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功,首先想到的是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门派,各门各派的不传绝学、武功秘笈,各门派中的绝顶高手。
金庸笔下的大侠和古龙讲述的大侠,都是虚构的人物。真实的武林与武侠小说世界的差别不啻天壤。
网图
晚清时代,朝政腐败,外敌入侵,政局动荡,中华武术手口相传到此,有人说是日薄西山,师傅传徒弟的模式容易造成绝艺失传,有人说正走向另一个辉煌,武林名家辈出。
清末民初的武术名家,影视剧中的大刀王五、霍元甲、马永贞、黄飞鸿等,武林中的恩怨情仇,荡气回肠,真实情况如何呢?
形意门据说形意拳是根据岳飞残缺遗书创立的,又说人说形意拳是菩提达摩创立的。
一、形意门宗师神拳李洛能。清末咸丰、同治年间,李洛能凭借形意拳功力,闯出“神拳李”的威名,名震武林,开宗立派,与八卦拳董海川,太极拳杨露禅,三足鼎立。
“神拳李”最著名的有八大弟子,实际上其门人弟子出名者太多,如河北: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1821-1906)、张树德、李镜斋;山西:宋氏兄弟宋世荣(1849-1927)与宋世德(1857-1921)、车永宏(字毅斋,1833-1914)、李广亨(1859-1934);清廷御医、保定白西园,刘维祥、马礼堂、郝家俊等。弟子们又各有传人,遍及全国各地。
刘奇兰(1819-1889),是河北深县人,艺成后隐居,教授出李存义、耿诚信、周明泰等知名弟子。
郭云深(1820-1900),是河北深县马庄人,在武林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誉,是清廷皇室载纯、载廉等人的武术教师。孙禄堂是郭云深的徒孙,并得到了郭云深的亲自指导。
二、“单刀李”李存义(1847-1921),清末深州(今河北深州)南小营村人,20岁时向刘奇兰、郭云深学形意拳,从董海川学八卦掌;1890年,在刘坤一军中教士兵练武,后在保定开万通镖局。八国联军侵华时,53岁的李存义参加义和团,曾率众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站俄兵。民国元年(1912),在天津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任会长,教授形意拳,1921年因病逝世。
李存义
尚云祥(1864-1937),先拜李存义为师,后得郭云深真传。他体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及实战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
薛颠,最初随李存义一个周姓弟子习武,后来才得到李存义亲传,长了辈份。
傅昌荣(1885-1956),又名傅剑秋,河北宁河人,1908年前后,投身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八卦掌名家刘凤春门下,艺成后任张作霖私人护卫队长,1927年走访武当山,与徐本善道长互换拳术。
唐维禄(1868-1944),天津宁河人,唐维禄很早认识薛颠,随之拜李存义为师,武林名号为“北霸天”,与孙禄堂并称“二禄”。
八卦掌一、八卦掌宗师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武术家,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离开肃王府后,居住在义女婿,爱徒史计栋家。
董海川画像
八卦掌历代名人辈出,且风格各异,引起世人瞩目。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普、刘凤春、张占魁、刘德宽、宋长荣、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是八卦门中公认的成就较大、建树较高的佼佼者。这些人都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
二、“麻花尹”尹福(1840年-1909年),尹福年少时在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被人称之为“麻花尹”,因极爱武术,从小就学习“弹腿”、“罗汉拳”等,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功底。八卦掌大师董海川来到北京后,其八卦掌绝技威震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门下,开始学习八卦掌,成为董海川的大弟子。因其身材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书生,故人称“瘦尹”。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艺的精华,又采各拳门所长,创立了以冷掌技击见长的尹派八卦掌,他以护院为业,后来在皇宫教太监练习八卦掌,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光绪帝由尹福等人保驾去长安避难。1908年,光绪帝驾崩,尹福卸职还乡,第二年辞世。其弟子宫宝田,清廷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人称宫猴子。宫宝田弟子中,有开国上将许世友、刘云樵等知名人物。
三、“眼镜程”程延华(1848-1900),河北深县程村人,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弟子,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
四、“翠花刘”刘凤春(1853-1922),河北涿县人,制卖翠花为业,江湖人称翠花刘,董海川弟子,技艺多由师兄程延华代授。
五、“闪电手”张子兰(1865-1938),又名张占魁,字兆东,河北河间县后鸿雁村人,由金兰兄弟李存义推荐,先拜师刘奇兰门下;1882年冬,董海川去世,在董海川弟子程延华引荐下,拜入董海川门下,由程延华代师传艺,武林名号为“闪电手”。1918年9月,携弟子韩慕侠进京,参加“万国赛武大会”,韩慕侠力挫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轰动全国。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曾随韩慕侠学习八卦掌。张子兰另一个弟子张鸿庆(1875-1960),曾随李存义学习过形意拳,后被张子兰收为正式弟子。
太极拳清史稿记载,“河北有太极拳,传习者颇众”,宫白羽《偷拳》讲述了太极杨露蝉学拳成名的故事,杨露蝉学习陈氏太极拳,最后成了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可见太极拳门派众多。
杨露禅
一、太极拳宗师杨露禅(1799-1872),直隶省广平府人(今河北省邯郸永年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的武术家。杨露禅为学拳,十八年间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所传精髓。自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披靡,后来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杨露禅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杨露禅与其子杨班侯、杨建侯,其孙杨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对传播太极拳功劳极大。
二、“活猴”孙禄堂(1860-1933),武林号“活猴”,形意拳从学于李魁元,八卦掌从学于程延华,太极拳从学于郝为真。1918年,孙禄堂将三家合冶一炉,创立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聘其入总统府,任武宣官,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誉。孙禄堂曾击败俄国格斗家彼得洛夫、日本天皇钦命 武士板垣一雄。孙禄堂门人弟子遍布海内,已历数代。
六合门六合门又名少林六合门,关于六合门的记载较早出现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其特点突出,“鬼头探脑”的身法和“步伐丁丁,步走七星”的步法独步武林。六合门中的高手非常多。
一、刘仕俊(约1820-1910),六合门中有据可查的高手,仅可追溯至清末河北雄县著名武师刘仕俊。刘仕俊善翻子拳、岳氏散手,曾经在清朝的宫廷里当过官,后又在京城清代护驾军神机营担任教官,名气与太极杨露禅、八卦董海川相当。
刘一生有众多弟子,其族孙刘成有为众多徒弟中的佼佼者。刘成有又传于外甥陈子正。陈子正又在东北、上海、广州等地广授门徒,使鹰爪拳得以广泛流传,陈子正门徒中,郭成尧人称“神瘸子”,功力深厚。
二、沧州神枪刘德宽。刘仕俊将其精通的六合门传给河北沧州青云店的刘德宽(镜远)。沧州一代自古高手辈出。刘德宽擅长六合门,尤精于六合枪,故有“沧州神枪”之誉。刘德宽下传赵鑫洲。
北方拳师万籁声
三、万籁声。赵鑫洲再传万籁声。万籁声继承了赵鑫洲传授的六合门后,更有所创新,使这一优秀拳种又有所发展。万籁声又传洪正福、周铨、刘家填、陈训德、秦腊生、梁守忠等。
披挂门披挂,也叫“劈挂”,即劈挂拳,是中国北方一种长桥大马之拳法,始于明代。知名武师有:
一、大刀王五(1844-1900),原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精通披挂门、六合门武艺,善使一口大刀,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武林号“大刀王五”。王五是名镖师“双刀”李凤岗的徒弟,后又向“山西董”学得单刀法,在北京,王五职业为“源顺镖局”镖师,在戊戌变法中帮助谭嗣同,曾率义和团攻打西什库教堂,后被清军抓住献给德军被害。
二、寇四。民国初年,寇四因打伤军兵而遭追捕,后得耿荣贵帮助,寇四最终仍被捉拿。在牢狱中,寇四独创了“五路猴拳”,即猴拳。寇四出狱后寻找耿荣贵报恩。耿荣贵已不在人世,寇四便将猴拳传授予耿荣贵之子耿德海。
三、耿德海。耿德海一直与其父耿荣贵习练劈挂拳这门家传绝学。耿德海在劈挂拳之基础上,加入寇四真传之猴拳,创立了“大圣劈挂门”。
上世纪20年代,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在南京观看中央国术馆首届武术考试,重金礼聘顾汝章、万籁声、耿德海、傅振嵩、王少周等几位名师南下筹建两广国术馆,促成了“五虎下江南”的头等武林大事。耿德海到了广州,住习惯了,乐不思蜀,刚好香港的精武体育会有教练岗位,便索性再往广州之南,由此长居我城,直至病逝于1970年。动作明星陈观泰是耿德海的徒孙。
查拳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分别有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其中,冠县查拳与戚继光部下回族人查密尔(尚义)有关。查拳名家有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张乾、张坤等人。
一、马永贞(?-1879),山东临清人,回族,是清末武林高手,幼年拜龙飞云、袁长清学习“弹腿”、“查拳”,非常刻苦,武林人称“勇士”,然而,他恃勇托大,在上海遭流氓暗算而死。其妹马素贞,因幼年常受其兄欺负,才负气习武,数年后,武艺高过马永贞,听说马永贞在上海被杀,只身赴上海寻仇,最终手刃仇人,回乡度过一生。其事出自《清稗类钞》。
何家劲版马永贞
二、张其维。张乾在鲁西闻名,其孙辈张其维是铁砂掌名家,终生好武,培养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张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等。其徒弟最著名的是查拳的推广者常振芳(1898-1979),常振芳弟子有当代武林三泰斗之一的北体武术系主任张文广(1915-2010),张文广传吴彬,吴彬传李连杰、吴京、王群等人。
三、大枪杨鸿修。清末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又称‘快拳杨",名噪武林。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士的"神力王"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标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米广亭、马格甫等。
四、李恩聚(1857一一1932年),山东济宁人,为任城李式查拳第四代传人,收徒甚严,授徒拔少。李恩聚精于技击,光绪三年1877年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辞官后寻师学艺,晚年应小于他十二岁的霍元甲之邀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把查拳传至上海及全国各地。
五、"大枪刘"刘昆(1868-1965),回族,字世安,原籍山东省临清县刘家庄人,其祖父在庆王府当差,是清朝八旗总教头。其父为清朝北守备。刘昆曾任北营(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民间时,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授;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授武术。
六、“查拳大家”张英振(1896-1977),山东冠县人,生于查拳世家,是张其维堂侄。张英振精查拳,查枪,其铁砂掌、弹腿功夫高超,武林人称“查拳大家”。
秘宗拳秘宗拳,迷踪拳,迷踪艺,沧州所传陈善文支系多称燕青拳,其他支系称秘宗拳。秘宗内八修中在日本、韩国演绎成忍术、柔术、柔道、空手道、合气道。
霍元甲
霍元甲(1868-1910),天津静海县人,出身于镖师家庭,继承家传“秘宗拳”绝技,创立霍家迷踪拳。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
一、神枪李书文(1862-1934),河北沧州人,幼年拜八极四世传人张景星为师,后跟师伯黄四海学习大枪,并得八极拳名师李大忠(1810-1874)、张克明指导,出身“神枪窝”里,这四人都是同村人,练得大枪、内功掌法、轻功软功精绝,是罗疃李氏八极重要代表。
二、霍殿阁(1886年-1942),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小集村人,晚清时期武术家、八极门第六代宗师、沧州十大武术名人之一,师承李书文。1927年,因击败日本武士,遂成为溥仪的保镖兼护卫队武术教官。1932年(民国21年),随溥仪至东北,在东北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使八极拳发扬光大。1942年秋去世。《乙未豪客传奇》男主角恒沙数原型就是霍殿阁。
三、神拳王锡庆(1889-1962),河北沧州盐山后王庄人,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凤元为师,再拜李贵章为师,王锡庆之子王金亭、王金强、王金声、王金武、王金华均从父习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国术馆任教;王金强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声在北京是著名武术教练:王金武村里办有八极武术社。王锡庆的传人还有李贵恒、李赞州、黄秀岭等二十余人。
螳螂拳螳螂拳发源于陕西省淳化县,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拳法,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清末民初出现了如米卓福、米华彩、米华国、孙英、孙忠民、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邹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里人战德所创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单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流传世界各地。
螳螂拳
一、宋子德(1855~?),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是清末民初莱阳首富,好武。因他与姜化龙是姑舅兄弟,且姜化龙、宋子德、李丹白三人曾义结金兰,旧时习武有“穷文富武”及“武功非至亲不传”之说。他全心投入螳螂拳的研习,对螳螂门历代先师的绝学、拳谱整理后形成较为系统的螳螂拳谱。
二、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公学香螳螂拳法之真传,是清末享誉全国的螳螂门宗师,也是胶东螳螂门的奠基人、初祖,与李丹白先生被尊为清末山东武术界的泰山北斗。
三、林景山(1885-1971),山东省莱阳县姜疃村人,为七星螳螂拳第四代传人,授业于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范旭东门下,为第三弟子,同辈师兄弟有:郭嘉禄、杨维新、罗光玉、王传义等。林景山继承了七星螳螂拳的精髓,精于铁砂掌、罗汉功,经过数十年的演练将七星螳螂拳的风格和技击特色发挥得出神入化,他的剑术、六合棍、梅花枪、春秋大刀亦蜚声武林。当代螳螂拳宗师于海从12岁时便师从林景山。
四、单香陵(1905-1983),山东黄县人,少年时学,少年时曾随家中教习山东莱阳吕孟超学习“六合枪棍术”,又随姑夫丁子成学六合螳螂拳。
咏春拳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拳术之一,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一、梁赞(1826—1901),广东鹤山古劳人,出生于佛山清正堂街家中,广东三合会领袖黄华宝传授咏春拳,向少林洪门子弟、红船船工梁二娣学习少林六点半棍法,于清光绪初在赞生堂内收徒传技,除其子梁璧外,得衣钵真传的有陈华顺、陈桂、雷汝济等。
二、陈华顺(1849-1913),生于广东佛山顺德,外号“找钱华”(“爪钱华”),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之入室弟子,年轻时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钱庄做账房先生,故人称“找钱华”。39岁开始拜梁赞为师,由李华教授他咏春拳,1889年李华去世后又由梁赞亲自教授。他在练武的同时还学习医术,诊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16个弟子。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以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叶问又传其子叶准、李小龙等人。
武当派中国武术历来推崇少林、武当两大宗派。少林拳派广收门徒,流传甚广,民间众多拳派,多源自少林。武当派仅传道家本门弟子,世间多不见踪迹。
一、徐本善(1860-1931),武当派著名道士,学医练拳法,入武当山紫霄宫出家,全真龙门派第15代弟子,武功深藏不露,后帮助贺龙将军闹革命,遭土匪马老七杀害。
二、李合林(1898-?)四川成都人,原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后任武汉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武当紫霄宫出家拜徐本善为师,为武当太乙五行拳道内传人,徐道总被害后,李合林云游他乡,不知所终。1929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异母兄弟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弢,到武当山与李合林结缘,1980年,浙江代表金子弢以73岁高龄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了一套失传多年的正宗武当拳技惊四座。
著名拳师一、“鼻子李”李瑞东(1851-1917),京东武清人,鼻孔外翻,武林送绰号“鼻子李”。他向河北饶阳李老遂学“戳脚”,向大刀王五学“弹腿”,向身怀“心意”和“太极”的王兰亭学习“太极”,向嵩山少林寺龙禅法师学“少林”,向岳青山学习“岳式十二心意拳”,向清初大侠甘凤池曾孙甘淡然学习“武当金蟾太极功”,终于成为清末民初京津一带赫赫有名的武术家。
鼻子李
京城武术门派最大的是八卦、形意、太极三大门,其他门类难以与三大门抗衡,唯有“鼻子李”习者众多。
二、醉鬼张三张长祯(1862-1945),河北束鹿人,久居京城,保过镖,护过院,当过把总和武师,精内家拳,尤善轻功。因其善饮,腰间挂一酒壶,走路摇摇晃晃得武林绰号“醉鬼张三”。醉鬼张三的功夫从不经传,据说是“内八卦”,叫“三皇功”。
张宝瑞小说《醉鬼张三》
三、末代镖师李尧臣(1876-1973),河北冀县人,精“三皇炮锤”,尤善蹿房越脊,飞镖暗器,以及“春点”隐语,职业主要是镖局镖师,以保镖从未失手,武林人称“末代镖师”。李尧臣初学“太祖拳”,入镖局再学“三皇炮锤”。
四、神弹子沈辅臣(约1870-?),回族人,河北沧州人,精查拳、通臂、太极、八卦,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他尤善使弹弓,百发百中,武林人称神弹子。他的弟子刘宝瑞以评书为业,也精于查拳、太极拳。
五、“沱南侠”韩其昌(1895-1988),河北深县人,精“翻子”、“弹腿”、“连环套刀”、尤以“梅花桩”拳法见长,为人慷慨,行侠仗义,武林人称“沱南侠”,能独臂垫大车有“铁胳膊”绰号。韩其昌师承王玉栋、韩雨亭。王韩二人是练“戳脚”的,师承饶阳李老遂。韩其昌后来又拜李存义为师,学习形意和八卦。
六、自然门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人称南北大侠,少年学武当派拳法,习自然门功法,终成一代大侠,曾是孙中山、宋教仁保镖。万籁声曾向他学习自然门拳法。
七、黄飞鸿(1856-1925),广东南海人,洪拳大师,三岁起随父亲学武,十二岁时随随林福成学习 “铁线拳”及 “飞铊”等绝技,1882年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1886年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1911年任广东民团总教练。1925年4月17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终年69岁。其弟子林世荣传刘湛,刘湛正是香港著名武指刘家良父亲。
李连杰版黄飞鸿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门派众多。最著名的少林派,如泰山北斗,少林有龙、虎、豹、蛇、鹤五拳,电影中洪熙官、方世玉的虎鹤双形,是其独门绝技。心意拳出自少林拳法中心意把。少林的炮拳、罗法拳也是各有特色。
武当派有武当拳、九宫神行拳、九宫十八腿、太乙五行擒扑等,武当剑法。
峨眉派,有僧、岳、杜、赵四大家,法、化、字、会四小家,其他还有余门拳、白眉拳、黄陵派。
内家拳派,有太极拳,六合八法拳、八卦掌法、心意拳、形意拳。
长拳,相对于短打而言,包括查拳、弹腿、赵太祖红拳、梅花拳、六合拳、迷宗拳、花拳。
其他拳法如通臂拳、劈挂拳、戳脚、岳氏连拳、三皇炮捶、绵拳等等。
清末民初,是一个动荡变革的年代,武术名家辈出,除上面罗列者,尚有众多区域名家。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侠以武犯禁,到了现代,武术强调强身健体,不再以搏击取胜为主,传统武术逐渐消亡似乎是一种趋势。
读者的家乡,清末民初有哪些名家?欢迎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