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赏#

在耶稣基督降生的前一个世纪,一个名叫张骞的胆大而又富于冒险精神的中国青年旅行家,担负着秘密的使命,从中国出发,到当时西方的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区去。虽然他的直接目的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中国历史上证明,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旅行,因为这次旅行使中国发现了欧洲,也为丝绸之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张骞以勇力过人,敢闯敢干而著称。当时汉武帝苦于匈奴进犯,所以才派他作为开路先锋.匈奴原系突厥族,是中国的宿敌。这些好战的匈奴人最后迁到欧洲。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上所说的以劫掠蹂躏为生的匈奴。他们最初开始侵略中国是在战国时代(476—221BC)。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抵挡他们的骚扰才构筑了长城。

汉武帝从俘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若干年前,匈奴曾经打败中亚细亚的另一个叫做月氏的民族。匈奴人把被征服的民族首领的头盖骨制成酒器,并把他们赶到塔克拉玛干以西的辽远的地方去。有人告诉他说,月氏人民正在那里静待时机,准备雪耻复仇.但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找到一个同盟者。武帝闻讯后,当即决定和月氏进行联系,以便把双方的人马联合起来,从前后两个方面同时向匈奴发动进攻。因此,他要物色一个适当的自告奋勇的人来完成这个具有极大危险性的使命。之所以是危险的,是因为从中国到月氏去的秘密使者,首先要通过匈奴所占领的地区。作为一个皇室官员的张骞,自愿报名参加。皇帝当时接受了他的申请。

在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由一百人组成的誓与匈奴决一雌雄的旅行队出发了。不幸当队伍走到现在甘肃的地方时,他们遭受了袭击。幸存的人都成了囚徒,过了十年的俘虏生活。但是,在这中间,张却得到优待,并且还给他一个妻子。他在长期被监禁期闻,始终保藏着武帝给他的那个作为使者标志的一条牦牛尾巴。目的是一有机会,就持此潜逃,继续酉征.他们所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那就是在监视者对他们的看管日益松弛以后的某一天,他带着剩下来的人,悄悄地溜走,再一次踏上征途。

当他们最终到达了月氏(后来月氏成为印度北部的印度一塞西亚的统治者)的领土时,万万没有料想到在月氏人被匈奴打败以后的许多岁月里,竟变得繁荣昌盛,生活安定。这时他们对于复仇雪耻早巳不感兴趣了。张骞在那里和月氏人相处了一年。在这个期间里,他尽可能收集当地和当时中亚细亚其他部落和国家的情报.不幸在回国途中,行经匈奴领土的时候,他又一次被俘了。碰巧,那时匈奴各酋长之间发生丁内讧,于是他在兵荒马乱之际又一次设法逃走了。他自去国远征,即杳无音信,人们都认为他早巳身死异地,不料在十三年以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汉朝的京城长安,向皇帝作了汇报。当时在他们的一伙人中,生还的除了张本人以外,只剩下了一个。

张骞带回来的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的情报,在当时的大汉朝廷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汉皇从他这一秘密使者的报告中,知道了前所未闻的、富饶的王国,如:大宛、撒马尔罕、布哈拉(现在都属于苏维埃中亚细亚)和巴尔赫(现在在阿富汗)。同时也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还有波斯和另一个遥远的、被叫做里琴(li—jien)的地方。这后一个,今天的学者们认为,很可能就是罗马。但是,这中间最最重要的则是在大宛发现的一种惊人的新型战马.据张的报告说,是“天马”的后代。这种马迅速。高大,而又强壮有力。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发现。因为那时,中国的马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泼里奇伐尔斯基马(Prejevalskys’ Horse)的品种。这种马身躯矮小,行走迟缓,现在只有在动物园里才可以看到。

武帝认为这种大宛马是对犯上作乱的匈奴进行骑兵作战时最合乎理想的马。他决定用这种马来重新装备他的军队,并派了一个使团到大宛去,想能再得到一些。但是这个使团在途中被消灭了。后来派去的使团也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最后,他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带着兽医,把大宛包围起来。但是当地居民把马匹都圈在城里,并且恫吓说,如果再前进一步,他们将同所有的马同归于尽。后来他们接受了大宛人所安排的光荣的投降,带着战马回国。虽然这种“天马”现在早已绝种,但是它的形象在汉、唐雕刻家和艺术家的手下则并未磨灭。其中最精彩的摹拟品,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附近的丝绸之路上,被中国考古学家所挖掘出来的闻名世界的青铜飞马。这是两千年前,一个不知名的雕塑家所塑造的杰作。

敦煌戈壁滩玄奘之路(沿玄奘足迹入戈壁大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