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

一、文字演变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2)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3)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4)

二、姓氏读音

拼音:hé hè hú huo huó huò

注音: ㄏㄜˊ ㄏㄜˋ ㄏㄨˊ ㄏㄨㄛˊ ㄏㄨㄛˋ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口

简体部首: 口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5)

五笔86:TKG

五笔98:TKG

UniCode:U 548C

四角号码:26900

仓颉:HDR

GBK编码:BACD

规范汉字编号: 1131

和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8

笔 顺: 撇横竖撇捺竖折横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6)

hé ㄏㄜˊ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姓。

huó ㄏㄨㄛˊ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hú ㄏㄨˊ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族名。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7)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受和,就是御厨史、亦称内膳令,为两周时期设置的官吏,专职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受和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君主亲信中的亲信担当。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受和,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馐之割烹煎和之事。”

在受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受和氏。

源流五,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是为宋穆公。子和执政九年(公元前728~前720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子与夷继位,即宋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和氏与穆氏、戴氏同宗同源,和氏读音作hé(ㄏㄜˊ)。

源流六,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huó(ㄏㄨㄛˊ),今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8)

源流七,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素和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鲜卑族复姓,东汉桓帝刘志时期北方鲜卑部落联盟大人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汉化改革捉称中,奉旨改汉姓为和氏。这支和氏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正确读音作huó(ㄏㄨㄛˊ),今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

源流八,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布尔图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何氏。

⑵.蒙古族尼玛察氏,亦称倪马查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族乃马真氏族,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倪氏、鱼氏、障氏等。蒙古族和氏读音皆作hé(ㄏㄜˊ)。

源流九,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何氏、惠氏。

⑵.满族赫哲氏,亦称赫哲勒氏,满语为Heje Hala,满族姓氏,世居今黑龙江同江、饶河、抚远一带,后改汉姓为和氏、赫氏、贺氏等。

⑶.满族钮赫氏,亦称钮祜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粘割氏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内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和氏、钮氏、郎氏等。

满族和氏读音皆作hé(ㄏㄜˊ)。

源流十,源于商王阳甲,阳甲名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和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明朝时期大臣司马姓、程氏,程和后裔以名为姓改为和氏其后延续至今。

四、得姓始祖

和仲、和叔、子和(宋穆公)、卞和。

五、人口分布

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

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9)

今辽宁省的抚顺市,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武威市,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张家镇前下沟村、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高路口村,和寨,曹县桃园和屯,和庄,朱洪庙杨堂,鄄城大和庄,贵州省仁怀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阳市、浚县、上蔡县、息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濮阳市、周口市、洛阳市孟津县、孟县,四川省的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大同天镇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市,陕西省的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郸市、晋州市、邱县、唐县、乐亭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内丘县,广东省的茂名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暂缺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代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西陵郡:三国时期孙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改东汉朝时期所置的夷陵为西陵郡,后来也称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0)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代郡堂:以望立堂。

西陵堂:以望立堂。

和氏堂号还有负鼎堂、律吕堂、壁玉堂、永思堂、追远堂、忠信堂、洛阳堂等。

八、字辈排行

根据族谱4修本,后续的5修本。后续了10个行辈。分别是:

14世行辈:正,15世行辈:习,16世行辈:善,17世行辈:宏,18世行辈:居,19世行辈:显,20世行辈:能,21世行辈:士,22世行辈:尚,23世行辈:进,24世行辈:锡,25世行辈:法,26世行辈:树,27世行辈:焕,28世行辈:在,29世行辈:文,30世行辈:化,31世行辈:传,32世行辈:其,33世行辈:建,34世行辈:立,35世行辈:志,36世行辈:广,37世行辈:承,38世行辈:先,39世行辈:钦,40世行辈:汝,41世行辈:桂,42世行辈:灿,43世行辈:培,44世行辈:钧,45世行辈:源,46世行辈:相,47世行辈:照,48世行辈:增。

以上信息来自和氏族谱五修本。作者:和大龙(族谱和法光) 2012年1月31日摘录。

河南沁阳和氏字辈:“凤振红云祥国庆家兆旺”。

河南汝南和氏字辈:“国平家庆……”。

河南睢县和氏字辈:“兴堂明营……”。

河南浚县和氏字辈:“映然培振继”。

河南太康和氏字辈:“堂兴明营培”。

河北南宫和氏字辈:“……乃文,恒庆福泽昌,守正绍书香”。

河北邯郸和氏字辈:“根绪建向……”。

河南濮阳和氏字辈:“.......文武克西记国庆繁瑞祥

湖北广水和氏字辈:“长修礼纪~~”

山东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前下沟村和氏字辈:“广培德学守,修兴乘庆方;忠厚传家美,富贵继泽长。

以下是河南周口和氏字辈:21——50世

堂铭瀛林勋,城镜法材照,高孝光辉炳,礼恭福端正,均锦江荣煜,坤峰海松炯。

河南焦作阳庙镇和庄村。我们家谱上的字辈:21世----60世 礼信传家宝,宽厚乃俊英,安居常兴俭,义正道方行,仁聪平生本,勤学贵在衡,心廉怀耿直,积善增福荣。 家谱上老祖为 和成。第二世到第四世族谱上为小名。后面的比较乱,有的世辈字有很多。从第五世开始辈字有:以(三) 永(国) 鸣 春 有(起) 士(廷) 元(梦,作) 自(建,生,金,宗,中,家) 应(九,同,秀,致,入,百,克) 际(炳,光,希,维,步,天,进,祥,允)景 庆 思 法 益 宜。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1)

九、姓氏名人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洽,三国魏汝南平人,字阳士。东汉末,举孝廉,不就。率亲旧依刘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属。魏国既建,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时,进封西凌乡侯,拜太常。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卒谥简。

和峤,西晋汝南西平人,字长舆。有盛名。袭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颖太守。为政清简。以贾充荐,入为中书令。晋武帝深器之,预定灭吴大计。恒以储君机为忧。惠帝立,拜太子少傅,迁光禄大夫。家富性吝,杜预谓其有钱癖。卒谥简。

和郁,西晋汝南西平人,字仲舆,和峤弟。以清干称。历伤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尚书令。怀帝永嘉五年,汉刘曜攻破洛阳,杀官吏,郁等奔苟。疾卒。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百家姓汉字设计及应用(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2)

和匹(公元?~452年),著名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时任侍中。太武帝拓跋焘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任侍中,爵吴兴公。次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和匹秘不发丧,而是与侍中薛提、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议立新君,结果亦为宗爱矫皇后令杀之。

和跋,北魏代人。以才辩名。道武帝时为外朝大人,参军国大谋,有智算。从入中原,以功进尚书,镇邺。封定陵公。出为平原太守。道武帝宠之冠于诸将。跋好虚誉,性尤奢淫,道武戒之,不听。遂诛跋。

和逢尧,唐岐山人,武则天时负鼎上书,自言愿助天子和饪,坐流庄州十余年。后举进士第,擢监察史。突厥请尚公主,逢尧奉使称旨,擢户部侍郎。坐善太平公主,贬朗州司马。官终柘州刺史。

和守阳,唐扶风人,字守阳。和士开裔孙。中宗景龙间,为碛西支度田判官。时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阳诬证之,守阳拒不从。曾为册立突骑施可汗使。使还,迁北庭都护府长史。改播川郡太守,寻迁北庭都护,专知支度营田十年,储积巨亿。迁陇右节度副大使,改陇西郡太守。迁江华郡太守,卒于途。

和斌,字胜之,濮州鄄城人。选隶散直,为德顺军指挥使,凡五年,数捍敌,被重创十余。知军事刘兼济以兄平败没,执送京师,并逮其家。斌慰安调护,为寓金帛他所,密告兼济勿以家为恤。平冤既伸,兼济获免,家赖以全。定川之役,将曹偀丧所乘马,斌辍骑与之,且战且行,与俱免。

狄青南征,使部骑兵为前锋。青驻宾州十日以怠寇,既乃倍道兼行。斌以兵疲于险,利在速战,即日度关。鏖贼归仁驿,孙节死,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权广西钤辖。改秦凤,广西以蛮事乞留,秦州亦请之,诏留广西。

和礼霍孙,元代画家,蒙古人。至元时,仕为承旨,善写真,尝奉召写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见《元史祭祀志》。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