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城有“四面环山,二水戏绕,十桥飞架”之说,亦有桥城之称。在县城方圆五里境内,有五里湾大桥、张家砭漫水桥、军民桥、雕阴大桥、南关大桥、大理河桥、旧车站大桥、永乐大桥、五里店漫水桥、千狮桥、永定桥等十几座风格迥异的桥梁。

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于县城,多少年来,这两条河时枯时滥,滔滔不绝地诉说着润泽与暴虐的恩恩怨怨。河,古称水。在《八卦》中水为“坎”,象征着阻隔和险恶,体现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面对着一条条波深浪阔的大河,人类首先发明了船,而后才有能力在河上架桥。然而谁曾想到,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绥德城竟然没有一座象样的桥。夏季,暴雨突降,原本干涸的河床顿时变得洪水滔滔,使多少人断路或丧生。秋水来临,舟楫难渡,又有多少人急事在身却只能望河兴叹。于是,架桥就成了绥德人民多年企冀的夙愿。

战争的产物──无定河上第一桥

史上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蒋介石穷兵黩武准备一统天下的时代。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刚刚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便成为国民党围剿的重点。绥德作为陕北的交通咽喉要地,国民党在此设有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扎着汤恩伯的十三军,高桂滋的84师,李仙洲的2l师和晋军陈长捷的208旅。密密匝匝的军队将绥德城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加固对绥德城的占领,蒋介石在1935年的十大手谕之一就是加强绥德城防建设。众多的军队需要大批的粮食和资金,这些都要从国民党的巢穴──富足的山西运来。一次,汤部的一千多人赶着两千多匹骡马沿绥(德)──宋(家川)公路将大批军饷运往绥德。行至无定河畔,只见河水阔潋,许多人马陷进了泥淖,十分狼狈。有了这次教训更兼有蒋的手谕,汤恩伯决定联合高部和地方,以华北地区的石拱桥为模式,在绥德城东门以下修建一座大桥。

铁丝桥绥德(桥城绥德)(1)

即将竣工的永定桥施工现场

1936年12月,大桥开工了。为了提高时效,部队亲自施工,并调集了大量民工,开山炸石,就地取材。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劳动非常艰苦。运石只能肩挑背扛,运土只能用独轮车。在围堰时,士兵和劳工刚刚用沙袋将水堵住就被大水冲垮,不少人因此丧生,在挖基坑的时候,只有一台木制“吸水龙”抽水,大部分地下水就靠水桶淘出。国民党军政要人对建造这座桥十分重视。绥德行政公署专员何绍南冒着大雨来到工地监工,当他看到庞大的工程,众多的劳工时,讲了一句名言“人民血汗”。他一生反动,这句话却讲得合情应理。37年“七七事变”爆发,高桂滋率部东渡抗日,仍留一工兵连修桥。

此桥于1937年12月峻工,长246米,宽6.6米(后加宽人行道1.5×2米),有桥洞19孔,雄伟壮观。面向上游的一侧,每隔三孔桥洞上面有一只石雕龙头,与高桂滋在龙泉所雕的石龙遥相呼应。取名无定河大桥,绥民称之为“十九洞桥”,就其建筑时间和规模都可称为无定河上第一桥。

一张老照片上的桥

这张发黄的照片描述的是一座石拱桥的施工场面,由于时空的变迁,许多人认不出是什么桥,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山顶上有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凡是绥德人一眼就会认出是西山寺。看到山脚下的一排窑洞和大门,年长的人就会想起当年的中共绥德地委大院(今绥德饭店、窑洞宾馆),这桥就是现在经过改头换面的大理河桥。

建国前后,中共绥德地委和专员公署都设在绥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绥德的水利事业。为了把城关、张家砭、辛店、白家硷四个乡镇十八个自然村和一个国营农场的4900亩川地变成水浇地,1952年政府决定从大理河上游五里湾起开挖一条14公里长的绥惠渠,水渠过河时需要架设引水渡槽。另外,由于当时专员公署在河东而地委在河西,一但洪水来临,党和政府之间就失去了联系。于是,一座集渡槽与公路两用为一体的大桥就于1952年动工了。

铁丝桥绥德(桥城绥德)(2)

正在施工中的大理河五洞桥

修桥的工匠都生在旧社会,有的还参加过无定河大桥的施工。此时的劳动与过去相比又别有一番境遇,再也没有士兵监工高举的铁丝鞭杆。在“为新社会架桥”的号召下,劳动者们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冲天的干劲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施工条件也有所改观,一台电动抽水机引得许多市民前来围观。在大桥建设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当工程进展到合龙阶段,只剩一块料石就要结口时,上游突降暴雨,一场在所难免的洪水眼看就要到来。工匠们急匆匆地向技术员杨宏昌报告:工地上找不到一块现成的料石,再打造一块已来不及。只听杨宏昌斩钉截铁地回答:“找!肯定还有一块!”工匠们将信将疑,但也只得四处寻找,终于在一堆沙土中找到了一块出好的料石……一场洪水过去了,大桥在这块关键的料石的撑架下安然无恙。从此,杨宏昌以他精细的设计,准确的计算被人称颂。

大桥于1953年峻工,全长69米,净宽7米,后加宽1.5×2米的人行道,有桥洞五孔,跨经10米,桥身朝上游的一侧刻着“大理河桥”,向下游一侧刻着“绥惠渠渡槽”,曾经起到过勾通银(川)──太(原)公路的作用;绥惠渠至今仍然灌溉着4200亩的农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绥德城修建的第一座桥梁。

三座大桥跨理河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人民指引出一条奔向富裕和繁荣的大道。绥德人民再次显示出伟大的创业精神,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在大理河上架起三座留有泄洪洞的新式石拱桥,极大地方便了城区人民的生活,也为绥德市政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绥德历来就是双拥共建模范县,修筑军民桥就是见证。为了给驻扎在葡萄梁的部队带来方便和开发葡萄梁居民区,1980年由部队出资20万,地方施工,在薛家畔与葡萄梁之间架桥。工程铺开后群众干部纷纷义务出工,真正体现了绥德人民对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大桥仿照河北赵州桥的模式,留有泄洪洞,省时省料,美观防洪。大桥于1980年3月开工,7月31日峻工,长72米,跨径3孔20米,净宽6米加0.75×2米的人行道。由于义务工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大桥只花了14万元,余下的资金又投入到南关大桥的建设中。

县城南关的对岸就是人民体育场和绥德一中,东岸是密集的居民区。过去在河面上用木板搭一座简易桥,供人行走,水大时就无法通过。为了让东岸居民安全快捷地到达西岸的文化场所,1980年7月政府决定修建南关大桥。干部群众学生义务出工,为大桥奠基修穴,体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节约了大量开支。大桥于1981年5月峻工,全长69.2米,跨经两孔30米,净宽6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旧车站大桥的建设。大桥施工难度很大。由于桥址的两侧地势低,所以要在五一队的平川一头采用高垫土的方法,在旧车站的一头要用石料砌成“八”字型桥头隐挡,工程于1981年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峻工,全长106米,跨经3孔30米,净宽9米,另加1.5×2米的人行道。起初上级拔款69万元,由于工程人员精打细算和勤俭节约,修桥只用了54万元。余下的钱用于二道街的改造。这座桥既缩短了车辆行程,又缓解了街道拥挤,替代了大理河桥,成为银(川)──太(原)公路上的一座桥梁。有人估算此桥建成十年后,节省的油费可再建一个汽车站。

天下第一狮桥──千狮大桥

民谚道:“芦沟桥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其实芦沟桥上共有大小石狮485只,被称为历史上石狮最多的桥。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纪录被绥德的石匠们超越了。千狮桥,成为绥德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铁丝桥绥德(桥城绥德)(3)

还未完全竣工的千狮桥

1985年大桥开工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原来架桥桥身与水流垂直的定式。为了与公路保持一条直线,设计师决定桥身设计与水流斜交20度,这一方案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但是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十多个工程队昼夜奋战,终于完成了大桥的主体工程。此时,从北京传来消息,绥德民间炕头石狮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以其造型古拙,展现了绥德民间高超的石雕艺术,也震惊了世界。这则消息激起了大桥建设者们的灵感:既然我们修建了如此巨大的石拱桥,同时我们有如此精湛的民间工艺,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二者融合起来,建成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桥呢?俗语有“南方出宰相,北方出石匠”,“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绥德的石匠们堪称石雕行里的“状元、宰相”。他们将一根根石桥栏柱的顶部雕成了石狮,有的威严独立,有的母子相戏,有的仰面朝天,有的含颌顿首,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拙朴可亲……还有两对巨型雌雄石狮雄踞桥头。全桥实有石狮1008只,是芦沟桥的两倍多,工艺掘自民间鬼斧神工,精妙绝伦。桥头还有凉亭四座,内设石桌石凳,供游客休憩。坐在亭中,迎川风浩荡,听涛声滚滚,遥看二水交流浩浩南流,近观龙柱高耸,石狮成群,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此桥于1987年峻工,在绥德筑桥史上创造了许多之最:工程难度最大;桥身最长──311米;桥面最宽──10米加2×2米人行道;桥身最高──15.833米;桥身最雄伟──桥洞十三孔跨径20米;用人最多十几个工队上万人参加了修建;工艺最精,石狮最多──天下第一;投资最多价值──200多万元;价值最大──枢交西(安)──包(头)、银(川)──太(原)公路。

雕阴山下建新桥

2003年,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感召下,我县私营企业家田平投资470多万元,在雕阴山下建成了一座5孔16米混凝土空心板大桥,桥长91米,宽13米,两岸筑河堤600多米。

铁丝桥绥德(桥城绥德)(4)

雕阴大桥

雕阴大桥的建成使大理河对岸闲置的60多亩土地得到开发利用,把革命先烈李子洲和1500多名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绥德儿女的陵园与老城区连在一起。这是绥德城内第一座以私营资本为支撑、以地产开发为目的而修造的大桥,和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柱形桥墩一起体现了这座桥的时代特征。

永乐大桥

要想纵观绥德人渡河条件的变革,一个地方便可以作为历史的断层剖面图──清水沟。曾几何时搁浅在大理河岸边的木制渡船是这里的自然写意。1987年,清水沟大理河上建成五孔漫水桥,桥长48米,宽6米,高5米,桥孔跨径8米。所谓的漫水桥便是水小时走桥下,水大时则漫过桥面,这种设计方案用专业术语来说,是符合力学原理,减少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实则是人愿与物力匮乏之间的妥协。说白了也就是:“水小时随便走,水涨时水心走,水大时绕着走”。2003年修建永乐大道时,因该桥比大道低,故拆除原桥拱,在旧桥址上加高、加宽,重建五孔空腹联合石拱桥,新桥高约12米,宽7米,加宽4米人行道,因大桥与永乐大道联为一体,故重新取名永乐大桥。这似乎又为历史作了一个精妙的注脚:绥民渡水从此可以永乐无忧了。

五里湾大桥

1989年,大理河上建起了五里湾桥,取代了原来的漫水桥,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群众,有力地带动了河对岸张家砭乡十多个村的经济发展,城西的制砖厂等建材行业和养殖业迅速崛起,同时也促进了合龙山庙会旅游业的发展,大桥为传统的3孔联合石拱桥,桥长76米,宽7米,高9.5米,桥孔跨径20米。

二虞山漫水桥

1981年建成的张家砭漫水桥,为8孔联合石拱桥,长约50米,宽约5米,高4米,虽朴实无华,但投资少,见效快,坚固耐用,历经20多年洪水冲刷,仍完好如初。随着河对岸二虞山娘娘庙会的兴盛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座小桥显得异常繁忙,也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无定河上又一桥──五里店桥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绥德人民克服了不少困难和阻力,于1982年在无定河上建起了五里店大桥,该桥为8孔联合漫水桥,长114米,宽7.5米,高6米,桥孔跨径8米。远望大桥,如旦日出云,长虹卧波,五里店桥代替了几百年落后的船运渡口,促进了五里店蔬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当时在十里铺的榆林师范学院、榆林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绥德电机厂、绥德北部五个乡镇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桥,不仅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作品,它还体现了一种思想的变通与飞跃。目前,在城区外还有邓家楼、龙湾、五里店、刘家沟、十里铺五座铁路桥和十里铺火车站大桥,这些桥分布在城东无定河上下十二、三里的区域内,有的桥之间距离仅有一、二里。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十多平方公里的县城拥有十二座公路桥,五座铁路桥,桥的密度之大,风格又各不相同,三秦绝无仅有,全国少见。桥,成了名州城鲜活的动脉和壮丽的风景线。

来源:文旅绥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