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白头吟》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1)

传闻说,蜀中有四大才女。

她们分别是:汉朝的卓文君,五代的花蕊夫人,唐朝的薛涛,以及明朝的黄娥。

作为“蜀中四大才女”之首,卓文君无论是才华还是文笔,都被人十分认可。民间流传着她的浪漫故事,主要源于她的爱情。

最初的她是个机灵聪慧的小姑娘,在一次宴会上遇到大才子司马相如后,芳心暗许。

当时的司马相如贫困潦倒,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强烈反对,结果这丫头勇气可嘉,直接跟人私奔了。

私奔嫁给司马相如后,卓文君变卖自己值钱的首饰,买下一家酒肆,然后卖起了酒来。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2)

卓王孙听说女儿的遭遇,悲叹不已,却还是不忍心,将家中“八百奴仆”分给了卓文君一百人,同时赠与的,还有钱百万两,衣服细软等财物。

这下,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成了十分富有的人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很吃惊,并且好奇:这么大手笔,卓文君她爹到底多有钱啊?

答案当然是:超级有钱。

据史料记载,卓王孙生在汉朝文景之治期间,是蜀郡临邛(今天的成都市邛崃市)的冶铁巨商。

冶铁巨商,一看就不简单。那么先来看一下,卓家是怎么走上这条致富之路的呢?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3)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土地兼并,有一部分人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变成了“流民”。如何来安置这些失业的流民?当时就有人想到,不如招揽这些无业游民,来进行盐铁经营吧,以此来谋个生计,好的话还可以发家致富。

关于卓文君的先祖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史料并没有相关明确记载,但根据推测,也不外乎是在这样的政策和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冶铁。

之后卓家就一直经营钢铁冶炼,发家致富。

这一段可以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只不过卓家的先祖原本是赵国人,因为秦始皇灭赵国统一全国,将原本的赵国富户迁移到川蜀,卓家就是来到了临邛。之后,他们就在这里安居乐业。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4)

要知道,临邛这里可是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对于汉朝来说,这边也是全国最重要的产铁区,西汉更是在临邛设置了“铁吏”,负责管理当地的铁矿石资源以及开采。

由此也可见得,卓家无论是家族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冶铁技术和经验,还是地理位置和资源方面,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冶铁技术的出现,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到了战国就已经形成大规模的发展。而汉朝对于中国钢铁冶炼来说,又到了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

比如说,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高炉炼钢、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等先进的冶炼技术,大大助力了钢铁冶炼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进一步走向繁荣。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5)

而冶炼出来的钢铁,用处可多了去了。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为主体,农民耕地劳作,常年需要铁制品的器具。而将钢铁制作成农业器具,则保障了冶铁下游产业链的大量需求。

除此之外,冶炼对于国防和军事发展也极其重要。一旦发生战乱,除了兵马粮草,还需要大量的刀剑等武器,这些自然也考验到冶炼的技术和质量。

在我国古代,冶铁经营一般也是家族传下来的产业,正如同卓文君家。因为冶铁这种事,并不像摆个地摊、卖个酒这样简单容易操作,上下游的对接,冶炼过程中的精细化操作,以及对技术和经验的各方面掌握,都不是“外行人”随便插手能做的。

当第一代人积累了冶铁经验,后面经过不断传承,就会熟练许多。

卓文君的分手信(写下愿得一人心)(6)

正如同冶铁经验的积累一般,凭借冶铁带来的经验也是不断累积的。到了卓王孙这一代,财富和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只需要守住家业,稳中求进,财富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增长。

到了汉朝,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再加上卓王孙的用心经营,卓家依靠冶铁行业,已经成为川蜀的巨商大亨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家奴八百人是卓家的标配,良田万倾更是无比寻常,古董珍玩数不胜数,也是可以想象的了。

不由得想,假如卓文君的心思在冶铁经营上,想必她青史留名的,就不是在文学领域了。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