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轻的妈妈线上发来图片找我问诊,自己的宝宝肚脐鼓出了一个大包,还有的是男孩阴囊突然变大了,很是担心。这样的情况均属于疝气,而对于婴幼儿,很多都是随着生长发育可以在2岁之前自愈的,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先不用太慌张。
疝气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它的含义是一个物体从原来一个腔隙通过不正常的渠道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腔隙。比如脐疝,多发生在婴儿,它的本质就是肚子里面的组织器官,如小肠、大网膜等,通过脐部薄弱区进到肚子以外的肚脐区域。再比如最常见的腹股沟疝,它的本质是肚子里的组织器官,如肠管、大网膜甚至膀胱等,通过腹股沟管进入到了肚子以外的腹股沟区。这就好比春晚小品《装修》中的场景一样,两户人家本来是一墙隔开的,但是装修师傅误砸破了墙壁一个缺口,从而让两个房屋相通起来,这样的情况就是医学上的疝气。
由此可见,疝气发生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正常是封闭的。对于宝宝而言,组织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加之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而我们腹腔是由压力变化的,当宝宝哭闹时候,腹腔内力骤然增高;有了压力就需要释放出来,那么腹壁最薄弱的地方就成为释放压力的最佳点。这印证了一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因为这里有缺陷,于是压力来的时候一下就将其缺陷暴露出来,从而导致腹腔内容物容易从腹壁缺陷部位突出形成脐疝。
同样的道理,肚子下方的双侧腹股沟区,因为有先天的与外界相通的自然管道-腹股沟管,这个管道是男性精索从肚子进入到阴囊的通道,自然也容易成为腹腔内压力释放的一个突破点。加上宝宝腹肌发育尚不完善,腹肌抵抗压力能力不足,那么在一些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哭闹、咳嗽、便秘等刺激下,就可以导致腹腔内容物从腹股沟管突出进入腹股沟区,还有的进入阴囊而形成腹股沟斜疝。
那么对于疝气这样的疾病,发病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存在了一个缺口,所以导致原本不相同的腹腔和腹壁皮下形成了互通,那么治疗只要封堵上这个缺口就可以了。所以这样一个发病机理的疾病,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凡是宣传用了什么药物就能治愈疝气,这样的一听就是虚假宣传。
因为婴幼儿还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尤其腹壁肌肉在2岁前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很多有脐疝或者腹股沟疝的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慢慢的腹壁肌肉变结实了,肚脐和腹股沟因为腹壁肌肉的完善而变得不再是薄弱区了,从而疝气自然就好了。所以对于婴幼儿疝气,临床是可以观察的。观察期间需要做的是降低宝宝的腹内压,比如减少哭闹,出现哭闹时及时哄孩子避免其长时间哭闹;减少咳嗽,出现感染、咳嗽等情况时,及时去医院儿科就诊对症治疗;避免便秘,当便秘时,人体排便机制就是增加腹内压,所以宝宝出现大便干结几天不解大便时及时去医院儿科处理......
其次可以采取对腹壁薄弱区一些物理保护措施,主要就是佩戴疝气带。因为脐疝和腹股沟疝最常见,所以一般都是佩戴脐疝带和腹股沟疝带。这样的物理措施可以适当的外加强腹壁力量,减少疝气的脱出。
通过减少腹内压和增加腹肌抗压力能力,可以给宝宝腹肌发育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那么自愈的几率就会大的多。而且临床发现,绝大多数脐疝均能自愈;腹股沟疝则不一样,经过上面的措施处理后,还是有一些宝宝腹股沟疝没有愈合。一般的原则是2岁以后没有自愈的疝气,都是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当然有一些频繁发作的宝宝考虑自愈可能性不大,很多也是建议1岁以后就可以手术治疗的。
有一些人问,疝气超过两岁还可不可以再观察,说不定又长好了呢?经过医学观察这样的情况都是不建议再观察的,2岁就是一个确定的门槛(其实现在很多发现1岁以后再自愈的几率都很低下了),所以超过2岁还有疝气的不建议观察,建议尽早手术。
还有一些人问,2岁宝宝太小了,能不能长大一些再手术,是不是更好一些?孩子更大一些做手术确实更安全一些,但是对于疝气而言,我们一旦确定其不能自愈,还是建议尽早手术。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类比,自行车轮胎如果破了一个洞就会漏气,有经验的都能发现一个特点,随着漏气的进展,这个破口会越来越大。同样的,人体腹壁出现了缺损,不断的有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该缺损来回进出,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这个缺口越撑越大。所以从这一个角度而言,疝气一旦确诊,越早手术效果越佳。同时反过来看,如果我们尽早手术了,宝宝还有生长发育的空间,那么这个修补的缺损周围肌肉还会在生长发育,变得强壮,所以尽早手术加强了修复缺损腹壁的能力。这一正一反就可以看出越早手术越好了。
更多人关心的是疝气手术要打麻醉,全身麻醉是不是对宝宝发育特别时头脑发育不好?这一个目前完全可以将其判为想当然的谎言。全国上下有好几万家医院,每天都有手术,无论急诊还是平诊手术,可以估算下来一天全国的手术量有多大,再可以类推一年有多少手术,10年、20年有多少手术,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研究表明麻醉对宝宝发育造成头脑不好的影响的,所以儿童手术麻醉也是非常安全的,大可不必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