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李白,为何要仗剑天涯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笔下的李白。

真实的李白,属实是有些暴脾气的,这为他的传奇一生,增添了无穷的浪漫色彩。

他曾经千金散尽九死一生,他曾经路见不平杀过人,他曾经不屑天子挽留。

然而他的一生,却也都在追逐仕途,本质上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渴望为国为民做出一些事情。

李白其实是个诗人(大诗人李白这一生)(1)

李白游历天下,腰里一直别着一把剑,他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剑客。

我们的民族历史,以今日来看,似乎总是一个老夫子的形象,温文尔雅,好文不尚武。

然而孔夫子讲“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书”作为写文章的能力,只能排在数学之前,却在赶马车、射箭之后。

不尚武只是一种误解。

宋代之前,汉族绝对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晋志》里说汉朝“自天子至百官皆配剑”,但凡家里有条件,腰里都会别一把剑,英气逼人,虽律法有杀人偿命,却也有士可杀不可辱,有仇当场就报了,所以社会治安也相对不错,唐朝的农民起义比宋朝少多了。

李白生在唐朝,所以仗剑天涯,就具备了时代背景。

李白出生在西域,是实实在在的西凉人。唐朝则足够聪明,文化上没有排斥外族的愚蠢毛病,所以李白一生从未被出身困扰过,这或许和李唐皇族的胡人血统有关。

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证明了各民族自古以来对这个国家最朴素的热爱。

李白性格的塑造,除了与唐代的环境相关,与其自幼接受的教育关系也很大。

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儿子,这一年李白一家从西域搬到内地,住在西蜀锦州的昌隆。

一安定下来,李白的父亲李客就开始悉心教导5岁的儿子认字。

李白父亲单名一个“客”字,古代取这个名字,往往背后都有着颇为凄凉的故事,客居西蜀的日子里,年幼的李白通读《诗》、《书》这样的经典。

李客闲来无事,在自家院落中耍剑。

李白的剑术,最初躲在门缝后,偷看李客练剑学的。剑道一途的启蒙,比独孤求败还要早。

老天爷赐饭那一年,李白3岁。

父亲李客和家人坐在院中欣赏春光美景,随口成章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颇具才气的李白母亲跟上一句“火烧叶林红霞落”,刚刚会走路的李白便捡起地上的一朵白色李花给上了画龙点睛的一句——“李花怒放一束白!”

……

童年的李白,认真地汲取知识,锻炼剑术。如果在今天,李白就如同一位坚持健身的天赋异禀的巴蜀青莲乡的小镇做题家,快速地成长着。

这一切都为他未来成为中国诗歌历史的传奇奠定了基础。

仗剑天涯,所谓何求

有人曾经说,中国历史上其实只有一个盛世,那就是开元盛世。那个时代富庶而强大,浩然气度空前绝后,故而数千年历史上也只能出现一个李白。

这个空前绝后的人物,走出自己的小镇时,才15岁。

只因一位外来客人告诉李白的父亲李客,外面的世界变化巨大,已经美不胜收,阁下那饱读的学识中并没有描述过这样的伟大时期,颇为可惜。

然而令郎李白绝非池中之物,这个时代简直是为他而生,务必让他走出青莲乡,弥补遗憾。

千古一盛世下的少年李白,腰上别着剑,踏上了他那唱响历史的旅程。

他身上应该带了许多的盘缠,但数字再多终有穷尽时,后面总有需要自己觅食的岁月;他的剑按照习惯,或许真的只是装饰物,但踏过千万里,总会有需要拔剑四顾的场景;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少年期待,但万水千山,总有孤独的时分需要排遣心境。

15岁的少年李白先到周边的小县城逛了逛,后来又去了锦州的巴西,龙州的江油,剑州的剑门——就是那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剑门……

仗剑渡风雨,李白走过的许多地方,后来都因为他的诗而名扬天下,传唱千年……

一晃三年,李白从巴蜀北部来到了南部的梓州,遇到了后来与自己并称为为“蜀中二杰”的赵蕤,与赵蕤的接触,让李白这尊鲲插上了巨大的翅膀,从此诗仙有了纵横天下的目标,成为展翅九天的大鹏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李白其实是个诗人(大诗人李白这一生)(2)

五十多岁的赵蕤初见这个日后与自己齐名的18岁少年,便决定将毕生所学、所悟倾囊相授。

赵蕤的《长短经》又称为《儒门经济长短经》,是我国唐代的一部智谋奇书,其中所讲的是为人、为臣、为帝王等所运用的处世、治世等技巧和思维。

李白在赵蕤这里待了一年多,与赵蕤每日所沟通的皆是历史上的兴衰和历代精英事迹。这段时间里,李白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应该货卖帝王家,人生的道路应该是:出仕、功成、名就、身退。

当时的唐朝,平民做官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道路,那就是科举。然而唐太宗曾亲口把科举称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就是全套的意思。通过科举制路高中进士的信心,李白是有的,然而科举之路出仕,出了要通过考试,还要通过官场层层明争暗斗,抹杀创造性,最后即便脱颖而出,李白也担心自己失去了为国为民的本心。

当时的读书人莫不如此,刚入科举时一腔豪情,最后万中挑一脱颖而出,哪怕成为宰相,往往已经是无耻的职业官僚罢了。

事实上,千百年来莫不如此。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苦苦追寻,熬到白头,想的却是如何溜须拍马提升官位。

这不是李白的初衷,而且提拔太慢,李白等不了。

于是赵蕤告诉了李白另一条出仕之路——只要有当朝五品以上的官员赏识李白的才华,那么就可以让他避开科举,通往一条更为流畅的出人头地的道路。

赵蕤是对李白影响最大的老师。

李白决定告辞,临别时二人举杯痛饮——此后李白踏上了“诗仙”和“酒仙”的路。

——李白告诉赵蕤自己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谒诸侯,历抵卿相”。

李白先来到了蜀地中心——成都。

少年的危机

李白这一生经历过许多危机,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一曲《清平调》里那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当时被认为讥讽杨贵妃肥胖,这简直是杀身之祸,但最后只是被迫离开长安。

然而李白的一生,危机从未离开过他。

纵观李白一生,若不是强大的精神力支撑,恐怕在20岁在成都时便已经结束了。

众所周知,成都号称天府之国,气候温和,四季花开不败。唐代的成都已经极度繁华,唐代的都城长安有100多条大街,已经是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了,而那时的成都,也有100多条大街,与长安不相上下。

成都有各种新奇玩意、美食、土特产,各种奇景引得民众驻足观看,李白也沉浸在这应接不暇的美妙岁月里。

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四海商贩往来其中,异域番邦的美女四处可见。

古人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意思就是少年人志在四方,一旦进入四川就容易贪恋其温柔繁华,最终一生安逸如此,最终抱负不得施展。后面一句的意思则是人老之后,应该安心留在四川享乐。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曾险些埋葬在温柔乡里,而最后让他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故事,是这样的:

原朝廷的礼部尚书苏颋被调任到益州担任长史,此人颇有才名,李白认为对方必将赏识自己。

苏颋进士出身,父亲苏瑰也曾官拜尚书。苏长史在武则天到李隆基这段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为官,最后能够步步为营地向上爬,除了自身才华以外,与家世和辨识政治风向的头脑密不可分。

李白以文章敲开了苏颋的大门,苏颋召见他后对他的文章很赏识,并夸他可以媲美司马相如。然而李白却表示自己并不想与司马相如那样只会写文章的人相提并论,并且以管仲和诸葛亮自比,表示想要做一些经世济国的具体事情。

苏颋又大大表扬了李白的见识,二十岁的李白开心的不得了,以为自己的广阔前途就此即将打开。

然而苏颋队伍里出来一位幕僚,大声问了李白的出身之后,得知李白是商人之后,便用脏话大骂了李白。

商人之子,实为贱民。

李白一怒之下,提剑上马,扬长而去。

李白怒的是苏颋的这位幕僚,他认为苏颋见识广阔,有大度量,不会为自己的怒别生气。

如果以今天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当日李白见苏颋这件事,不难发现20岁的李白毕竟太年轻了,倘若苏颋真的赏识李白,其门下安敢有人以脏话对李白?

苏颋当面称赏识李白的才华,可能是真赏识,当然也可能是假赏识,但他对李白的态度,以及是否会推荐李白这个毛头小子越过科举直接出仕,更多的还是要看李白的家世。

然而世间此般悖论向来不绝——如果李白家世显赫,结合他自身才华,还需要费尽辛苦来找你吗?

总体来说,从这件事来看,年轻的李白其实也确实更像司马相如,而不像管仲和诸葛亮。他在蜀中所学、所得究竟是什么,一言难尽,但可以确定李白有所得的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他决定离开成都,离开繁华云乐之地,选择一条更适合年轻人的跋涉之途。

大鹏一日同风起?

不久之后,李白又在许多达官贵人那里碰壁,转而前往渝州,寻找当时的文坛巨匠,曾担任过当朝御史的李邕。

李白把自己一路上的见闻以及心中的抱负写成文章,托人献给李邕,然后静待佳音。

然而十几天过去了,却没有任何消息。这十几天的时间里,李白度日如年,眼看着希望的烛火渐渐暗淡下来,他决定再写诗文,再托人给李邕。

下人将李白的文章再献给李邕时,李邕正忙于练习书法,得知李白的身世以及具体情况之后,并没有看李白的文章,而是直接下定论说:

“下里巴人之曲,桑间濮上之音(《诗经》),怎能登大雅之堂?”

然后叫来推荐李白的手下小吏,说道:“这种人也配说什么苍生、社稷?念他不远千里而来,给他一些盘缠,让他走吧。”

说完就不再理会此事。

一代诗仙李白,这一次被拒绝的原因,居然时因为文章不行。

此事,固然有可叹之处,可放眼历史,何人、何事又能脱离此道?李白出身工商,被视为贱民,李邕不必读其文章,便可以将其作品判为下里巴人之曲。

李白一怒之下,没有接受盘缠,再次扬长而去,并留下了千古名篇《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恐怕李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青史上能够留下鼎鼎大名,要仰仗一曲讥讽自己诗篇。

多年之后,李邕在济南为官,遇见了诗圣杜甫,并与之促膝长谈、畅饮。而李白当时也在济南,与杜甫是好朋友,但是因为李邕在场,李白并没有出席。

李邕和杜甫交谈的主要内容,则是对杜甫那曾经为官的爷爷赞不绝口。

李白其实是个诗人(大诗人李白这一生)(3)

……

辞别苏颋、李邕之后,李白继续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消耗在了拜谒达官贵人,求得出仕的路上。

李白其实是个诗人(大诗人李白这一生)(4)

李白敬重苏颋,认为苏颋也看好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不是苏颋的纵容甚至他本人的意愿,他手下的一个小跟班怎么可能出来当面侮辱自己的出身?

李白不屑李邕,认为李邕有眼不识泰山,却从来没有想过,即便你李白的文章写得再好,即便你有朝一日官至一品,封侯拜相,和我李邕又有何干系?

对于李白来说,这一生消耗在拜谒官侯上,可谓白活,这也是其晚年撂倒悲剧的根源。

大丈夫无论爱财还是想当官,只可直中取,切莫曲中求。

如果李白能从科举开始,即便不能够实现一生抱负,最起码为自己的后人打下基础,别再让人说李白的后人是什么工商贱民了。

这些道理,李白没想明白,一生也确实白活了。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时期,5000年无能出其右者。

唐朝之人尚且如此,其他朝代,所谓一视同仁,如果有谁信了,晚年最好的结局,可能也就是李白那样,喝醉酒之后一头栽倒在河里,无人打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