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唐宋八大家”,包括唐朝两位散文名家韩愈、柳宗元,以及宋朝六位散文名家,其中有着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卖油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至于王安石,即使没记得甚么着作,也会知道“王安石变法”吧?

只有曾巩,很多人都容易忘记,似乎没甚么名作,官职也不算高,那么,他因何入选呢?仅仅是为了凑够“八大家”之数吗?

其实,曾巩不但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散文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不过,他却经历了长达21年的科举考试历程,年近不惑方才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可谓饱受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中,他的人生态度又给人们带来甚么启示呢?

曾巩有何突出成就(两度名落孙山官职也不算高)(1)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曾致尧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累官太常博士,曾任泰州如皋县任七品县令。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曾巩从小就表露出“神童”的气质,12岁就能够按照科举考试里《六论》的要求,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远近闻名。

然而,这样良好的出身和个人天赋并没有为曾巩的人生铺好一条金光大道,反而崎岖不平。这要从他的父亲曾易占说起。曾易占能文擅写,思想活跃,当时颇有名气,但家庭生活却不幸,妻子周氏早逝,续弦吴氏亦病逝,由朱氏千辛万苦将六子九女带大。而且,仕途亦不顺,晚年遭人诬陷,闲居家中12年。

曾巩是家中第二个儿子,上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这是一个超大型家庭。同父异母的哥哥曾晔虽然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但跟父亲一样,不擅理家。一家的生活负担就落在忠厚老实的曾巩肩上。

1037年,18岁的曾巩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落榜了。家庭生活的贫寒显然分散了他备考的精力。同年,曾巩随父亲曾易占迁移至玉山县(在江西境内),周游当地,写成了《游信州玉山小岩记》,内容主要是记述玉山县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

20岁时,曾巩上书欧阳修并献上《时务策》,得其赏识,成为欧阳修的学生,并称“欧曾”。自此名声鹊起,并同当时的重臣范仲淹等人皆有书信的来往。尚未当官,就已经参与时政讨论。(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宗师级别人物,提携了许多年轻俊杰,除了曾巩外,他还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恩师。)话虽如此,曾巩的仕途之路仍障碍重重。

1042年,23岁的曾巩第二次参加科考,这次哥哥曾晔也一起考。曾家人本以为这次对他会是轻而易举之事。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曾巩又名落孙山了!当然,曾晔也没考上。

曾巩有何突出成就(两度名落孙山官职也不算高)(2)

兄弟俩双双落榜的消息传回家乡南丰,有人幸灾乐祸地作诗嘲笑他们: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兄长曾晔在落第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不久便病故了。曾巩的心理素质就强大许多,他没有被流言所中伤,而是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登榜。他并分析总结了自己落榜的主因:偏科。但其实,跟当时的考试制度有关。

北宋的科举制度沿袭于唐制。而晚唐盛行骈文,崇尚辞藻华丽。北宋的科考也是如此,以诗赋科目成绩为主,而且注重文章的对仗、押韵和华丽,却不太重视文章内容。这些都与曾巩擅长的科目和文风相反。曾巩长于古文、策略文章,喜欢针对时政陈述自己的见解。在文风上,更加奔放洒脱。

然而,宋代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开考一次,21年中应该有7次机会,但曾巩只考了三次,且第二和第三次的考试时间相隔了15年,为甚么呢?

主要是家境贫寒。曾巩第二次落榜后,他不得暂时放下学业,背起养家和照顾弟妹的责任,其间六、七年时间,把精力全部放在操持家务上,终于积劳成疾,得了当时的重病:肺病。他一度卧床不起,险些没命。

可幸,他还到一位刘姓大夫,妙手回春,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几乎在同时,大约在1047年,闲赋家中多时的父亲曾易占接到朝廷通知,似有重新起用他的意味。父亲于是决定带自己最信任的二儿子曾巩一起上京。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两父子上京途中,父亲突然病了,还来不及就医问药,就撒手人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曾巩措手无策,一度意志消沉。

可幸,他的老师欧阳修一直没有忘记他。曾巩在第二次科考落榜时,曾亲自向欧阳修辞行。欧阳修很婉惜,很为曾巩打抱不平,更为此写下《送曾巩秀才序》。文中先批评礼部选拔人才尺度过于苛刻,埋没人才。接着赞赏曾巩的求学态度。因为曾巩对他说,会坚持“广其学而坚其守”。

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坚定了曾巩继续学习的意志,他不但自己努力,还带动起弟妹们一走努力。而自己回乡之后,又积极务农,对社会底层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不但丰富了他的写作,更助他日后走上仕途之后,坚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一心为百姓做实事。

1057年,时年38岁的曾巩第三次应考,而这一次是领着家人们北上应试,同行的包括三个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两个妹夫王无咎和王几。他们这些年这几个人都跟着自己学习,又有老师罩着,一举上榜的可能性极大!

曾巩有何突出成就(两度名落孙山官职也不算高)(3)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巩这次真的赌对了:一家六口,齐当进士。从18岁到38岁,20年,几经挫折、几度艰辛的曾巩和曾家终于熬出了头。

这个成绩不仅轰动南丰,就连偌大个朝野也惊讶于这个奇迹。曾巩弟弟曾布后来还一直冲到了丞相的高位。

曾巩65岁逝世。换言之,他用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坚持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实现了理想,这种坚定、执着和韧性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也不容易做到的。“贫寒不失其志”,可以说是对曾巩一生的概括。

曾巩的官职做得的确不大,但一生中,担任过七个地方官,他的治理皆卓有建树,百姓有口皆碑。到1082年4月,曾巩都已63岁,才被宋神宗擢升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可就算这一份官职,他也没有做过久。同年9月,因母亲去世,曾巩不得不辞去中书舍人职务,回家为母亲守丧。

顺便一提,在唐宋八大家中,除了欧阳修外,王安石跟曾巩的渊源也不浅。他俩是同乡,都是江西临川人,而且年龄相差不大(曾巩大2岁),关系非常好,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后来,当王安石实施变法时,在地方上任职的曾巩,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变法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