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国的伟大诗人。保存到今天的他的诗作有一千四百多篇,文四十九篇。他的作品全面,概括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一个时代,所以历来就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一位热爱国家,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气势磅礴,构思精密,格律严谨,语言精辟,做到了思想和艺术高度的结合。杜甫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总结了前人优秀的创作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使之大放光彩,在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在八世纪就产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阅读杜甫诗有感(评论读杜甫诗感言)(1)

杜甫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的全部时期和代宗的初年,也就是唐代封建社会由暂时稳定和向上发展的”盛唐”局面,急剧地走向衰退崩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民族矛盾都是尖锐而复杂的,诗人却始终面对现实,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崇高的灵魂,唱出了激动人心的诗章。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翰场”以来,随着生活阅历的扩大,思想日益成熟,一直到了晚年,仍然紧握着从不疲怠的笔,“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他辛勤奋勉地创作了一生,以饱含着时代血泪,充满着爱国忧民激情的大量诗篇留给了后人,使后人得到很多的教育启迪,并且也借此得以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那一个时代。

青年时期的杜甫,正当“开元金盛日”之时,曾经度过了八,九年“快意”的生活。几次的旅行漫游开阔了诗人的眼界,在早起一些诗篇中透露了诗人卓越的才华。像《望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就很可以看出想象之丰富,意境之开阔,造诣之奇特。诗人的卓越才能,不是依靠天赋,而是依靠“读书破万卷”得来的。三十岁以后的杜甫,逐渐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实,社会思想渐渐成熟起来,而诗的题材也就更加扩大,内容也更加深刻了。《兵车行》《丽人行》是杜甫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标志 政治愈窳败,人民就赿痛苦,而杜甫自己,许身稷契,不愿意与那些“但自求其穴”的高马达官们合污,也就只能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排斥,过着困难的日子。这个时候的杜甫发出了“微生活刻忌,万事盆辛酸”,“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感叹,但是,他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合理,从各个方面开始接近了人民,所以他并不悲观,反而奋臂而起,宜言了自己的"其志固难夺”,把国家安危,人民祸福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从此没有一刻放弃过这个初衷。

前人对于杜诗,在艺术方面评论的较多,中肯的评语也不少;但在思想方面,却认识不足,甚或加以否定。象《唐才子传》是诗人论诗之作,材料不无可贵之处,却说“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不少人则极力强调杜甫的忠君思想,所谓“每饭不忘君”,以至把好些极关重要的诗,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如杜甫在《北征》中的两句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自宋以来,就一直认为是誉美皇帝之词,宋惠洪的《冷斋夜话》说得最明显:“意者明皇鉴夏殷之败,畏夭悔过,赐妃子死也……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也"。《杜工部草堂诗笺》又以为“惟肃宗知先朝所用多姦佞,如任国忠,宠贵妃,致有禄山之祸,中兴之初,首诛国忠之姦恶,戮贵妃之宠淫,与夫夏商不能前去褒妲,相去远矣"。则又认为这两句诗是颂扬肃宗。总之非说成“归美于君"不可。但鲁迅先生在《女人未必多说谎中》却举了这两句诗为例,说明杜甫的难得之处恰恰在于敢于揭露事实真相:“譬如罢,关于杨妃,绿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就是妲已、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女人的替自己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运了”。

举一反三,过去的人们以一种迂腐态度来理解杜诗中与此类似的地方,都把它说成“不忘君”或“归美于君”,而不知道从作者的全人和作者的全部思想去理解,自非真知灼见。过去时代的诗评家有他们的成就,但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不少诗话,精华糟粕同存,对杜甫的思想意义发掘得很不够,进一步的发展,衡论,还有待于我们这一代的研究者。

自然,杜甫不能没有忠君思想,一般的忠君思想是古代作家中普遍都有的,他们受历史所限制,为历史所决定,要求入世纪的杜甫从根本上反对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这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要看杜甫更主要的一面,关怀国家安危、人民的祸福的这一面,而不要把一切都解释为君父而作。杜甫正是这么一位诗人,当忠君和悯民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是宁可对帝王发出“微词”,对朝廷不谴责,并不掩饰自己的主张的。否则他不会说出“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这一类怒发冲冠式的话。把一切解释成为忠君之作,在前人认为是对杜甫的一种奖誉,甚至说他的诗之所以流传万世正在于此。苏东坡就是这样持论的一人,他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者欺欤”?但这种表扬是并不恰当的,编《杜少陵集详注》的仇兆鳌比他就高明一些,指出了杜甫无一时“不痌瘝斯世斯民”。

只有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苦乐,才是杜的杜甫终身念念不忘的事情。人们都熟悉《三吏》《三别》,《三吏》《三别》就是这两种感情高度地凝合在一起而写成的。但这两种感情的交融结合,得到深刻的体现,对杜诗来说正是无往而不在,不仅《三吏》《三别》为然。安史事变之前,杜甫就看出了当前表面的太平繁荣掩盖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所以发出"优思齐终南"的警讯。杨国忠做右承相不到半年,杜甫就看出国事将不堪设想,所以写《丽人行》,直呼虢秦及丞相之名,并不迴避。这种大无畏精神,难道是那些只知“每饭不忘君”的人所能有的么?在这些地方所表现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政治敏感,正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可贵特点。洪迈在《容斋诗话》中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詠寄,略无避隐……今之诗人不敢尔也”,指出唐代的言论似乎比宋代为自由,但他所举的“略无避隐”的“直词”,十之八九出自杜甫。余外虽有,亦不过所谓“宫禁昵嬖”之类而已。应该说杜甫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勇于为民请命的作家,鲁迅曾经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那一类人。

杜甫的诗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常常反映得非常迅速、及时。这是由于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是那么强烈而深沉,迫使他非如此不可。他的作品因此也就全面地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堪当“时代的镜子”而无愧。翻开杜甫诗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后由于民族危机深刻化而引起的回紇、吐番的屡次人侵,从李辅国程元振等开始的宦官干政所造成的黑暗局面,租庸调等经济制度的崩溃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的深化等一系列由盛唐转入中唐,唐代逐渐走上下坡路的重大事件,都得到了反映。这些反映又大多是极为深刻的。

安史乱起,唐玄宗仓惶南走。对于这个局面,杜甫是不会感到太意外的。他不能不对当时主持抗敌的肃宗寄托以希望,一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就千方百计奔赴行在。不幸中途被俘。杜甫在胡骑满城的沦陷后的长安,写出了好些不朽之作。终于冒险从长安逃出,奔到了凤翔。“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千载之下,我们还为之感动。环绕着这一场大动乱,杜甫写了很多诗,表示对敌人的疾恨,对受祸的人民的关怀,对战争的支持和对胜利的信念。他宜言“东胡反未己,臣甫恨所切”,又深虑“乾坤含疮痍,忧虑何时毕",潼关未陷的时候,他希望哥舒翰能够守住,悬念之深,至于在白水少崔府席上,“三叹酒食旁”,难以下咽。被困长安围城,深忧灵武之安全,顾虑敌人会乘唐军东征,荐子关空虚由此逍拤灵武,希望当局赶快“塞”住这个形势险要的关口:“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肇乱之源,杜甫也一再揭露,其中“哀江头"写的最为锋芒迫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群扼要,力扛万钧。虽哀杨妃,实则眨责天子。苏辙虽然没有完全看出这两句诗的丰富含义,但他说:“言马嵬之死,只‘血沔游魂归不得’,一句足矣",认为可以抵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很有见地的话。

杜甫反对借兵回纥,反对屈辱外交。当时唐朝却不知依靠人民力量去平定安史之乱,反而指望于乞求外力,肃宗为了向回纥乞兵,不惜提出只求收复两京。子女玉帛任由回纥处理的屈辱条件,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所为的自己的利益,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可以置而不顾。回纥助唐收复长安之后,果然就留兵沙苑不归,李亨(肃宗)只得把自己亲生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杜甫在这时候写了《留花门》,提出“花门天骄子”,“出入暗金阙”的警告,並大声疾呼:“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又引历史上“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的惨剧,力斥屈辱和亲之非计。果然,次年回纥在相州打了败仗,证明屈辱求取的外力并不足恃,杜甫立即写了一篇《即事》,说“花门”巳“破”,“羣凶”仍“索战”未休,应该认识到“和亲事却非”而“回首意多违”了吧?但封建统治阶级要接受历史教训是困难的,代宗李豫才做皇帝不久,于762年,又向回纥再度借兵,派了自己的儿子李适(德宗)做代表,去见回纥可汗。李适以唐朝太子的身份,竟不得不下拜舞蹈,随臣抗义,各被鞭一百,其中有两个在第二天就死了。次年回纥恃功入京“朝见”,需索大量报酬,据《资治通鉴》说:“国库为之一空,杜甫写了《遗愤》,末云:“莫今鞭血地,再湿汉臣衣”,就指的上面那件惨案。可见杜甫对国家关心之切。

杜甫以更多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疾苦。朝廷的荒淫侈费,军阀的贪残以逞,胥吏的狐假虎威,都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面对频繁的差役和苛重的赋税,许多农民被迫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所有这些,在杜甫诗中都有反映。他发出“县官急催租”,租税从何出”的抗议式的疾呼。剥削是那样严重所以到处无不“索钱多门户”,百姓只有死路一条:“丧乱死多门”!杜甫把凋弊不堪的人民比作一株枯棕,说:“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这里的揭发无疑是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样深刻的。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制度时曾精辟的指出:“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剝削农民地租过话,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人民之用的军队”。

杜甫所描绘的就昰这种封建制度的重重枷锁之下的农民血泪图。那些官军在前方虽然失败,对人民却非常凶狠。有时屠杀掠夺起来,简直跟外国入侵者一模一样。杜甫曾这样写道:“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芫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杜甫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并没有认识到被压迫阶级起来反抗压迫阶级的必然性,他以为只要帝王行俭德,就没有所谓“盗贼”宜称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对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并不如他所想的从此安定下来,也感到无法解释,曾经很惶恐地问道:“洶洶人寰犹不定,时时战斗更何须"?不过,他对于人民所抱有的同情如此其深广,在古代作家中,是难得的。他通过诗所发表的直言议论,是闪射着不朽的历史光芒的。

杜甫写作题村之广泛还远远超过上述的几个方面。在杜甫,山水花树,禽鸟虫魚,詠怀古跡,友思乡情,无不可以入诗。我们通过杜诗可以看到大自然是如何复杂多样而又美妙瑰奇,社会生活又是多么丰富而充满着动的变化。光肯定杜甫直接反映政治现实的诗,忽视他大量的其他作品,会使我们看不到杜甫的全人。白居易就曾经如此说过。杜甫诗歌强烈的现实性,和"即事名篇"的作法,实乃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先导;白居易很好地继承了杜甫的这一传统,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题材,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思想写诗。饮于江海,杯勺皆波涛,杜甫正是如此。即在晚年,杜甫也很少无聊之作,反而"晚节渐于诗律细",远思寓意更为精到深刻。这一点,白居易是认识不足的。

杜甫和李白并称,李白同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两位伟大诗人同生于一个时代,他们之间并且有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不但风格不同,在艺术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殊异。但他们都是既十分重视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继承,又极富于创造性的作家,各自把一种艺术倾向发展到很高的峰顶。他们留下来的丰富遗产,同样地有不少有用的东西可供我们借鉴和吸收。对于他们之间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艺术方法作细致的深入的研究是有好处的,轻易地扬此而抑彼,不能说是客观的、科学的评价。

杜甫最知道学习古人而又必须胜于古人的道理。要胜过古人,首先要认真研究遗产。杜甫昰从诗经到乐府,都认真学了的,对魏管六朝作家的长处,了如指掌。光学一家是不够的,所以他要“转益多师”。只有“转益多师"才能集其大成,有更大的取舍融合的余地。甚至五言诗的老祖宗苏武李陵,他也以之为师,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他的“爱古人”由此可见。他那样苦心孤诣地去学,还怕学不成,学不到家,所以他又说“安得思如陶谢乎"。光学古人,食古不化,看不到文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有所变革,那是毫无出息的,明朝有所谓"台阁体”的诗人,就是如此。其实何止"台阁体"如此,以反“台阁体"相标榜的前七子,也跳不出“诗必盛唐"的以模仿为事的窠臼。他们也宣言学习杜甫,却不了解杜甫和他们是恰恰相反的。杜甫的学古,是学而不能化,化到推陈出新的程度。学古人是为了创新,决不是陈陈相因。刘勰在《文心雕龙》上说的“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的道理,就指的这。杜甫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即“爱古人”,也“不薄今人”,如果学古而不学今,就会把立脚点丢掉,因为一个作家的立足点是在今,不在古。杜甫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观察,是使杜甫能够在诗歌的王国中任意翱翔的两张有为的翅膀。杜甫学力很深,文学和历史知识都非常丰厚。从前人说杜诗“无一字无一句无来历",未免夸大,但杜甫诗中反映和运用了深厚的知识,则是事实。村甫的知识不但是从经史百家里来,而且还广及飞植动濳,花草树木。顺手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丽人行》中有“杨花雪落复白萍”一句,过去很多人不知其出处,遂不得解。明代的胡震享在《唐音癸签》上指出:“注者作春遊景色解。大愤馈!此诗纪杨氏诸姨与国忠同游事,非苟作也。广雅:扬花入水化为萍。尔雅翼:蘋根生水底,不若小浮萍无根飄浮。国忠……乃与虢国通,不避雄狐之诮,是无根之杨花落,而复有根之白蘋也"。有根无根之说,虽不一定是杜甫的用意,但这句诗用久讽示楊国忠与虢国之间的丑行,則是无疑问的。从前有人问王安石,杜甫的诗为什么写得这样好,王安石的回答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杜甫自己说的话。可见《沧浪诗话》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说法,是不全对的。知识学问当然不等于诗,学问家不一定能写诗,更不一定能写出好诗,但一个诗人,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与否,却往往是决定他的诗之精粗、深浅、文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无论对于社会或自然现象,杜甫都注意深入的观察。这种深入观察客观事物的结果,往往在诗中精准地表现岀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固然是深刻观察了社会现实所得到的结论,像“所向无空阔”(《房兵曹胡马》)这样精辟而新鲜的语言,也同样是通过诗人精细的观察,形象地概括出来的。以“所问无空阔”来描写名马一往直前,任重致远的精神,可谓臻于极致,岂仅传神而已。我们现在坐在汽车上要体会“所向无空阔"这种意境是不困难的,但杜甫却是从马得来的实感,如果平时不细心观察,如何能写出来?至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无不是杜甫“细观物理”的结果。

杜甫的风格是博大沉郁,工整瑰丽。《历代诗话》说他“巧而能壮”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巧不流于纤弱,壮不失于粗疏,从这里可以看出工力之深厚。他既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那样豪迈磅礴,一泻千里的诗句,又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深情细密,婉转清新的风緻。而在杜诗之中,不同的色调却是互相为用,浑然一体。或壮或婉,无不各适其宜。总之以语意两工,思想艺术统为其依归。杜甫既反对以词害理,又不赞成理过其词,所以他主张“清词丽句必为邻”,既要摒弃六朝文学内容空虚的形式主义倾向,又要接受它在修辞和声律方面所取得的新的成果。

杜甫是诗歌语言的巨匠。他曾经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说明他对语言艺术的重视。我们试读他“江干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样的诗句,就觉得气势雄拨,有声有色;概括力强,艺术想象高妙而奇特。但杜甫并不是硬做,他同时又善于从生活中吸收新鲜活泼,有生命的语言,并使之溶合在自己风格之中。古人已经看到这一点,所以说他“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其平易处,有贱夫老妇初可道者”(《见诗人玉屑》)。如“嫁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雨时”,“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等,举不胜举。其实这正是杜甫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结果。从事有些研究杜诗的人,没有注意及此,因此把本来平易的地方,却加以穿凿附会,迂曲为说,弄成笑话。例如“船尾跳鱼泼刺鸭” 有人引经据典,从《周官》谥法上去找“刺”字的含义,其实杜甫在这里只是用了一个状声词,鱼在船尾跳动,发出泼刺泼刺的一阵响声(制应读若[辣],与刺有别,多么生动形象!就是现在,我们也还常用这个状声词,不过有是写成“啪啦”之类罢了。又如杜甫有两句诗:“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有人以为乌鬼是猪,有人以为乌鬼是神,据说人害了病,要赛乌鬼,也就是祭鬼。到了北宋,有一位注杜诗的刘克,因为博观异书,并到过蜀中,才知道原来杜甫是用的夔州方言,当地人家临水而居,多养鸬鹚,鸬鹚黑色,所以俗话叫乌鬼。(见沈括梦《梦溪笔谈》)家家养鸬鹚,无怪乎顿顿吃黃鱼了。

杜甫对于诗歌形式运用得异常纯熟。无论古体新体,长篇歌行或七言五言的律绝,他都不拒绝运用。而且在多种形式上做到了集先人之优长,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由于在内容上要求深刻反映现实,在艺术形式上就必须大胆地破旧创新。他的“即事名篇"和大量地以现实题材写诗,就是自我作古的一个创造,开辟了诗歌直接反映现实的广阔道路。杜甫对于各种体栽,即精到地掌握其特点,又善于加以变化地去运用,所以能尽各种体裁之所长,而又不为形式所囿。前人说他“变化开阔,出奇无群”,“细大无不可观”,就指的这个道理。

所谓变化,就是寓灵巧于格律之中,既有规矩,又不呆滞。古人谈诗之八病,主要就是指的不知变化。无论声韵、对仗、句法,一无变化,就会失去艺术的美感。但八病之说,仅仅就其大焉者而言,变化的道理其实还要复杂得多。上面谈到的造语言词工拙参半,拙中见巧,就是变化的一端,此外,词句的虚实、宾主,句法的倒顺、繁简,字眼的浓淡、响沉,结构的开合、松紧,描写的远近、明暗等,无不与变化有关,而杜甫都极为注意,掌握得很好。因此他不为形式所束缚,而能对形式加以驾驭,操作自如。《文心雕龙》上说的“诗有恒裁,思无定位”,也无非指岀变化之重要。有人企图说杜诗七律中各种变化情况,列为几十种“格”来说明,(见《历代诗语》引吴成等的《律体法》,如“正中之变”,“变中之变”,“变中之不变”等,这种做法是形式主义的,实际上不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体会杜甫为了力求更好地表达内容,通过刻苦的创作劳动而获得的艺术形式美方面的成就,将为是有益的事情。

杜甫一生呕心沥血,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由于他具有“穷年忧黎元”的抱负和“临危莫爱身”的精神,所以不管历尽了多少的坎坷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从来没有放下他的笔。他晚年经过衡山的时候,曾经以衡山上的朱凤自喻,虽然“翅垂口噤,仅以竹实果腹充饥,却仍放声长呜,未能忘情于网罗之中的百鸟。这一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比喻,最好概括而突出地他自己的全部精神性格. 这位旷世杰出的诗人,在残酷的封建社会里竟无地容身,到处飘泊,不断为疾病所袭击,晚年已经“右臂偏枯半耳聋”,仍然用左手写诗。最后连茅屋也没有了,全家住在一只小船上,但伟大诗人爱国忧民的热情丝毫也没有冷却,对着烟水苍茫茫的洞庭湖,以然发出激昂扬厉的声音,“此志常顗 豁”的初衷,可谓始终如一。

杜甫,却将永远为我们所尊敬。而由于他的诗内容极其广阔,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无凝地是将会有益于我国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