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第一天,焕然一新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开启了试运营,运动场馆几乎爆满,热火朝天。
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处新打造的体育新地标,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里有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而它们,出自同一位设计师——魏敦山之手。
近日,记者在魏老的办公室与他畅聊一下午。这位89岁高龄的“上海体育建筑之父”思维敏捷,说起体育建筑来依然满腔热情。
新的设计必然颠覆、超越了旧有但有些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上观新闻:新亮相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最近成了网红打卡点,您觉得这次改建成功吗?
魏敦山:我觉得它是成功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是上海目前设施设备最齐全的体育文化集聚区,这次综合改造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民生工程。我在改造前期阶段就对它十分关注。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为了给久事体育集团和设计方提供规划设计建议,多次到实地回访。走访最密集的那段时间正值高温,对我的身体是种挑战,但每一次走访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这次改造中提出的两个原则我很认同。一是“量体裁衣”,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匹配性改造,布局全民健身和专业服务功能;二是具有前瞻性,能够满足顶级赛事及赛事配套空间布局需求。过去,这里集聚了许多体育元素,原有的地标性体育场馆具有较好的观赛体验,但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改造成徐家汇体育公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让群众体育更加活跃,让绿化空间更加宜人。
上观新闻: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都是您的作品,此次它们被保留并“升级”,您有何感受?
魏敦山:每个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都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比珍视。得知它们被保留,我十分欣慰。
尽管这“二馆一场”属于城市早期作品,但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多设计理念和工艺水平依然是很先进的。上海体育馆建于1970—1974年,上海游泳馆建于1983—1984年,上海体育场建于1993—1995年。设计这些建筑时,我一直在关注和学习国际体育建筑的设计特点,借鉴各种理念创作体育建筑作品。
它们曾经都是很超前的,但也渐渐开始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赋予新的功能定位势在必行。这次改造中,上海体育馆保持原有风貌,进行结构加固,焕然一新的内部更适合承载国际顶级赛事;游泳馆拆除看台,剥离赛事功能,成为一个专业训练场所;上海体育场增加配套设施,以后举办田径赛事和草地运动。“二馆一场”前的公共空间,打造成庆典广场,北面空间形成有氧公园,以环形健身跑道串联南面的运动公园。通过场馆的功能升级和户外的环境改造,相信这里会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和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改造后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上观新闻:有人说,此次改造延续了您的“三件套”的建筑理念。
魏敦山:不敢说“延续”。新的设计必然颠覆、超越了旧有,但有些理念的确是一脉相承的。
我的建筑观是以人为本,以“纯、简”为本,以环境为本,以时代为本。建筑创造空间,满足人类生活、生产诸多活动要求,一切从“以人为本”出发,纯粹而简洁,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功能”质量;以环境为本,使建筑生根于特定空间,增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效果,以便使建筑艺术形象趋于完美;而当今时代正在超速发展,面向未来,信息、数字、能源、生态、高科技等,都为我们建筑设计事业创造了“撞击未来,创造未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也是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时想达成的目标。
上观新闻:近些年来,体育“硬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的“软实力”。
魏敦山:体育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体育建筑也是衡量这种软实力的维度之一。所以这次我特别高兴地看到,徐家汇体育公园全天候对市民开放,正在成为上海体育爱好者的聚集地。它可以说是城市运动的“大心脏”,充满活力。
这些“世界一流”的体育建筑以现在的眼光看也算前沿
上观新闻:能容纳18000名观众的上海体育馆,是我国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体育馆。2004年,它经历过一次改建,也是您率领团队提供了整套设计方案。时隔多年,您再给我们重温一下它的设计亮点吧。
魏敦山:我是从北京天坛得到设计上海体育馆的灵感,将其设计成由宽阔台阶高高托起的一座圆形建筑,直径114米、高度33.6米。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上海体育馆落成时,有记者曾用兴奋的笔触写道:“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万人体育馆,在上海诞生了。”
但上海体育馆也逐渐变“老”了。21世纪初,美国NBA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影响,曾计划把一场季前赛移师上海。但NBA官员来上海体育馆实地考察后,却无奈地否定了这个设想。
2004年,市政府批准上海体育馆的改建计划。决定改建的直接目的,是承办2004年NBA新赛季季前赛休斯敦火箭队与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比赛,以及2005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当时我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国亮一起,带队为这次改建提供整套方案。改建的一个特点同样是“以人为本”,即体育馆设施和功能配套,首先以满足运动员、观众、记者的要求为出发点。具体来说,包括重新铺设管道,改造馆内灯光和观众席,增设贵宾包厢、记者席和现代化通信设施,改造运动员休息室和训练场地,以及体育馆外墙面的改造。
上海体育馆平面图。受访者提供
上观新闻:在那之前的1999年,上海体育馆曾经进行过一次局部改造,成为上海大舞台。
魏敦山:没错。当时将一部分看台改建成一个大舞台,从而增加文艺演出的功能。而2004年的改建,大舞台没有被拆除,在强化体育功能时继续保留文艺演出的功能。
那么,举行大型体育比赛时,大舞台怎样转换功能呢?我们的“妙计”是,在大舞台上建造NBA所需要的豪华贵宾席和设备先进的记者席,且这些席位都是可移动的。2004年10月,姚明首次以NBA球员的身份亮相上海,就是在改建后的上海体育馆。
2004年,上海体育馆改建工程启动前夕。新华社图片
上观新闻:备受瞩目的上海体育场,设计过程更精彩吧?
魏敦山:上海体育场的设计,是运用当代最新科技进行建筑创新的典范,即便现在看起来也是前沿的。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容纳了大型国际田径足球比赛场地、星级宾馆和水上俱乐部等综合功能,基地小,功能多,要求高。我们从1991年开始方案设计,到1993年转入现场设计并完成施工图,3年时间可谓全身心投入,这是我40多年设计生涯中从未面对过的挑战。
上海体育场平面图。受访者提供
上观新闻:据说您当时提出了一个“向天要地”的奇思妙想。
魏敦山:是的,我们将体育场设计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倒锥圆环体结构,一下子从空中借得3万平方米的面积,构筑了一片宽20米、周长近1000米的两层大平台,同时还妥善解决了数万观众的疏散问题。上海体育场的整体造型犹如一顶笠帽,顶部分裂成50多个起伏的小丘。我在设计时有意改变了传统体育馆东西对称的特点,有意识地西高(三层看台)东低(两层看台),增加起伏和动感。至于为什么不是东高西低,你想一想体育比赛举行时太阳的方位就会明白了。
我们要让体育场的屋顶更轻盈,于是设计在钢桁架结构中加入钢索。我带着结构设计师精确地算出了钢索数及钢索预应力的最佳值,一改传统做法,提出了用“单臂悬挑桁架”支撑轻质玻璃纤维篷膜的方案,这成了国内首创、国际罕见的设计经典。最长的一根悬挑梁长达73.5米,是当时的世界之最。这种创新理念,在后来设计虹口足球场时得到进一步发挥。
2007年,上海体育场举办的特奥会开幕式彩排。殷立勤 摄
上观新闻:说到“世界级”,上海游泳馆也是其中之一。这个独特的对称不等边六角形建筑,曾被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称为“世界一流”。
魏敦山:当时我们设计了10个不同高度的跳水台,东西两座看台特意变化成梯形平面,可容纳4000余名观众,而且绝大部分座位都排在看台中间部位,使观众获得观看比赛和表演的最佳视点。整个大厅采用了新颖的“双层复式空间”结构,室内空间得以合理分割的同时,又防止了凝结水产生,解决了室内游泳馆音质混响时间长的常见问题。我们在墙面和顶部采用了铝合金微孔吸音材料。在比赛中,整个场馆哨声、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却丝毫没有轰鸣声和回音。
上海游泳馆从设计到建成只花了18个月,我们的四十多名设计人员,把绘图台搬到了现场,通宵达旦地工作;担负土建、安装任务的建设公司夜以继日地施工,重达561吨的大屋顶网架,在施工人员的配合下,一次性就吊装成功了;还有承担馆外装饰的单位,用了40天就完成了2个月的任务……全国100多家企业为这次建设提供材料和设备,它是四面八方大协作的产物。
上海游泳馆。受访者提供
不要表皮好看但内容空洞更不要追求奇形怪状,只为博人眼球
上观新闻:随着时代发展,体育建筑也不知不觉地变得更美了。就拿这次北京冬奥会来说,25个场馆中有不少都是新建的,您怎么评价这些体育建筑?
魏敦山:我每天都在关注冬奥会,尤其是各大场馆,包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以及空中步道“冰玉环”等。冰雪运动对场馆的功能要求很高,这些新建筑不仅造型美观灵动,通过设计巧妙地满足了功能要求,而且也很经济环保。
我特别欣慰地看到,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将建筑策划方法与建筑设计紧密融合,贯穿从整体规划到个体场馆的整个空间体系。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可以为村镇带来旅游产业、滑雪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基础设施投入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而在每一个建筑单体上,面对复杂的山地和寒冷的气候,设计师必须进行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设计,将体育竞赛设施向本地社区设施转化,从而推行新的运动理念。
上观新闻:建筑之宏、设计之美,令人对体育、对生活都产生了美好期望。体育建筑设计中的美,究竟来自哪里?
魏敦山:这种美,其实来自建筑设计师的不断探索创造和理念更新。就拿“冰丝带”来举例,这个形似“冰陀螺”的建筑,科技含量很高。外立面的22根旋转光带由数千块曲面玻璃拼接成,像冰一样透明的外玻璃幕墙有结构复杂的骨架,但繁复背后的设计理念又朴实而温情,既有浓浓的中国记忆,又包含了悠久源远的历史和文化。
体育建筑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大跨度、大空间,其外形既要充分展示体育运动的力度和气势,又要体现简洁流畅的整体风格。因此,一座成功的体育建筑,应当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冬奥会速滑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新华社图片
上观新闻:您当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设计的作品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怎样的体育建筑,可以称之为“无愧于时代”?
魏敦山:文体场馆的核心是要满足老百姓日常的锻炼、文艺需求。我想反过来说,“无愧于时代”的体育建筑,要避免一些弊端——一要避免将体育馆造在人迹稀少的地方,可能就举行那么几场比赛,老百姓平时用不上、用不起;二要注重功能性,不要“表皮”好看但“内容”空洞,更不要追求“奇形怪状”,只为博人眼球。
上观新闻:建筑设计师并不是体育专业人员,您又是如何确保设计的体育建筑符合专业需求的呢?
魏敦山:首先自己要关注体育比赛。电视里播放体育比赛,我都是不错过的,我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也特别注意体育比赛的场馆。
当然,更重要的是请教专业意见。比如,东方体育中心的跳水池比游泳池宽了不少,呈“T”字形,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之初听取了当时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的意见——过去,跳水池的宽度一般只需要满足单人跳水,后来出现了双人跳水比赛,比赛、训练器材往往放不下,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进行了调整。场馆内的观众区域和运动员区域,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空调送风系统。因为游泳池水温必须控制在28℃,运动员区域的空气温度也必须与之相差不大,才能确保运动员多出好成绩;还有我们设计的上海国际赛车场那根“世界之最”弯道,也是德国F1大赛主办方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
上观新闻:您曾说过,建筑专业是“万宝全书”,建筑行业是“服务行业”,为什么这么说?
魏敦山:做我们建筑行业,什么都要懂,要不断体验生活,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建筑作品。而我们这个行业也是服务行业,我们的设计是为人民服务、为生活服务的。
从20世纪60年代我设计张庙一条街、闵行一条街和蕃瓜弄这“二街一弄”开始,此后的上海跳水池、虹口足球场、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上海国际赛车场、昆明红塔体育中心、越南国家体育场等,我们都是完全站在满足人民需求的立场上设计的。而设计建造完毕、投入使用后,我们也始终关注这些建筑和区域,不断感知着它们在时代更替过程中功能是否完善、还有哪些可以改进,随时配合着后来的改造、优化工程。
东方体育中心内景。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建筑设计,将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上观新闻:在别人眼中,您早就功成名就了,可为何89岁高龄还要每天上班、坚持工作呢?
魏敦山:我还没有想过退休呢。我的办公室在静安区石门二路上,距离我家仅一条马路之隔。当时,我为了上班方便把家搬到附近,以前骑车上班,现在改成步行了,脚步还算稳当。
目前我几乎每天“朝九晚五”,虽然退居二线了,但还是要为很多大项目把关,有时也要去外地看工程进度。我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午饭后在沙发上休息二十来分钟,就能恢复精神。
上观新闻:您保持健康、活力的“秘诀”是什么?
魏敦山:我自己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但同时也喜欢对很多事“轧一脚”,包括绘画、摄影、京剧、登山、游泳等等,我都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拓展思路、增强知识的有效途径。这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并不是“不务正业”,反而可以更好地开展主业。有时,恰恰在不经意间,一个苦苦寻觅的“灵感”会骤然出现。
另外,我们设计院前些年成立了“魏敦山建筑创作研究室”,研究室里大都是年轻人。作为主任,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我能感受到朝气和活力,觉得自己也依然年轻。
上观新闻:听说,京剧对您的建筑设计启发颇多?
魏敦山:的确如此。我还在徐汇中学读书时就爱听京戏,特别喜欢周信芳的麒派。京剧的脸谱也非常有意思,夸张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线条,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达到强烈的审美效果,难怪被称为“心灵画面”。
脸谱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我走上建筑师岗位后,发现建筑物真与“脸谱”相似:同样讲究对称、轴线、图形的变化。60多年来,我设计了上百个民用建筑项目,并因此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等奖项。回头看,这一个个项目,不正像一张张各具神韵的“脸谱”?
上观新闻:不仅如此,您还把一张张“脸谱”画到了国外。
魏敦山:我常常开玩笑地说,从设计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开始,我的“建筑脸谱”从埃及一路描绘到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越南等国家。
1984年,我主持设计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这个重要的援外工程。埃及是个文明古国,它的建筑风格中较多采用几何图形。我在设计中以圆形建筑的伊斯兰式尖拱环廊为主,把创新与传统结合起来,还把中国庭院风格也融入进去。因为这个设计,我获得了埃及总统签署的嘉奖令和颁发的“一级军事勋章”。我知道,这个荣誉其实是颁给中国的。
上观新闻:不久前,上海首次发布上海优秀当代建筑推荐名单,列出1949—2000年间建成的代表建筑,您设计的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和“二街一弄”榜上有名。如今提及这些建筑的意义何在?
魏敦山: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并举的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已颁布的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基本覆盖了1949年之前的历史建筑。但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优秀建筑,绝大多数还未被列入保护名单,既存价值未被充分关注,甚至已有个别遭到破坏,成为存量发展时代急需关注的问题。上海从2017年就启动了对这些建筑的价值评估和调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拿张庙一条街来说,它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较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在中国城市居住区建设历史上有比较独特的地位。我们在注重社区内部环境之时,还思考如何改善、提升沿街面的整体风貌,合理布局住宅和商店、学校等,使配套设施完备、高标准,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形成了一种住宅社区设计的新思路。
上观新闻:半个多世纪以来,您见证并推动了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的一路发展。对于上海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您怎么看?
魏敦山:我亲历了上海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经过几代建筑设计师的持续努力,出自上海的建筑作品已经遍布全球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目前,上海建筑已经走向了高技术、高经济附加值的建筑设计和工程咨询服务。未来,上海建筑服务贸易的实践模式,一定会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进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魏敦山在埃及。受访者提供
魏敦山
1933年出生,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体育建筑设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设计的上海体育场被评为“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为徐家汇体育公园,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动图制作 栾吟之
来源:作者:栾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