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1)

我们家三代在东临曙光路的长沙人民(新)村住了40余年,直到在城南买了新房子搬走才算脱离了这里。但我们心中永远忘不了人民新村的点点滴滴,偶尔在外遇见老邻居便觉得格外亲切,有说不完的家常和趣事。

在长沙,有不少如人民新村这样以“村”命名的地方,比如:公交新村、五一新村、科教新村、广厦新村、咸嘉新村等,名字都带着那个年代的随意感。

这么多的老社区里,唯有人民新村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低存在感”,明明地处市中心,却没什么特色,也没有大的变化,始终是记忆里的模样啊!

人民新村的由来

1978年,长沙市区规划人民路向东发展,在窑岭不远处开发建设了“人民新村”“朝阳新村”等小区,建起了很多当时不多见的五六层高、两房一厅带厨卫的居民房。

和它们一批的,还有银盆岭、桐梓坡、雅塘村、陡村等,都是建国后长沙城较早的居民点之一。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2)

那时候的窑岭地段东边还是以农田菜土为主的近郊,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搬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住宅普遍存在绿化用地面积偏少的问题,但当时街上的住宅基本都是平房,突然出现几排五六层楼的房子,感觉还蛮洋气的。

当时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人民新村属于曙光电子管厂、第五机床厂等单位的福利房。

每个月1元钱的房租,每月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收取。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房租才涨到了每月3元。

从“换房子”到“公转私”

上班当同事,下班当邻居。一个单位的同事住在一个楼里是常事。换房子也是司空见惯了的。那时候的换房子可是真正的交换,没有房产公司和中介,只要双方有交换意愿,去各自单位办理一下登记手续,就可以互换房子了。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3)

一个人独居嫌大就想换成小的,一家几口住着挤,可以换大一点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淳朴,不过也是因为谁也没有把房子当成商品这个意识罢了。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4)

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思维的变化。90年代末,人民新村的北面建起了一个铭园小区。该小区是商品房,十几栋房屋,楼层均为8层,且配有电梯,是120至150平米的大户型。商品房的出现,才让大家感觉房子已经超越了居住场所的概念。

1999年,人民新村实行“公转私”。居民交一笔费用,就可以买断房屋。大部分手里有闲钱的人家都很快就决定买下自己的房屋,住了十几年的房子终于“变成”了自己的。

曙光路小学和“三角花园”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5)

建于1950年的曙光路小学,原名杜家坡小学,后更名为五一小学,1985年更名曙光路小学。住在人民新村的伢子、妹子大部分都是在这里读书的。以前学校的门是朝着菜市场的小路开的,现在学校的大门开在曙光路上,这样确实更方便一些。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6)

操场上当年的升旗仪式还历历在目,当年的煤渣跑道早已换成了塑胶跑道,上学的时候没少买在校门口零食摊买零食。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7)

小区里有个“三角花园”,几乎是学生们放学后的“根据地”,夏季的夜晚,下棋喝茶,乘凉聊天,人声沸腾,偶尔还有电影在这里播放。

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

人民新村里有一个同名的菜市场,就是现在的曙光农贸市场。每天,拎着购物袋的大妈,准备付款的大叔,骑着电动车的打工人,在这里挑选着自己想要寻找的食材。小小的地方看似杂乱,却聚集了许多热爱生活的人,自成一片烟火江湖。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8)

2005年菜市场进行了改造。以前老农贸市场虽然有上下两层,但是摊位布局不合理,既不方便又显得杂乱,买一次菜要上上下下爬几次楼。

现在好了,蔬菜、肉、干货都集中在一层楼,摊位摆得整整齐齐,市场里还把蔬菜、鲜肉、水产、活禽、冻品按品种分成了几个区,墙上还有指示牌,真的好方便。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9)

想当年,菜市场边头有不少小吃摊,一家人都爱葱油粑粑,经常排队也要去买。

没少听的花鼓戏

花鼓戏剧院就在人民新村里。一眼看去,冷色系的建筑配色,与满目苍翠的绿树相得益彰,散发着现代气息,清新雅致,让人很难相信这些房屋和设施都建于上世纪70年代。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10)

作为人民新村的居民,那些年时常到戏剧院听戏。这几年,小区里也经常有免费的惠民演出,邀请大家去观看,男女老少挤满了小区广场,个个看得津津有味。

1994年,为了生计,花鼓戏院曾把剧场租给了一家夜总会。戏院就成了长沙人闲余饭后看节目、听相声、品杂技的场所。

长沙的房子不容易租不出去(长沙市中心最没有存在感的小区)(11)

曾经做过花鼓戏剧院院长的李小嘉,出演过《一家老小向前冲》和《逗吧逗把街》,很受欢迎呢!

关于人民新村的过往,真是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这几十年,长沙城的外延越扩越大,人民新村不知不觉由偏僻之地变成了城区的核心地段。密密麻麻的电线杆、竹杆子搭成的晒衣架,着40多年的旧式居民楼的老社区,孕育着迷人的市井文化。

如今,“筒子楼”“调房大会”“公转私”“福利房”这年富有年代感的词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现在的房子越来越大,小区环境越来越好,选择也更多,住起来比以前舒服多了。像人民新村这样的老社区,不知道还会在城市里存在多久,终有一天会被淘汰,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