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剧照(编辑配图 图片来自网络)
只听过“约炮”,没听过“老炮儿”,上周微信朋友圈却给这么个老家伙刷屏了。我问广州同事“老炮儿”是干什么的,她也不知道,还以为那是冯小刚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可见南方人和老外差不多一样,对老北京文化和北方用语不甚了解。
顶着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光环,《老炮儿》上映第五天票房就突破3亿元人民币(6500万新元)。进入电影院看了一下身边的人,年轻的面孔居多,影片中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帅哥出现时,小女生都显得特别兴奋。
至于“老炮儿”冯小刚,笑点更多在于他的不合时宜和那股傻牛劲。年轻人飙车,他坐在后座难受得下车呕吐,还自称“三环十三少”;拿着几千块想赎回被官二代绑走的儿子,却发现修复法拉利跑车的一道刮痕要价十万;一时兴起想上个女人,裤子脱了却发现不举。
电影情节讲述冯小刚饰演的“老炮儿”父亲为救出被官二代绑走的儿子而经历各种险境,实际上是揭开一个老男人与时代脱节的生存窘境。老炮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向新加坡朋友介绍时,可以说是私会党、香港朋友就说是旺角古惑仔、台湾朋友就说艋舺混混。不同地方各有特殊背景,但意思大概就那样。
中国新闻网给出的介绍是:老炮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是那些仗义、耿直、执着、有阅历、真性情、讲规矩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提笼遛鸟,生活在低处,是行业资深人士,有手艺有尊严;老辣劲道,行侠仗义敢担当。
长长的介绍,但核心就两个字:规矩。
老炮儿的世界一切讲规矩。都是些什么规矩呢?怎么在胡同里问路、怎么称呼岁数大的人、怎么打一场群架都讲规矩。万事都不得报警、事情一码一码处理、喝酒干杯,辈分小的杯子得在下边。老炮儿的规矩基本不讲文明社会的法治,不讲公共秩序的法则,只讲他理解的伦理、仁义和底线。
兄弟与城管起争执,他上前解难,帮兄弟交罚款、认错,却还是要给城管两个巴掌,因为城管先打兄弟一个巴掌,这看似很合理,但问题是兄弟先抗拒执法把城管推开。他看到小偷偷东西,并未当场制止,只是警告小偷把别人的证件寄回去,偷东西没错,但证件要归还原主。老炮儿这是侠义精神,还是道德混乱?
至于老炮儿的规矩是什么人制定,怎么制定的,影片没有清楚交代。老炮儿只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听来听去,这些规矩最早像似源自家规。在一个家庭里,长辈从小规定后辈怎么叫人,怎么待人处事,人多了,熟人圈子一层层往外扩,它就变成一个胡同规矩,最后成了一个江湖规矩。不管这些规矩是好规矩还是坏规矩,只要在老炮儿的地盘,就要照老炮儿的规矩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过,当老炮儿离开后海胡同,前去与官二代交涉时,他发现世界变了样,并感叹年轻一代不守规矩了。老炮儿有的是市井人脉,骑的是自行车,养的是小八哥, 官二代有的是权力、开的是跑车,养的是大鸵鸟。这新旧江湖之间,谁强谁弱,一目了然。社会阶级的高低已将胜负定局,如果不按法治走,老炮儿再有能耐也赢不了官二代。在官二代面前,老炮儿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老炮儿最终没有报警,而是选择在颐和园的野湖以“茬架”的方式与官二代那一帮人做个了结,各带各的兄弟和武器,大干一场。
今年是文革50周年,老炮儿以比拳头的粗暴方式解决问题,被舆论视为是无政府主义下的文革产物。搜狐文化的一篇文章指出,文革是老炮儿产生的根源,文革起来,政权瘫痪,也就是整个社会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红色大院子弟占尽资源可以无法无天,而下层胡同里的平民、北京顽主却突然发现自己没人管了,经常处于被欺压的状态,就必须自己管自己、自己救自己。于是一些强横有力的胡同少年奋身而起,从对抗大院红卫兵开始,渐渐建立起自己的秩序和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不信任政府,因此老炮儿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所以,即使文革过去三四十年,老炮儿还是不信任政府,他打城管耳光,摊上事儿宁可自己搏命而坚决不肯报警。
在电影的最后战役中,老炮们用打架的方式找回了存在感,他们的精神世界仍是草莽英雄所想象的极乐世界,他们想象中的江湖是以老规矩为约束力的聚义厅,但实际上他们身处的已经是由金钱和权力支配的社会。老炮们的老规矩早已不合时宜,官二代以他们的家庭背景为后盾,玩起了新时代的新游戏。
最终,不相信国法的老炮儿还是向中纪委举报了官二代的父亲贪腐。老炮儿信奉的价值观从江湖规矩提升至党纪,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态度展现。不过,现代国家治理方式讲的是“依法治国”而不是“依规矩治国”,不论是老炮儿或小炮儿,迟早都要讲国法,否则只会不断地被新江湖的新规矩淘汰,就像那只鸵鸟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