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

如今我们打开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网站,经常能见到一类热门的人群:中外婚姻。

随着最近几年。我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不管是中国姑娘远嫁重洋,还是中国小伙娶外国媳妇,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平衡。

甚至还有一些外国小伙干脆留在了中国,做起了“上门女婿”。但是在90年前,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的。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

当时的中国不仅贫穷,而且落后、孱弱,深处军阀混战、列强压迫、日本侵略的谷底,即便有中国人在海外收获来自异国的爱情,也多半不会冒险带着心上人返回祖国受苦。

不经历淘尽万斤黄沙的艰辛,便不能体会一粒金砂的贵重,正是在那样的动荡乱世之下,一段发芽于奥地利维也纳,结果于中国浙江的中欧婚姻,成为现实中的爱情童话,童话中的现实爱情。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3)

都城少女和农村小子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名字,即使没去过欧洲,在很多人眼里也是如雷贯耳,向往之至。

自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到奥匈帝国,维也纳一直是欧洲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有一个浪漫到极点的称号:音乐之都,今天也是众多国际机构总部的所在地、人类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相比之下,浙江东阳这个地方,恐怕就连在省内也没有什么响亮的名气,到今天,也不过处于全省中游的经济水平,除了横店影视城之外,大概也就没什么能让外地人记住的地标了。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4)

至于在1931年,这两个地方就更没有任何比较的余地:彼时欧洲正处于两次大战之间的和平年代,而中国好不容易在名义上,统一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际却依旧陷于看不到尽头的内战之中。

可以想象,当时的奥地利看中国,也许正如我们今天从中国看待叙利亚、阿富汗这些地方。

因此当1931年的维也纳市民,看到一队来自中国、接受本国先进警务训练的中国警员们,眼里除了好奇,大概也会多少带有一点轻蔑。

这种滋味自然不会好受,但受训的年轻警员杜承荣却将此化为动力,以奥地利教官从未见过的刻苦勤奋,迅速消化来自欧洲传统军事强国的先进知识。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5)

杜承荣深知,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他的家乡远在东阳乡村,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那里最好的房子,大概还比不上维也纳路边的报刊亭。

杜承荣家中也是一贫如洗,他完全是靠着考试的优异成绩,才争取到民政厅拨下的这次公费留学指标,来到宛如天堂的维也纳。

从浙江农村,来到欧洲音乐之都,一切对于杜承荣和伙伴们都是那么不可思议,超出了之前想象的极限:精美博大的欧洲庄园、宏伟辉煌的皇宫城堡、余音绕梁的歌剧戏院,以及对中国人最为宝贵的:和平安宁。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6)

紧张的学习活动之余,充满活力的杜承荣也接触到了一项在中国难得一见的优雅娱乐:溜冰。

溜冰场上,成群维也纳当地居民翩翩起舞,黄皮肤的杜承荣反而十分显眼。

一位人群中的奥地利姑娘,一眼就注意到了这张难得一见的面孔,而且比面孔更罕见的是,一个年轻男子,竟然比女孩子更腼腆害羞。

尽管这位叫做格特鲁德·瓦格纳的奥地利姑娘在维也纳算不上什么富贵人家,至少比起杜承荣,她还是有足够的资本选一个更好的本地男性。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7)

但中国人却有一个神秘的朋友:缘分。格特鲁德·瓦格纳的父亲,正是一名奥地利警察,也是训练中国警员的教官之一,而他的家,就在杜承荣的房东附近。

不知道为什么,格特鲁德·瓦格纳对杜承荣的相貌和性格一见钟情,受宠若惊的杜承荣在忐忑不安之中,顺水推舟主动示爱,结果自然是一撮即合。

两人见面越多,就越被对方身上的独特气质吸引,这对在当时极为罕见的情侣在每一秒的思念和相处之中,迅速抛弃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一切隔阂。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8)

我要嫁给一个中国人

生活在维也纳的市民,当然有足够的资格自豪甚至骄傲,面对1931年的中国人,尤其如此。瓦格纳的父母,也难以免俗这种人之常情。

所以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爱上一个中国乡下来的穷小子,做出的激烈反应,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其实不光是父母,瓦格纳的行为在当时的奥地利可称“惊世骇俗”,即便是身边的闺蜜们,也纷纷劝她死了这条心:中国警察再怎么帅气温柔,训练结束之后也是要回国的,难道你还能跟他回到落后的中国不成?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9)

瓦格纳却认定了杜承荣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她对闺蜜说:“我要嫁给一个中国人,我父母反对,但我要这么做!”

而面对坦诚相告“我家里很穷…祖国也多灾多难…”的杜承荣,瓦格纳却温柔地说道:“我相信你的祖国会好起来的,我们的爱情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

母亲在瓦格纳的反复劝说之下,心肠总算稍有软弱;可惜所谓父亲都是“女儿奴”,老父亲这一关,似乎还是怎么都过不去。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0)

按照奥地利的法律,子女出国需要监护人的签字,只要父亲的工作做不通,只要杜承荣归期一到,这段稀有的异国情缘迟早会被时间和距离消磨干净。

父亲明面上的理由很简单:他必须考虑女儿的终身幸福,杜承荣完全不能给女儿带来任何保障。不过他内心恐怕多多少少,其实也是带有对中国人的一点点偏见。

瓦格纳对父亲解释道:“嫁给杜承荣就是我的幸福!”却依旧无法打消父亲眼里,看待中国人的别样眼光。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1)

杜承荣在奥地利的训练时间只有短短两年,留给这对情侣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恐怕维也纳的歌剧院里,可以多出一起爱情悲剧的题材。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这个时候,杜承荣在训练中的优异表现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另一位为人正直的奥地利警官听说了同事家里的这件稀奇事,专程找到瓦格纳的父亲,怒气冲冲地“教训”了他一顿:“杜非常优秀,我有两个女儿,要是她们中哪一个想嫁给他,我一定同意。”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2)

面对同事如此罕见的评价,老父亲陷入了深思,最终,他对中国人的偏见开始让步给理智和感情,同意了女儿的婚事。

终于看到一条光明大道的瓦格纳,带着无法抑制的喜悦送杜承荣上了回国的客轮。

作为在维也纳最后的美好回忆,两人在临行前再次来到歌剧院,观看描写奥地利贵族少女丽莎和中国清朝大使苏忠亲王爱情的《微笑的国度》。

“你是我全部心灵之所在!”当舞台上的人物说出这句台词,瓦格纳和杜承荣也默契地紧握对方的手,同时重复这句台词,当作离别的誓言。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3)

历经磨难的爱情

1934年12月,瓦格纳年满18岁,终于可以独自离开奥地利,前往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当然,这个地方只有一个——中国。

学成归国的杜承荣已经在家乡找到了体面的工作:杭州警校教练,他一接到爱人的电报,立刻汇去了一张从意大利开往上海的船票。

老父亲老母亲带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开心地收拾行李的女儿,这次分别,会有多久呢?在维也纳长大的宝贝女儿,大概迟早会受不了中国的落后,乖乖跑回来,回归一个普通奥地利女孩的生活吧。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4)

“别担心,我五年之后就回来看望你们。”瓦格纳和父母、三个弟弟在车站抱了又抱,最后在上车之前留下这句话。

从意大利开出的“玫瑰好”客轮一路经过地中海、印度洋、终于穿越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来到充满黄泥水的上海杨浦江口。

而杜承荣早已算好船期,提前请了三天的假,在码头日夜守望。为了让未婚妻一眼就能认出自己,他特意买了一身洁白如雪的西装。

两年在维也纳,26天在海面,换来瓦格纳下船的第一眼,便是气度翩翩的心上人,比起在维也纳的青涩岁月,更加出色。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5)

那一刻,这位维也纳长大的都市女孩抛却了心中仅存的所有疑虑,对自己在中国的未来再也没有产生二心:“我的承荣,他没有骗我。他在码头上一直等了我3天。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无论受多大的苦难,都是最幸福的人。”

1935年2月24日,杭州无数名流下榻过的北山路新新饭店,身披婚纱的瓦格纳和西装革履的杜承荣笑容满面地招呼各路来宾。

结婚证上,新娘下面印着“华知萍”三个字:萍水相逢,人生知己,这是杜承荣特意为妻子取的中国名。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6)

两天后,杜承荣专门带着新娘子赶到东阳老家,轰动全村、大出风头自不必说,却因为瓦格纳对农村婚俗一窍不通,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好在华知萍没有因此对丈夫产生任何意见,反而充满好奇地探索着中国的乡土文化。

其实当天在杭州举行的是集体婚礼,除了杜承荣之外,还有另一对中奥夫妻:杜承荣的同事华其昌,和瓦格纳女伴燕妮。

也正是这两对夫妻后来的命运差别,才更显出华杜两人的爱情,不逊色于一切童话传奇。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7)

颠沛流离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不过一日之间,婚礼的宴席散尽,无情的现实就开始像鞭子一样对日常生活反复抽打考验。

即便杭州已经是当时中国生活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娇气挑剔的燕妮还是对和维也纳生活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失望,和华其昌开始不断为各种琐事拌嘴。

华知萍却梳起了中国妇女传统的发髻,穿起了中国妇女传统的旗袍,挽着丈夫的手漫步于诗情画意的西湖边,享受这山水中的中式生活,度过了一生之中最甜蜜幸福的20多天。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8)

然而,此时战争的阴云,已经在小情侣没有意识到的角落悄悄袭来。

亚洲这边,日本的野心日胜一日地显著,上海局势岌岌可危,杜承荣的警校不得不开始准备搬迁到福州去。

欧洲那边也好不了多少,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一直对奥地利虎视眈眈,决计把这个自己出生的国度,一块绑上侵略战车。

1937年77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宣告开始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19)

华知萍却从未对爱情动摇过,她坚持陪着丈夫、带着一岁的大儿子杜强华,登上了退往重庆大后方的汽车。但她也有内心的痛苦煎熬:在车站临行前和父母的五年之约,怕是要失信了。

1937年之后,她和奥地利家人的通讯被迫中断,中国和欧洲两个小小家庭的十几个人,相互同时忍受思念和担心的痛苦。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0)

逃亡路上,三子卫华出生又早夭、长女丽华因为没有吃的营养不良,在维也纳难以想象的苦难先后压在华知萍肩上,但只要杜承荣对自己忠贞不二,这一切都无法动摇她对丈夫的感情、和对中国的信心。

强华、兴华、丽华、韶华,最后活下来的四个子女,名字都带着父母对中国无限的热爱。

华知萍也不忘给他们取了德文名字:阿尔弗雷德、彼得、伊丽莎白、特鲁蒂。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1)

1945年,蹂躏欧洲和维也纳六年的二战终于接近尾声,燕妮早已生死未卜,华知萍却做了一个让她辗转整夜无法入眠的噩梦:在梦中,老父亲和童年时一样带着自己攀登阿尔卑斯山,却突然从高高的雪山上摔了下来。

1946年7月,中国终于恢复了和奥地利的通信,弟弟们总算联系上离家12年的姐姐,拍来的电报却让华知萍悲痛欲绝:父亲在前一年不幸去世,到死也未能见到女儿履行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为了排解心中痛苦,华知萍变回瓦格纳,疯狂地找来一切能找到的德语书,回忆在维也纳的岁月。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2)

落叶归根,中奥传奇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丈夫的国民党身份和华知萍的海外背景,两人不得不返回东阳老家乡下湖沧村务农。

然而,当华知萍生下第三个女儿时,她依然为孩子取名:杜爱华

在中国三十年的岁月里,华知萍再也没有回到奥地利——六十年代,母亲和弟弟曾经希望她回去,但是她看着丈夫和孩子,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抛弃脚下的中国。

直到1969年,母亲临终,也未能再见到自己最疼爱的格特鲁德·瓦格纳,当年的五年之约,竟然对父亲和母亲,全都违背了。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3)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的生活水平在中国是倒数的。为了给儿子上学,华知萍被迫卖掉了从维也纳带出的金手镯——那是母亲最后的遗物。

不过孩子们还是可以享受到一些当时其他人没有的福利:在每年的圣诞节,华知萍会在家中偷偷做一颗圣诞树,准备一些欧洲女孩才会做的精美礼品和玩具。

在养鸡、挖笋、编织这些日夜的操劳之中,欧洲都市女孩的白嫩肌肤,蜕变成了中国农村妇女常见的粗糙大手。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4)

1980年,华知萍最后一次拒绝了来自奥地利大使馆的回国邀请,而丈夫和湖沧村民却给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证明她从未加入过中国国籍,这样只要她愿意,她就随时可以返回发达繁荣、如天堂一般的故乡维也纳。

1990年4月28日,杜承荣病危,弥留之际,他对着妻子拿出来的奥地利国籍,露出了最后的笑容,安心离去。

此时,这段感情已经越来越被更多人熟知,每一个接触过这段故事的人,无不留下感动的泪水。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5)

1990年10月,在奥中友协的帮助下,应维也纳市长的邀请,瓦格纳携带着大女儿杜丽华回到阔别56年的故乡,从头发花白的弟弟手中,取回父母特意留给自己的项链,上面,双亲的肖像一如当初。

瓦格纳带着女儿在舅舅家中住了三个多月,最后还是回到东阳“老家”,面对记者,她坚定地表示:

“不后悔,我嫁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嫁给那个年代,更不是嫁给曾经的环境。”“中国有我的家,有我丈夫的坟,孩子们也在等着我,我要回去。”

老年的华知萍穿着农村的大棉袄,保暖鞋,开开心心地给邻居们带孩子,直到2003年2月19日,突发脑溢血在家中去世。

(18岁奥地利女孩不顾父母反对)(26)

27日的葬礼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发来唁电,省市县各级领导都赠送了花圈。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温伯格女士也出席了葬礼。

这一年,以她的传奇经历为剧本,中奥两国合拍的故事片《芬妮的微笑》,在中奥两国同步首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