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的命是空调给的!”

“冬天来了,你妈喊你穿秋裤了吗?”

从夏到冬,常听到类似的调侃。

但今年,网上的段子迎来了“升级版”:

2016年的夏天,在地上煎个鸡蛋,恩?秒熟?

冬天来了,不用爸妈提醒,你会主动穿上秋裤!

夏天更热,冬天更冷,

2016年, 冷热交替的感受更加明显。

今年这些关于温度的变化,

一起来感受下吧!

事件1 2016年全国夏季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夏季平均气温达21.8℃,

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7月20日以来,

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最为鼎盛阶段,高温覆盖面积达266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影响人数甚至达到我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热!热!热!高温猛于虎!

最干燥的秋冬季(这个冬天好难熬)(1)

8月16日,重庆市气象部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当地连续第三天发布红色级别高温预警。重庆市民在红酒小镇水公园内吃西瓜、躺冰船,为纳凉避暑可谓“各显神通”。图为市民在红酒小镇水公园内手抱冰块消暑降温。新华社

自8月10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的十余个省份受影响。

上海、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多地出现高温中暑病例。

重庆丰都43.9℃、开县43.4℃,新疆鄯善44.9℃、若羌43.9℃,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44.1℃、海拉尔41.7℃,陕西旬阳43.6℃……

长江中下游及四川东部、重庆、南疆等地连续高温日数达10天至15天,部分地区超过15天;新疆吐鲁番和托克逊长达35天,江西上饶和余江22天,福建福安20天,全国还有241站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连晴高温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有关。由于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对流产生,多晴好天气。

而到了8月中旬,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高温向西发展,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区东南部等更多区域也加入到高温行列当中。

据统计,8月全国平均气温22.0℃,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与2006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夏季如此之热,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冬季会暖一些?

然而事实证明,

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寒潮的威力更强大了。

比如以下“速冻”模式。

事件2“Boss级”寒潮来袭 广州家中赏雪

在许多广州人眼中,

2016年1月24日是难忘的。

在这一天,1949年以来从未飘雪的广州降下白雪,

引得好奇的市民纷纷“围观”,

相关单位不得不发布通告,

不鼓励大家到街头看雪,以免引发交通拥堵。

最干燥的秋冬季(这个冬天好难熬)(2)

1月25日,受强寒潮影响,湖水被大风拍打上岸后迅速冰冻,杭州西湖长桥边的长椅成了“冰椅。据浙江省气象台监测显示,1月25日晨,浙江省大部地区气温已降至-8℃至-11℃。桐庐、常山、平阳等近20个县市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突破或接近历史纪录。新华社

1月20日至25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全国过程降温超过6℃的面积达到786万平方公里。此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广东、江苏、浙江等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254.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亿元。

这轮寒潮自西伯利亚启程,第一站就是我国北方地区,内蒙古局部地区最低气温已经超过-40℃,堪称名副其实的“冰窖”——“ 吹口气儿, 都能结冰!”

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等地降温幅度为10℃至14℃不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下降至-10℃,安徽中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逼近或突破1981年以来历史极值。

随着冷空气的“大举南下”,0℃等温线南压至华南中北部一带。在广东北部,如韶关气温突破0℃。

2015年年底北极温度骤增,一度突破冰点。不少气象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北美大气环流剧烈调整,气旋活动把暖空气吹向了北极,这正是强大寒潮的发端。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系统因此扭曲,携带冷空气一路南下。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勇表示,涡旋系统盘踞在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不断集聚、堆积,寒潮经过长期“蓄力”,南下后威力无穷。在寒潮主体到来之前,已经有一些冷空气渗透南下,导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与后期寒潮产生累积效应。

事件3 强寒潮来袭大半个中国在冰点以下

不仅广州在年初赏雪,

2016年年终岁末,

寒潮再次报到。

11月19日至23日,

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12℃以上降温,

占全国总面积的39%,

其中内蒙古中部等地降幅超18℃。

南方的小伙伴们,

你们还好吗?

最干燥的秋冬季(这个冬天好难熬)(3)

自11月18日开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迎来又一轮降雪降温天气。降雪导致道路湿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图为11月19日,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速牡丹江收费站一度因降雪关闭。新华社

11月19日至23日,我国华北、东北、黄淮、江淮等地受寒潮影响气温下降猛烈,上述大部地区降温幅度有6℃至10℃,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2℃。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工程师陶亦为表示,此次寒潮过程是今年下半年最强的一次。由于寒潮前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等地平均温度比较高,随着寒潮的爆发,冷空气迅速南下,降温幅度剧烈。

此次寒潮天气致使我国多地出现今年入冬以来最低气温。华北的最低气温出现在23日凌晨,北京地区跌至-10℃左右;24日凌晨,气温零度线南压至长江中游至江淮之间,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气温低至10℃以下。

对于北方来说,冷空气虽强,但由于已经进入供暖期,室内并不会感觉寒冷。但在南方,由于前期气温偏高,因此冷空气带来了断崖式的大幅降温,多地恍如隆冬时节。

不仅如此,强寒潮还带来了明显的降雪。陕西东南部、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还出现明显的降雪天气,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另外,苏皖中南部、湖北等地有雨夹雪。

21日至22日,陕西南部、黄淮西部、江汉北部和江淮西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其中,21日8时至22日8时,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山西东南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陕西中部、甘肃陇东南部及南疆西部山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南疆西部山区的局部地区有暴雪,新增积雪深度2厘米至5厘米,局地达8厘米以上。

受2015年至2016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

持续数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达到了高峰,

这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更多热浪、

严重降水及热带气旋带来的潜在影响。

以上事件已备选2016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可以通过中国气象网(www.cma.gov.cn)以及相关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

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决定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还有机会拿大奖哦!

(编辑:一多)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联展特别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