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军西沙中建岛守备营(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南海的填海工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南海的填海工程(将南海戈壁建成)

南海的填海工程

——记海军西沙中建岛守备营(下)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高温、高湿、高日照、高盐、缺淡水、缺土、多台风的“四高两缺一多”恶劣环境下,一代代中建岛官兵坚守着这片土地。

中建岛守备营营门前立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上写着:“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对于这句话,老兵郭丹阳起初觉得没啥,可十几年下来,这种感觉愈加明显。

在中建岛守备营的荣誉室,中建岛的第一个椰子被悉心放置在陈列柜醒目的位置。“1982年,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时隔20年后的2002年才收获了第一个椰子。”守备营教导员刘长文告诉记者,这枚来之不易的椰子见证了中建岛守备营官兵艰苦创业、建设“海上家园”的奋斗历程。

荒凉,是所有官兵上岛时不约而同的第一感受。中建岛是一个由珊瑚和贝壳风化而成的沙岛,由于没有土壤,加上常年高温、高日照,这里曾经寸草不生,有的只是一片片白茫茫的沙滩,因此,被称为“南海戈壁”。

在岛上种树种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尽管屡种屡死,但官兵们从未放弃。“对于官兵来说,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是一颗颗爱国爱岛的种子。”中建岛守备营营长范期宏说。

“记不清抗击了多少次台风,背来了多少吨土,大家把舍不得喝的淡水用来浇灌树苗,想在中建种活一棵树,真是比生个孩子都难。”在中建岛驻守了16年的郭丹阳说,他从老班长那儿得知,第一批种的890棵树只成活了1棵。官兵们相继在岛上种过太阳花、紫罗兰、香蕉树等,均以枯死告终,直到有一天,战士们发现马尾松在岛上成活了,大家奔走相告,像打了一场大胜仗。

让白沙滩披上绿蓑衣,是一代代守岛官兵不变的梦想。“在小岛上,能吃上新鲜蔬菜太不容易了,以前没有蔬菜,我们就把维生素片拌在米饭里吃。”刘长文带记者走进中建岛的“海角田园”,只见菜园门口写着一副对联“学习当年南泥湾,建设今日白沙滩”,里面辣椒长势喜人,空心菜青翠修长,藤架上挂着嫩绿饱满的丝瓜。凑近看还能发现每一垄土地的颜色竟各不相同,有黄土,有红土,还有黑土。田间地头上插着一块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四川、安徽、浙江等。原来,为种上菜,中建岛官兵有个自发的不成文规定:探亲归队都要背一袋土回来。后来,积少成多,大家就把来自相同省份的土放在一起,一块块菜地就这样慢慢堆了出来。“想家的时候去家乡的土地上浇浇菜,就像回家了一样。”刘长文说。

翻开一名老兵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刚到中建岛的情景:“浴室是露天的,夏天边洗边流汗。几个小龙头,洗澡排队,刷牙排队……”如今,昔日的营房焕然一新,门也换成塑钢材质,重新铺设了水电管道,去浴室再也不用排队。当年,不是每一个宿舍都有风扇,如今全装上了空调。

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从前的中建岛是再贴切不过了,手机没有信号,每次仅3分钟的固定电话也需要分配名额。士官邱华说,家里的老母亲每周固定时间守在电话机旁,生怕在3分钟的时间里错过儿子的电话。但有一回,她等了好几个月都没等到电话铃响。“战士们都想家,我就把名额让给他们了。”回忆起这段往事,邱华有些哽咽。如今,岛上不仅电话畅通,手机4G信号全覆盖,官兵的学习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面对贫瘠荒芜的沙岛,中建岛官兵斗天斗地斗风浪,种菜种树种信念,建房建塔建堡垒,以特有的坚忍和刚毅,扎根海岛、艰苦奋斗,把昔日“天上烈日烤,地上不长草”的“南海戈壁”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海上家园”。

如今的中建岛营区,已看不出“戈壁”痕迹。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1日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