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及答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

第五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沉闷/闷热 笏板/囫囵吞枣 兴利除弊/兴师问罪

B.怯懦/砝码 鞠躬/苍穹浩瀚 雕梁画栋/黄粱美梦

C.拾掇/连缀剁肉/咬牙跺脚 商贾名流/多财善贾

D.诡谲/桅樯 睥睨/不无裨益 人才济济/同舟共济

【点拨】A项,mèn/mēn,hù/hú,xīnɡ/xīnɡ;B项,qiè/fǎ,ɡōnɡ/qiónɡ,liánɡ/liánɡ;C项,duo/zhuì,duò/duò,ɡǔ/ɡǔ;D项,ɡuǐ/wéi,pì/bì,jǐ/j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2分)

A.国殇 侦辑 逐客令 蹑手蹑脚 名噪一时

B.伫立 顶盛 一锅端 无可奈何 令请高明

C.罪孽 污秽 哑巴亏 骂骂咧咧 喜出望外

D.踌躇 募然 捅篓子 哗众取宠 赫赫扬扬

【点拨】A项,辑—缉;B项,顶—鼎,令—另;D项,募—蓦,篓—娄。

3.古诗文默写。(8分)

(1)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3)(2019·青岛中考改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马飞驰,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4)经典诗文能赋予前行的力量。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我们学习与思考;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定会令我们重新振作。

4.(2019·孝感)名著阅读。(4分)

片段一: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1分)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3分)

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也要治理互联网。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都需要法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就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将“就”改为“才能”。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示例:也可能给人类自己带来伤害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1)(2019·黄冈)读下面两则热点新闻,谈谈你的看法。(4分)

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2019年1月,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

2019年2月19日,北电公布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结果——认定翟天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情况,决定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并且取消陈浥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示例: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和翟天临学术不端是错误的,对他们做出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悖。诚信能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讲诚信,社会才会文明,国家才会兴旺。

(2)(2019·达州)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照片上的内容,并简析这张照片走红的原因。(4分)

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及答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及答案)(2)

示例:照片内容:地铁车厢中,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坐在座位一角,座位上没有其他乘客,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走红原因:虽然母亲身边的座位上没有人,但她还是为孩子脚下垫上包,生怕弄脏座位,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她不经意动作表现出的修养,正是照片走红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爷爷的杏树

王雪萍

①围绕老屋的周围,有七棵杏树。整个村里有杏树的人家也不少,但是像我家这么大的还真没有第二家。听我婆讲,大姐两三岁的时候,看见村里一家人树上黄澄澄的杏子,馋得要吃,于是我婆牵着大姐的手,迈着三寸金莲,来到这棵杏树主人家,“把你的杏给我娃吃一个”,要强的婆终是赔了脸面却没有讨到一个杏。我爷便一气之下种下了这些杏树。

②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前后的那几天,我爷一定会在那棵最粗的杏树上用麻绳绑好了秋千,几个放学归来的娃娃把书包朝坡口大石板上一扔,轮番荡起了秋千。一蹲一起,一前一后,秋千就慢慢荡起来了,越来越高。这时候闭上眼睛,只感觉春风拂面,满场的杏花沁人心脾。耳畔里,满是辛勤劳作的蜜蜂嗡嗡声,睁开眼,最悦目的还是那一树一树争相斗妍的杏花。 麦子搭镰的时候,杏子便能吃了。

③我爷种的这些杏树里,紧挨五婆家围墙的那棵是麻胡杏,其余几棵都是槽杏。熟透的槽杏个头大,黄里透红,那一抹红就像年轻女子精致的妆容,最后再来一刷腮红,煞是好看。摘一个,一掰两半,咬一口,甜而不腻,再嚼几口,仿佛还有美酒的醇香!麻胡杏小且圆,颜色也不及槽杏好看,翠绿中泛着暗红,杏身的红就像天天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北方婆姨脸上的一坨高原红。大多数人都喜欢吃槽杏,而我偏偏喜欢吃这其貌不扬的麻胡杏。刚吃到嘴里略显酸味,慢慢的就嚼出甜味,再嚼还有其它说不清的味道。麻胡杏的味道何尝不是生活本身的滋味呢?

④这杏真是浑身的宝,吃了杏肉,砸开杏核,里面的杏仁也很好吃。而砸碎的杏核是烧锅的好材料,耐烧。新鲜的杏肉还可以做成杏干,每年过年,我爷把晒干的杏仁和杏干装进一个粗布袋子里缝得严严实实,叮嘱七爸寄给远在东北大庆油田的三伯。 每年杏子成熟时,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小汽车经过村里的崎岖小路小心翼翼地开到我家里,那多数是七爸的朋友同事或者同学专程来吃杏,当年我家的杏可真是美名远扬! 母亲把几个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洗干净拆了,拼在一起缝成一个长方形的包布。打杏的时候,树下四个人各拽一角准备接杏,树上的人用力敲打树枝,成熟的杏子就震落下来,落在蛇皮包布上而完好无损。树上的人手握长棍用力敲打,成熟的杏争先恐后地落到蛇皮包布上扎堆,树下拽包布的人缩头缩脑不敢抬头,因为杏打在背上或者肩上都不要紧,但是砸在脸面上那就不好说了。 不是所有的杏都能幸运地落在蛇皮包布上,七妈默默地捡起那些掉到草丛中、硬堎上、广场里不同程度受伤的杏。好杏大多数被装箱馈赠亲友,受伤的杏或者晒了杏干,或者溜了醋,一个也舍不得扔。

⑤爷爷总不忘让给四面八方的亲人捎话:杏熟了,赶紧回来。有村里人路过,我爷也会热情招呼来人吃杏。有的人会脱下一只鞋,照准杏子繁多的一枝砸去,鞋子和杏几乎同时落地,那人便蹬上鞋捡起地上的杏靠着树身圪蹴着,在鞋绑子上蹭掉杏上的泥土便大口吃起来,边吃边赞不绝口,临走时我爷不忘让来人卸下头上的草帽,装满一帽坑的杏带回家。

⑥我爷我婆分别在92岁、94岁时离开了我们,已经有几年了。杏花开了一年又一年,杏树也许是无人打理,也许是老了,虽然年年也结杏子,但大多生满蛀虫。于是七爸请人伐了几棵,用杏木做成案板,给我们孙姊妹们一人一个,作为补给我们的嫁妆。我懂得七爸是希望我们能相夫教子,做一个像七妈那样的贤内助。这个杏木案板我已经用了十多年了。案板是两块木头拼接起来的,因为接缝处的缝隙,每次擀完面很难清洗干净,我于是动了更换案板的念头。在超市也看过各种木头做的各种样式的案板,但终是没舍得换掉这个杏木案板。

⑦如今家里仅剩的那两棵杏树,历经岁月的打磨,已不再枝稠叶茂,繁花似锦,仿佛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无言地见证着世事变迁。在我心里,它俨然是我爷留下的特殊符号。

⑧抬头看看房门口那棵杏树,被大风刮断的那个残枝仿佛是我爷扶了几十年的犁拐,树身像是我爷不再挺拔的脊背。 我瞬间明白了,老杏树也许就是这个家的魂。

7.请以杏树为线索,概括爷爷与杏树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第一件事:爷爷因奶奶带着姐姐向村里人讨杏遭人拒绝,负气种下这些杏树。第二件事:爷爷在杏花开了的时候在杏树上捆绑秋千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第三件事:爷爷每年过年把晒干的杏仁和杏干装进一个粗布袋子,寄给远方的孩子。第四件事:爷爷在杏子成熟时捎话亲人回家吃杏,热情招呼村里人吃杏,还送杏给来人。

8.请任选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麻胡杏的。(4分)

麻胡杏小且圆,颜色也不及槽杏好看,翠绿中泛着暗红,杏身的红就像天天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北方婆姨脸上的一坨高原红。大多数人都喜欢吃槽杏,而我偏偏喜欢吃这其貌不扬的麻胡杏。刚吃到嘴里略显酸味,慢慢的就嚼出甜味,再嚼还有其它说不清的味道。麻胡杏的味道何尝不是生活本身的滋味呢?

示例一:正面描写。从视觉角度写麻胡杏的外观小且圆,颜色“翠绿中泛着暗红”,写出了麻胡杏外观和色泽的普通。从味觉的角度写麻胡杏“略酸”到“甜”再到“说不清”的味道变化,写出了麻胡杏的味道丰富。示例二:“小且圆”“翠绿中泛着暗红”“一坨高原红”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勾画了麻胡杏的外形和颜色,突出了麻胡杏的普通。“酸味”“甜味”“说不清的味道”“生活本身的滋味”,这些词语表现了麻胡杏味道丰富,就像生活一样要历经多种滋味。

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老杏树象征爷爷。要强的爷爷当年负气种下杏树,杏树在爷爷辛勤的劳作下开花结果,宽厚、大方的爷爷把杏与乡邻分享。在这些老杏树身上彰显着爷爷宽厚、大方的高尚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影响着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爷爷的品质就是支撑这个家的魂,所以才说“老杏树也许就是这个家的魂”。

10.“七爸”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①“七爸”邀请朋友来家里吃杏、送杏,热情好客、宽厚大方的性格都从侧面烘托了爷爷热情好客、宽厚大方的性格特点。②爷爷的言传身教,让七爸受益匪浅,七爸从爷爷身上学到了要强、勤劳、宽厚、大方,揭示了家风对孩子品行影响重大的主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①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强调了两个字: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因沉浸于登顶喜悦而麻痹大意,在下山时迷路、失足的登山者,并不鲜见。这启示人们,要想避免功败垂成,重在做到慎终如始。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初而未能慎终,往往容易酿成人生之憾。

③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淡漠了理想信念,逐渐忘却了初心,沿着错误的方向渐行渐远。有的满足于小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有的干事三分钟热度,经不起时间考验,半途而废、留下烂摊子;有的一开始能做到克己奉公,但没能抵御一而再、再而三的诱惑,结果坠入贪腐的深渊;有的在提拔前扑下身子干事创业,一走上领导岗位便脱离群众,沾染上官僚气。事实证明,【A】做事若不能慎终,往往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做人若不能慎终,则容易走入歧途、误人误己。

④慎始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从一而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从西柏坡前往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同志反复提醒共产党人防止“糖衣炮弹”“决不当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进京仅42天,就在腐朽堕落中挥霍了10余年的起义成果,未能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正因此,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但始终兢兢业业、一以贯之,才能完成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同时避免在收尾时犯错。否则,随着创业初期的热情与斗志逐渐消退,当胜利在望的骄傲和按部就班的怠惰占据了上风,个体就很难保持理性与冷静,事业就难免出现“烂尾”的结局。

⑤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善始善终,须久久为功。收官阶段,最考验人的品质、素质和能力。越是接近目标,越应上紧发条,绝不能“一篙松劲”;越是抵近终点,越应坚持不懈,而不能“鸣金收兵”。成功往往来之不易,但丧失取得的成果,却轻而易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闯关夺隘、行稳致远,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要靠坚持不懈地抓常、抓细、抓长。从一辈接着一辈干的愚公精神,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都提醒我们: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干劲不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成就“天堑变通途”的关键。

⑥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个35公里附近的“极限关口”,选手只要熬过了接近体能极限的艰苦时段,最后一程便会一马平川;足球比赛结束前10分钟容易出现进球,领先球队必须在最后时刻仍保持专注、严密防守,坚持到终场哨音结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个质朴的道理,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量。

11.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3分)

首先由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分享经验写起,然后分析“下山”的重要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避免功败垂成,重在做到慎终如始。

12.第③段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不能。理由:【A】【B】两个句子与前面四个“有的”一一照应,是对这四个事例的总结。前两个“有的”侧重论述少数党员干部“做事不能慎终”而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后两个“有的”侧重论述他们“做人不能慎终”因而“走入歧途、误人误己”。

13.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善始善终,须久久为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事情的收尾阶段比作编筐编篓的收口工作,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干劲不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成就‘天堑变通途’的关键”这一观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14.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列举马拉松比赛和足球比赛的例子,是否多余?为什么?(3分)

不多余。①结尾列举马拉松比赛和足球比赛的例子,再次强调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中心论点;②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初中语文园地)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主人日再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俯身倾耳以请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寓逆旅 遂反溯流逆上矣

D.凡所宜有之书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拨】A项,供养,给……吃/同“饲”,喂;B项,耳朵/罢了;C项,旅店/反方向;D项,应该。

16.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17.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文 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语段(一):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语段(一):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语段(二):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循序渐进

语段(二):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18.两个语段的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语段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示例: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段(一)“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_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语段(二)“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9~2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2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2分)

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值得珍藏的财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琪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大卫,生命的情景从此就不一样了。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