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


几个月前,一段江苏宜兴中学生霸凌视频被曝出:四名女中学生狂扇一名弱小女生的耳光,并让她跪下喊“爸爸我错了”,过程中,施暴者还不断要求被施暴者“给我笑一下”、“别哭!憋回去”;其中一女生狂扇女孩3个耳光后发问“错哪了?”另一名施暴者还叫嚣:“要不要我给你报警?报警他们也找不着我。”


事后,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受害人季同学是13岁的宜兴某初中学生,另四名施暴女生都不过十二三岁,同为中学生。这些年,校园暴力或是霸凌视频/报道充斥着网络,看着令人心痛和不寒而栗。

校园暴力也叫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我国港台地区多用霸凌一词,估计源于英语谐音),指霸凌者或一群霸凌人对被欺侮者进行重复的暴力伤害行为,除了攻击殴打等各种躯体伤害外,还包括语言谩骂、侮辱、诋毁、唆使逼迫做违心事情等,也包括对被欺侮者的猥亵、性侵等行为。

学生霸凌可发生在任何人际互动场所中,包括学校、街道、郊区、公共场合、社区等,即校园暴力只是个泛指,它可发生在任何可能的场所。

校园霸凌的危害后果(你无法想象的校园暴力)(1)

不难看出,霸凌者通常拥有高于被霸凌者的力量,如社会权力(团体地位)、体能、及管教权(拥有的职位)等。 校园霸凌范围从简单的一对一欺侮到复杂的团体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参与的协助者,有些儿童则是被胁迫而参与团体欺凌。

霸凌通常给遭欺侮者造成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最常见的就是愤怒、恐惧、屈辱、沮丧、持续压力感和自杀意图,乃至自杀。

世界各国均有校园暴力/霸凌的报道,因此校园霸凌行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界定、定性上的争议,其中文化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很重要影响。

校园霸凌行为的定性,至少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 怀有敌意:

如霸凌者造成的伤害是故意的,而非是偶然或是一两次性的。


◆ 权力失衡:

即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实际或感知的权力/地位不平等。

◆ 重复:

即在一段时间内施暴与被欺侮多次发生。


受害者苦恼:

受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或身体方面的创伤。


◆ 挑衅:

指霸凌是由施暴者攻击行为或是利益所驱动。


一般来说,青少年霸凌行为有这些特点:

◆ 男孩与女孩同样都会有霸凌行为,但多见于男孩;

◆ 男孩大多只会被男孩霸凌,女孩则会被男孩及女孩霸凌;

◆ 言语攻击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

◆ 男孩更倾向身体攻击霸凌,女孩则是以语言侮辱、散播谣言、社交孤立、群体霸凌为主。

因此,时间长了,受害者大都会有身心创伤及心理障碍。


主要原因:校园暴力原因极为复杂而宽泛,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性别差异


通常男孩更具有攻击性,因此学生间的打斗争执较多见于男孩,也因此男孩间更容易形成霸凌行为,行径霸道的孩子更容易欺凌弱小的男女孩子,男孩霸凌女孩也比较普遍。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着显性或隐性性别歧视,或是性别行为的规范与限制,这些规范塑造男性的统治意识/地位和女性的自卑/顺从心理,并通过暴力使这些规范泛化和永久化。这从成年男性施暴女性,或是家庭暴力可窥一斑。


校园霸凌的危害后果(你无法想象的校园暴力)(2)


二是家庭的不当养育经历

原生家庭父母不当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成为校园施暴者。自幼遭受父母虐待/体罚,或者目睹父母间暴力相向的儿童,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此外,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易遭霸凌的男孩在家庭关系中,一般与父母间关系过度密切,且其父母有过度保护/呵护倾向;而女性受害者,更多来自情感虐待家庭。父母养育排斥、冷漠、家暴教养等,容易使儿童固化负性情绪,如愤怒、敌意、过度警觉、对刺激过度反应等,他们在学校更容易通过行为内化(或叫模仿)攻击其他儿童,或将挫败感、报复心宣泄到其他弱小儿童身上。


三是校园氛围

校园施暴儿童可能有学绩不良、学习厌倦、经常遭受学校体罚、多动症等问题。这些儿童容易产生厌学和无聊感,除了欺侮他人或是选择特定“软柿子”揑揉外,别无它事可做。如果校方和老师忽视或是不当暗示,则会加重同学间的霸凌行为。


有意思的是,教师当众批评、惩罚或是羞辱某些内向弱小的学生,则他们也容易成为其他孩子“恶作剧”和欺凌的对象。校方对同学间的霸凌行为“视而不见”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教师缺乏足够的干预能力,则霸凌行为持续和升级。校风不良时,更容易助长学生间的拉帮结派欺侮弱小,或形成暴力团伙施暴他人,为逃避惩罚,团体施暴具有相当的隐匿性。不良的校风也容易引来社会不良少年团伙游弋学校周边,伺机向放学学生下手。


校园霸凌的危害后果(你无法想象的校园暴力)(3)

四是学生本身问题


有些学习不良、体质弱小、性格胆小内向、轻度孤独症、性格独特张扬、社交困难、情绪困扰、娇纵习惯、抗压能力低下、方言重、体貌方面有缺欠儿童、或是流动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频繁转学儿童特别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而且受害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据报道,在欧美等国家,移民或是有色人种儿童容易成为被霸凌对象。


经济损失

国际社会调查发现,校园暴力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在巴西,青少年暴力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每年就要花费近190亿美元,其中9.43亿美元与学校的暴力行为有关。据估计,与学校相关的暴力行为每年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为79亿美元。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分析表明:仅与学校有性别歧视与暴力,就可使小学教育水平整体受影响和下降,其每年的成本多达17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的年GDP。在阿根廷,儿童因暴力而过早辍学可造成全国GDP损失11.4%。据估计,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暴力和虐待儿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该地区年度GDP的1.4%至2.5%。

静老师说

短期内,受霸凌儿童可感到沮丧、焦虑、愤怒、压力感过大、习得性无助(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感觉),感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崩溃,学习成绩显着下降;行为倾向逃避上学和恐惧上学,持续的伤害通常导致他们抑郁,产生自杀的意念和采取自杀,如我们邻国日本和韩国这方面报道特别多。


那些未参与,但目睹霸凌的儿童也会出现愤怒、恐惧、悲伤、怜悯而无助的感觉,他们也会出现与受害儿童同样的负面情绪。


从长远来看,受害儿童具有持续的不安全感,对老师及同学缺乏信任,不愿人际交往,极度敏感和过度警觉,易感素质儿童可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回避型人格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类的精神疾病,或者发展出其它健康问题,如贪吃肥胖、食欲下降、睡眠障碍、持续敌意、报复性攻击,有时会导致他们去折磨别人。


霸凌少年及受害者双方都存在不良情绪感受,如同样存在焦虑、抑郁和心身症状。有报道,参与长期霸凌的儿童青少年中,18岁及以后更容易酗酒和物质/毒品依赖。


从长期来看,多数霸凌青少年,成年后情感或是共情能力受损,他们缺乏同情心、内心冷酷、具有反社会倾向或是犯罪行为,即使结婚生子,也有家暴倾向。显然,他们成年后的生活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不良嗜好和行为而易“折寿”。


在一般社会中,倚强凌弱行为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会引发平时无不良行为儿童乐意参与到团体霸凌,这似乎符合人类自身的某种“本能行为”,在攻击霸凌行为中体验到“快感”,从而强化自身的霸凌行为。古斯塔夫的《乌合之众》一书所描述的群体无意识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人类这幅“德性”。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