒精厂、木器厂、酿造厂等30多厂家也设立在这条马路上(可惜全都不存在了),形成了以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又一条商业街。后来还在县城的西边开辟了一条平行路,该路是通往济南、徐州的公路,沿路经营饮食、土特产品较多。

1985年,又展宽了善国路,南北长2.3公里,沿街建起丝绸商场、地下商场、滕县画院、剧院、文化娱乐中心等大型建筑群体,城市的商业开始向北生长。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1)

老县政府

东门内的府前路既是当年滕县行政的中心所在地,又是商业的繁华路段,现在叫府前路。真是没有感觉,其实高大的法桐树下的这条马路,已静静地与我们相伴了千年。

同时,与四个城门相关联的路都是重要的商贸之地,与南门相关联的那条南门里街到现在还是很重要。在那条街上,曾是滕州最早的红色基地,滕州人李景璜、王子祯等人集资创办国民书店,推销进步书籍、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现在在那儿,过去的老三八饭店,现在的老亚西饭店及那家小小的汤圆店给多少离开家乡的滕州人留下了美好的味觉记忆。

老西门大街那一段,过去曾有过一大片的清代建筑王家祠堂;那一段曾是布店,各类日杂的集中之地,西门向南不远,就是当年的娱乐之地。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2)

西门里商场

老北门内更是商店林立,清代的名士黄以元家就住在这儿,那儿曾有过一座铁牌坊,可惜后来给拆了。出了这北门弯弯曲曲一路向北,是可以通到北京的,而且是当年官方大道,没想到吧!

当年城外的东部的东关街,其实是南北走向的。当年的曾国藩可是策马走过,而且还在咱们这儿的驿站住过(可惜早就拆除了)。向东再延伸,便是宋代修建的龙泉寺的古塔,当年砖塔四周的寺庙已不见了,但是现在已是店铺林立,过往行人熙熙攘攘。

一个城市在生长,原来是城东老远才到的龙泉塔现在被扩进了城里,原来不到一平方公里大小的城市也扩大到了现在的近100平方公里。路过滕州境内高速路的出口近些年来更换了三次,地标从龙泉塔到邮电大楼到国际家居等,不断向上生长;同时,城市向东到高铁又延伸了十几公里。商业的街区也不断扩展,从城北的伦达商贸城到红星美凯龙,从城西的金源商贸城到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城市在外扩,商贸在生长!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3)

还好,在众多的建筑群中,细细观赏,还会发现有几处不太显眼的百年以上的建筑,如弘道公园,如老王家祠堂等,我们还可以模糊间把现在已经消失的时代以及当时的生活景象还原一下。有时我喜欢从荆河的东岸向西张望,就是想从龙泉塔在河水的倒影中,想象一下滕州古代时期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细细品味岁月长河里的社会变迁,从视觉传达中感受滕州历史的厚重与商业文明的魅力。

(十二)

有了商业,于是就有了商人。

其实无论是东南的杭州,还是北方的天津,一个地域的中心城市的发达,一个地方的兴盛,谁也不能否认,得依靠商业的沟通有无。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的活跃,商业集散中心的形成,是各种类型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共同基础。

滕州也是这样,商业资本在这一片社会中长期的延续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许多拥有一定商业资本的商人或是小型的商人集团,虽然比不上徽商、晋商、苏商那样大,但是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盐商、粮商、柴商、票号等,也是操纵了滕州的商业贸易。

滕州商业的发展,产生出众多的商人,他们于勤劳,于智慧,将生活过在的这片滕州作为他们经营的大本营,滕州自然也就成了鲁南商人的聚集地之一。

在当时有滕县乡村“八大家”之说,似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指。在县城南部地区(现在大都划入了薛城区地域),有“郗山殷,南山褚,赶不上夏镇的小叶五”。他们当年的家族势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到现在还有故事流传。其中那位叫叶五的兴家、败家的传说更是久远,“叶五”竟然成了微山一带“败家”一词的代用词;滕州近城地域有“金仓沟,银王开,党家村,鲁家寨,还有桑村的李二泉”;城西有“大坞张,小坞段,和福杨家也不善”等说法。晚清时期,乡村“八大家”一般指“两张、一鲁、李、党、龙、杨、王”八大家族,即大坞张崇珏、王开张凤阁、鲁寨鲁景龙、桑村李二泉、党村党金石、峄庄龙振标、和福杨姓家族、仓沟王修甫。另外,还有柴胡店张星五、魏庄刘宪三家族,也曾被认为是大家族。

解放前滕州的商业,就掌握在这些城乡“八大家”之手,当时全县80%以上的土地被其占有。王开的张良弼是元末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大坞张,在明代出过布政司;高庙王家出了三个御史;盖村王东槐加过太师少保衔;郗山殷家当过清朝的外务;和福杨家中过进士……等等等等,无不是有权有势之家。到了清朝末年,滕县城乡“八大家”投入的工商业资本额占全县的90%以上。

最著名的,就是滕县城西北鲁寨鲁景龙家族,在滕县已达到了近300多年的商业历史。家族最盛时,曾拥有850顷土地,地域跨越微山湖畔和徐州铜山县一带,北部与孔圣人家土地接边。家中的住宅3700余间房屋,分为东三院西四院,设有二十个大门,有仓库、宿舍、客厅、书房、伙房、花园、四角炮楼,室内设施应有尽有,曾有“珍珠玛瑙是鲁寨”之说。财产之盛,珠宝之多,堪称首户。他们这个家族在1844年(清道光三十四年)就已在县城开设当铺、油坊、酒店、客栈、估衣店和中药店等商号,各种商业门店占了滕县的大半县城,清末仅此一家投入的商业资本额达140万块银元,于是就有了“鲁半城”之说。

1881年出生于滕县东戈镇杨庄村的李子丹,17岁辍学到户主村张家酒坊当学徒。年余,经东家介绍,转至县城东关鲁家酒坊做伙计。20岁时就被提任出庄掌柜,去镇江、上海等地经营贩运。十余年的出庄生涯,养成了好交游、仗义气之性格。后来,拜张锦湖为师,成为滕县安清帮“统”字辈头目,收有徒弟数百人,在滕县工商界颇有影响。1920年前后,李子丹与友人合办糟坊。后视滕县的土产、山果外销量大、利厚,于1926年在西门里街王家祠堂院内开办了“理和”转运公司。商品外销到上海、广东、天津、青岛、营口等地(现在滕州市东郭镇一带商业发达,经商人士特别多而且历史久远,从一点来说,肯定是与李老先生的带动有一定的关系)。1927年,李子丹与李达忠、邱厚山、史明章等人合伙接办了滕县电灯公司,使城关210户商民用上了电灯。1932年,李子丹被推举为滕县运输公会会长,他以运输公会名义借理和转运公司后院成立了“培英”初级小学,设两个班,学生一百多名。1935年,李又捐款购置校舍(即现培英小学校址),将学校扩建为高等小学,班级增加到6个班,学生三百多人,为滕县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外号“渠八姐”的渠秀玲,是滕州市北辛街道杏花村人,1979年,在党的惠民政策鼓舞下,她在全县第一个申请注册领取了个体营业执照。1982年又在全县第一个开了个体羊肉汤馆,率先从事个体饮食业。1984年底,她靠20多年卖大碗茶和开羊汤馆积蓄的钱,转行干杂海货业。为不断上规模、上水平,她于1989年9月创立了“滕州市友诚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了由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的转化。与全国19个省、市、区和阿根廷、越南、香港等9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有生意往来。

滕州市南沙河镇高庄村的高敬方。1983年6月,刚过而立之年的高敬方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带领益康人开始经营冰糕、糕点、糖果等生意,1986年新上了省内第一条私营企业饼干生产线。1992年,他抓住改革开放第二次高潮的机遇,与香港中兴公司合资组建枣庄兴益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外资50万美元,新上了国内最先进的饼干生产线。1996年8月,高敬方为了营造规模发展优势,组建枣庄市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山东益康集团并重组为山东益康药业有限公司。

滕州市东郭镇中明村人张兴铎做糕点生意。糕点做工精细,真材实料,货品供不应求。1980年他在县城杏坛路蔬菜公司门口摆地摊出售糕点,兼营干杂海货等各类产品。从事经营干杂海货业不足两年,生意辐射周边5个省的40多个地县,被县政府、工商联评为首批万元户。张兴铎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带动上百户商家,形成了最初的滕州干杂海货市场。而今在他们的带动下,干杂海货市场已成为滕州的一张名片,名扬海内外。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4)

(十三)

商业对于滕州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滕州商人通过他们的商业经营和金融活动,对滕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近代一些乡镇的兴起和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民国以后,滕州人开始依托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物产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商机出现的瞬间,抓住机会,捷足先登,依靠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滕州商业的兴旺对于滕州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商业的贸易活动推动了滕州由小镇型经济到商业大市的转变与升腾。

在八十年代以王林为代表的一批滕县人与南方人一道经营茶业。对于滕州商人来说,在南方杭州一带开始从事茶叶,做的是生意,开阔的是眼界(有意思的是,茶叶在滕州不仅是一种大产业,而且成了滕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喝龙井茶到安吉白茶,从喜欢江浙一带的绿茶到以开始兴盛云南大益茶为代表的红茶)。南方人的观念、视野,开化和影响了滕州人的观念与意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也正是由于滕州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后,许多人在发展商贸的同时,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加深了滕州人对文化教育的极为关注。过去办私塾、办家学,近代又推动当地以弘道中学、新民中学和滕县中学为代表的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而今的滕州一中,是省内著名的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每年不少,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家都注重学业的重要性,知道教育是兴盛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地方的重要路径,也是一个地域保持商业活力的重要因素。这种乐而好文、富而好礼也正是滕州商业文化的繁荣所至。

当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集散催生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兴盛。那么进一步加快的滕州的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又进一步刺激了滕州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滕州商业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伦达商贸城、真爱商城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银座、万达的引入,幸福人、仲家汇、梁师傅、百信等一大批本土化商超连锁的兴起。一大批加盟店、小特精的专业店铺满滕州。商业,不仅完成了消费,更完成了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的思维转化!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5)

现在的滕州,已不仅仅是那种商品的发达的物流贸易那么简单了!特别是人口优势又加快了类似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兴旺与崛起,如瑞达化工、翔宇儿童用品批发商城、万福龙童车、滕州国际家居广场、山东鑫迪家居、山东愚公工程机械、三维钢结构等一大批企业在滕州的发展壮大,更进一步促进商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这座小城所产生的虹吸效应不仅吸引了整个鲁南地区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集中,还正吸引大批的外地企业与资金流的到来。

(十四)

这个时代的发展太快。我们转眼之间,来到了2022年,我们已在不觉之间进入了新商业时代。

谁也没有预料到2019年疫情的发展,而这种“危机”正是给了新商业发展的机会,过去只在大城市有的商业形式与业态,开始出现在了滕州地面上,而且带来了新的变化。过去所没有的,包括主体的新(网商)、环境的新(网络生态)、规则的新(网规)等,加剧了滕州商业的思维转型。因为这是经济自由的年代,几乎是每个人在当消费者、当用户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有机会去创业,去实现自己当一位商人的梦想。以消费者为中心,真正是消费者当家做主的商业时代到来了。

同样的,我们站在了一个思维变革的年代,在这个资讯发达、交通便利的背景下,当时空很容易转换,而物质追求又高涨的时候,我们在思索,滕州也来到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真是时过境迁,当年,我们滕州西边的那条京杭大运河上,那“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河上帆樯往来繁忙,河岸两旁货物堆积如山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京沪高铁为标志的快速交通。交通的进一步发达,更加加快了这座有着1100年历史小城的商业化进程。有人说2009年是信息时代的商业文明的真正到来之年,当今天咱们的网购已成为国内主流人群的主流消费方式时,我们滕州也来到了智能时代。从价值链向价值网络转型,商业公司不再是最基本的组织模式,依靠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人人可以凭爱好、兴趣,快速聚散,展开分享、合作、众包乃至部落化行动。这将是一个组织的日常生活化的时代,在新商业文明形成和快速扩散的过程中,滕州也要在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组织关系、制度变迁、社会结构等方面不断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6)

记得还是今年的春天,因为写《界河,界河》一文,去滕州图书馆借阅资料,发现了一本《滕州商业志》,粗翻了一下,感觉真是内容信息量巨大,引发了八十年代初在当时防修小学(在今天的书院小院内,当年有初中部)时的好多回忆,遂向刘进静馆长提出借阅下。在看完这部志后,又与曾任过滕州商业局局长的于守洋先生聊滕州商业的过去。我对于部长说,滕州的商业在滕州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写写。他对此表示极大的支持!我说,可是这个领域我近乎一点不知。他说,没关系,当年我当局长时,也是。于是我们都笑了。但是我感觉到,能为一个地方、一个行业鼓与呼,注入的一定是正能量!

静静的龙泉塔,已伫立千年,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边,仿佛还在倾听每一位滕州人喜怒哀乐的平常故事。缓缓西流的荆河水,滔滔不绝,像是那永不断续的笔,记录着滕州的每日里的发展与变化,记述着不同时期滕州的成长与演进的商业文明!也许正是在那些碎片化的商业文化记忆的留存中,滕州,在不断地迭代交替中翻滚向前,活力永远!

2022年7月20日

于荆河岸边桂香斋


藤县张桂玮(张桂革滕商)(27)

作者简介:张桂革,笔名小戈、沧海一格,属马,原籍山东聊城。在国企从事党务工作至今,自80年代起,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建材报》、《大众日报》、《时代文学》等几十家媒体发表作品。1998年出版个人诗集《岁月的船》,2021年出版文集《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