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三重境界无为(大道无为49抓根本)(1)

《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内容。讲的是事物的根本、事物的主要方面才是圣人应该关注的地方。

字面的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修行不会脱离日常的生活需求。即使有荣耀的生活处境,也能如燕居一样超然物外。但是,为什么那些大国国主,因为自己的个人需要而轻视天下百姓?所以,轻视百姓则失去了拥挤,反复折腾则失去了对天下的主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轻浮的东西,都脱离不了“重”的牵绊。再大的风,可以让树不断的摇晃,但根本仍然深深扎进大地。风筝飞得高,原因就是不可以脱离牵它的手。这就是“重为轻根”。

夜深蛙更噪,林静蝉欲鸣。因为静,蛙噪、蝉鸣的声音才会突出。当我们安静的时候,耳朵里会有若干如电磁一样的声音;当周围噪声不断的时候,这种声音便淹没了。不仅如此,古人说“静能生慧”,人在急躁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生出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出如泉水一样涌出来。所以,静,就是躁的主宰。

“圣人之行”,并不是单纯地走路。圣人之行,实是修行。为什么“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呢?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吃喝拉撒,这是人要活着。活着,是每个人最根本的事情。而事关活着的“衣食住行”四大项,就是文字里面的“辎重”。更高一层的意思:儒家讲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仁在其中矣”。做好每一件身边的小事,就是修行。王守仁说“在事上磨”,便是此理。所以:红尘乃道场,做事即修行。

修行的三重境界无为(大道无为49抓根本)(2)

所以,老子便总结道:正因为上面的那些道理,让人们放弃对物质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应该如何燕子一样,超然物外。可惜的是,那些主宰天下的君主们,却认识不到这些道理,不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不能够主宰事物的发展,导致了百姓的背离,社会的动荡。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战乱开始的时候。因为见到周朝日渐衰落,各诸侯国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不休,便辞官而去。这段文字是从君主管理天下的角度入手,表达了“抓根本”的道理。

整个《道德经》中,老子在若干地方,体现出了“本”的文化理念。“是谓天地根”,“不失其所者久”,“天得一以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人老了后一定要“叶落归根”?原因就在于根是源头,这就是“本文化”。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再穷也要有个落脚的窝,就是根的眷恋,“本文化”的体现。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