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评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线段教学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线段教学题(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线段教学题

1教学内容评论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 。

2教学目标评论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人测量物体的方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教学方法评论

课堂实践,小组交流。

5学具准备评论

课件、厘米尺、纸条、1厘米小棒、小方格纸、橡皮、回形针等。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评论

1、动画故事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动画故事。使学生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析】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首先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操作交流,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说明:请小朋友们伸出手,从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1)师生一起做活动,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两人一组,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小组里交流一下量的结果。

(2)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3)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老师也来用拃量一量,请同学帮老师数一数。(师生一起数)

(5)量的都是课桌的宽,为什么老师量的和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评析】长度单位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产生,教师设计“用拃量课桌的长”这一测量活动,让学生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课桌的长,量得到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讨论,发现同样是1拃,但其长度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活动2【活动】认识直尺评论

1、学生活动。

虽然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但每次都使用单个长度单位很不方便,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拿出尺子)两个人一组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2、结合课件认识尺子。

我的这把尺子好像缺了点儿什么,想一想,添上什么它就能成为一把尺?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评析】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有部分学生还是对直尺有所了解,故在该环节的设计上没有直接出示尺子,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半成品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一活动,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活动3【活动】实践活动中认识1厘米 评论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1)请小朋友们从托盘里找出1厘米,放在手掌心,看看它有多长?感觉怎么样?

(2)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咬住它。(老师示范)

(3)我们慢慢取出小棒,保证小鸟的嘴巴不能动,这时候小鸟的嘴巴张开就是1厘米。

(4)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

(5)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好吗?用1cm的小棒验证一下。

【评析】该环节教师通过找一找1厘米、比划1厘米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开启了正确感知1厘米的进程,闭上眼睛想就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从而学生学得科学、高效,也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1)学生找学具盒中的1厘米。

请我们带着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长大约1厘米呢?学生活动要求: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找一找,然后再用1厘米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2)学生汇报,老师在投影展示。

学生发现:小正方体边是1厘米,订书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小字本的方格边长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回形针的宽大约1厘米。

(3)课件出示,老师找的1厘米。

老师也找了几个,你们想看吗?这是图钉,它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宽大约1厘米。计算机键盘上的按键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评析】典型、多样的学习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运用已有经验的关键。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所学1厘米的生活原型的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构建1厘米的概念,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1厘米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很好的“物化”,有利于空间概念的的形成。

(4)估几个壹元硬币的厚度是1厘米。

①小朋友们在找身边1厘米的时候,都没有选择1元硬币,你觉得几个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②学生猜三个,老师在投影上展示3个硬币的厚度,到1厘米了吗?

③老师想让大家再估一估大约几个硬币的厚度是1厘米?

④是5个吗?我们一起来动手操作看看结果。(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

【评析】教师选择了1元硬币,不论是硬币的厚度还是宽度都不是1厘米,充分利用这一错例,通过估、辨析矫正、再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标准。

3、认识直尺上的1厘米。

①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放大的1厘米。想一想,在尺子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长度是1厘米?

②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③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完整的说一说,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评析】认识1厘米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前面学生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建立1厘米的表象。本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独立找尺子上的1厘米,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积极思考,使学生明白在直尺上,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活动4【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评论

1、先估一估纸条有多长?再尝试测量一下。

(1)学生活动。

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2)展示学生测量方法。

【评析】本环节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估测、测量、展示、交流、矫正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丰富经验、完善认知,在交流中掌握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得到提升。

2、课件播放动画,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学生测量的方法。

活动5【练习】在活动中巩固知识评论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作业纸。

1、活动一:眼力大考验

2、活动二: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 )厘米,

手掌宽约( )厘米,

一拃长约( )厘米。

3、活动三:先估一估,然后量一量。

估计( )厘米 估计( )厘米

测量( )厘米 测量( )厘米

【评析】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评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认识了直尺,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希望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