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孝法师

虽然通过很多种因缘,我们这一期生命获得了人身,但是我们一直在伤害它,而它也一直在欺骗我们。身体有它的感受,我们也有我们的念头。在念头和感受之间,就是追逐和迷惑,像小孩子玩火一样。这种对于感受的追逐与迷惑,让我们的生命在苍白中一步步走向悬崖。

如果看一看人类的历史,可能连铁人都会掉眼泪,人类因为无明迷惑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但是在未来,这种局势可能会更严重——原子弹、人性的冷漠、人类的互相伤害、对于感受的追逐、对于智慧的不了解以及真正的智慧在枯竭等等,这些情况都会更加严重。我们人类真的是非常可怜。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改变社会,但是我们不能够放弃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生命买单时,我们的家人也获得利益。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充满了活力和光明,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达到一种高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宗教的内涵是让我们自己去追寻智慧和真理,而不是成为哪一个鬼神的信徒,那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折磨。

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挫折都可以成为人生的经验。当我们知道佛法对于生命的解读是如此科学、系统、丰富,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做保险时,我们大概就会达到一种先知先觉——可以对我们的未来进行详细地规划,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生命尽一点责任,我们的努力也不会白费。

更重要的是对于佛法的修行真的是世间最圆满、最幸福的、人类几千年来最美好的一种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人性的落寞,只有共同追求智慧与成长的历程。从这个意义来看,追求和信仰佛法的人组成的团队真的是很殊胜的。

有时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佛法的团队也不过如此,但那只是你的心在作怪。佛法的起点是如此之高,能够明白其中的一句话都会让我们人生的意义变得非凡,更何况受持佛法的,又终身去追寻佛法呢?那真的是非常了不得!

修行佛法的结果指向的是未来的生生世世,虽然可能我们现在没法预见,但你看社会上的人,有的很智慧,有的很愚痴;有的很有福报,有的穷到无立锥之地;有的人费尽心机,搭上了生命,也不能吃饱一碗饭;有的人从来不需要为生存的事情考虑。这也会让我们相信因果的存在,并对于生命生起敬畏。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1)

生命的未来虽然不可见,但看看我们现在遭受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买单吗?一切无非都是自作自受,我们又能依靠谁呢?所以人生不是需要坚强,而是必须坚强。坚强要以智慧为后盾,懂得了智慧,我们的坚强就会变得非常有弹性,而不是阵亡式的去拼命。这就是生命的艺术,自性的光明,最美好的一种存在。

我们一个人孤独地来到世间,又一个人孤独地离开世间。除了我们的福报、智慧还有内心的柔软,其他的都不可能让我们在这个日出日落的世间获得安心和幸福。金钱、地位真的都是过眼云烟,不是生命的全部,我们不否认它的作用,但那绝对不是人生的核心所在。

所以,一个人要有主见,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一个学佛人最根本的觉照。也不要依赖,不要觉得孩子可以靠得住,孩子需要的只是尊重。如果父母学佛,知道人生其实谁也帮不了谁,那他就会提早地告诉孩子答案——他的生命需要他自己去学习。不要让他学会依赖,而是让他早早地成长,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和关爱。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2)

人生什么最重要?人生明理最重要;人生什么最安全?人生有智慧最安全;人生应当怎么样过?人生应当充满慈悲地去过。你的福报别人抢不走,而当我们有了慈悲和智慧时,我们不会没有福报,因为我们不再是一个生活的索取者,而是一个生命的奉献者。

在天地之间,会给奉献者留一条路,这样,我们就会脱离自然的法则,融入到自己的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极乐世界。这也是极乐世界的本质,极乐世界的生活大概就像寺院的生活。如果我们不明理,往生到极乐世界后,还是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只有时时刻刻了解生命,关注生命,重组生命,我们才拥有未来,才能生到极乐世界,才能花开见佛、闻法悟无生。

所以,生命绕了一大圈,真的是殊途同归。就像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虽然是以食的因缘聚在一起,但我们追求的还是禅的境界,学习的还是如何自我管理。

饮食是非常重要的锻炼自我管理的方法。什么是自我管理呢?举个例子,你要做美食,就要管理好,比如,什么时间做,需要多少人配合,要做什么样的美食能够祝福到大家,能够为他们的修行成道带来一个基础。

这个就是一种管理,会做菜的人不一定会管理。如果花十天的时间去做一个全世界人都没有吃过的菜,有价值吗?有意义吗?所以,懂得在一定的时间里让事情达到某种标准,这就是管理。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3)

我们的人生更需要自我管理。人生本来就是在和死亡赛跑,如果你觉得:我已经知道佛法了,反正我以后一定成佛,那现在就没有必要去学佛了,没事,修行不着急。那这不是在自欺吗?如果我们不去高效率地学佛,那我们获得这个人身又有什么价值呢?“我还想去东边看一看,去西边转一转,美国没去过,英国没住过”,“我出家了,我想去朝山,我还想去另外一个寺院住段时间,我还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善知识”.......这就是没有管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道理说起来总是很简单,但如果我们总是逃避,那明白再多的道理也没用。憨山大师的《费闲歌》里说“学道容易悟道难”,真的是这样。人生有时候就是苦苦地寻找目标却找不到,或者找到了又不精进追求。

我们看《华严经》和《普贤行愿品》的三种回向——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我们要有觉照,在种因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个因在未来可以兑现出什么样的果,我们要对自己未来的生命有所期望。

就比如当我们做饭菜时,就要问自己有没有摩利夫人的决心——让别人吃到我们做的饭都能开悟。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目标和认识,让平常的素菜变成修行开悟的助缘呢?我们有没有雄心壮志?有没有自己的管理?怎么让一切都落实呢?在佛法中,有一种智慧叫做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非常重要的。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4)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难,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轻轻一捅就破,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去捅破,让问题一直放在那得不到解决。学佛像在打酱油,做菜也像在打酱油,不知道也不去请教人家。一颗心看似在,其实又不在,对人生没有激情,对修行没有紧迫感,学佛像是在旅游,没有禅心,没有真心,心老是迷迷糊糊的。

修行总是这样可不行,所以,我们还是要发起精进,让心有力量。精进如火,力量如水,我们要用智慧的光明让心的力量能够源源不断。生命来源于哪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涌泉穴”,就像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冒出来,从我们的脚底上到小腿、大腿,五脏六腑,最后一直到头顶。反之,如果泉水冒不上来,生命就会往下走,那生命也就走向了死亡的尽头。所以,这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在运动,从而能够达到某种平衡。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5)

通过管理见地,我们就可以夺造化之功,成助道之缘。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的,所以要善用其心。这颗心指的是真心,是禅心,而禅心本身是没有本体的,它缘一切境而遍一切处,这就是佛性

所以,佛不在天边,也不在极乐世界,它就在你的真心里面。这颗真心让你能够安住,能够有所希望,能够圆润,与外境没有摩擦。我们的心能生起智慧是它本来就有的功德,而不是什么技巧。

做菜时,我们要平衡所有的原材料,明白所有的因缘,明白缘起。如何明白缘起呢?懂得空性。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空性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相信,只要条件能达到,一切都有可能。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宇宙观,这也是我们平常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做菜,我们也应该持有一种空性的观念,这是必不可少的,不容商量的,这样,我们的妄想、分别、自我就会减少。

有时候我们从做菜中就可以看到芸芸众生相——这个人就要吃辣,那个人就要吃甜,他就很执着。他都不知道那个里面什么叫做上位、平位、道位,没有一双道的眼睛,说话都是落在好与不好,看人都是评判对与错,总是在地狱和恶鬼的模式里流转,他看生命从来不往上看,不换个角度去看。所以,做菜真的是禅修。

我们去回顾自己今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有过什么思想和知见。我们自己给自己打分,要知道哪些是属于禅的,哪些是属于地狱的,哪些是属于凯撒的,哪些是属于上帝的。该归到哪里,就归到哪里,这就是禅在这个当中,我们不要增,也不要减,你就是真实的你。

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6)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本体,但本体不可见,所以我们要去实践;正因为实践和理论不符合,所以我们才要回向、检查、忏悔与分享。没有完全独立的禅,所有单独存在的都叫做缘起法门。当我们的前善、中善、后善都具足时才是禅。我们的发心和为实践而准备的方法属于前善;当实践的理论和当下实践的方法总是不一样的,这是落实中善的过程;后善就是要我们要懂得去回顾和展望。

我们应当去思考这件事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有什么样的定位,给出客观评价。应该自我否定的就要去忏悔,但这并不是情绪化的;而应该随喜的,我们就要很欣慰地去分享。

所以,我们要把这一盘菜做活,把我们的人生做活,把我们修行的信念建立起来,而不是像今天的有些人总是在信仰的树上吊死,那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以信仰的态度去培养信念的真实,我们要以一种智慧的自在去通达大悲的本体,我们要以现在的因去成熟未来的果,寻找到禅。祝福大家都能够以种种的善巧成所作智,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