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地震级别小为何震感强 地震来了怎么办科普小知识】今日(11月26日),早上7点57分24秒,在台湾海峡附近(北纬23.28度,东经118.60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地震响应情况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震响应情况有哪些(地震级别小为什么震感强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响应情况有哪些

[闽南网]

【地震级别小为何震感强 地震来了怎么办科普小知识】今日(11月26日),早上7点57分24秒,在台湾海峡附近(北纬23.28度,东经118.60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08时15分在台湾海峡(北纬23.31度,东经118.60度)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地震有强有弱,地震级别小为什么震感强呢?

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后,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一般情况下人无感觉;

——三度: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门窗作响,吊灯摇晃;

——六度:人们仓皇出逃,房屋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科普小知识

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 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应采取什么姿势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 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伏而待定 保护头部 抓牢物体

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怎样避免其他伤害

——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

——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