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话题#20世纪初期的西瓜#
登上热搜榜
引发了超过3千万网友讨论
事件起源是
9月11日
微博认证为科学科普博主的网友
@种子猎人SeedHunter 发微博
展示了20世纪初期的顶级西瓜品种——
石山西瓜
(Stone Mountain Watermelon )
这个品种的西瓜在1923年“面世”
1940年以前一直是公认的顶级西瓜品种
但后来几乎灭绝了
博主设法得到了一些种子并试种成功
长出的瓜是这样的
↓↓
这样的
↓↓
看着又大又圆是不是?
博主表示:的确很大!
最重的一颗瓜将近30斤重
但是
瓜皮大概有20斤
重点是
切开是这样的
↓↓
“肉质极粗,很多筋,
平均甜度只有8左右,
尝了两口拿去喂猪了,猪没吃。”
另有人文艺术博主表示
20世纪的瓜已经可以了
17世纪的瓜才是“实惨”——
Giovanni Battista Ruoppolo
绘制于1688年的
静物画《水果和西瓜》里的西瓜
长这样
↓↓
从画中可以看出
那时的西瓜不光皮厚
瓜瓤部分甚至有多处空腔
看着就很难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现在的我们
吃到的西瓜是这样的
↓↓
皮薄瓜甜,少籽多汁
简直无法想象20世纪的瓜该如何下口……
但中国人能自由吃瓜
都得感谢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她的名字可能没那么广为人知
但她的贡献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吴明珠院士在62年中
培育了30多个品种
我们现在能吃到的甜瓜、西瓜
很多都是出自她的手
今年91岁的吴明珠院士
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有时候她突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瓜,在她的大脑中
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症“抗争”
1930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
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
她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
吴明珠却非常苦恼:
“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55年,吴明珠主动请缨去新疆
“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
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
她又主动要求
被派到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
住在老乡家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
她这才心满意足
当年的吴明珠
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
身高只有1.55米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
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
都在四五十摄氏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吴明珠和同事冒着酷暑,用3年时间
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瓜地
整理出44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还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
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等
近30个新品种
吴明珠与爱人杨其祐是大学同学
1956年
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
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
为了照顾妻子
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
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
杨其祐就帮着去瓜地授粉
即使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
他也总是欣然前往
然而,艰苦的日子
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
1981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
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
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
丈夫去世前3个月
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
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
“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
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重返
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
“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
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
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照片来源:新疆农科院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
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
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
而吴明珠却在62年中
培育了30多个品种
“人的一生太短了,
怎么才能加快育种速度?”
从1973年起,吴明珠开始了
在海南岛的“南繁”生涯
一年四季,天天摆弄瓜
瓜棚成了她的家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
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
天天在瓜地做试验
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
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
“瓜是我的生命,
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
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装下瓜种
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
她的要求很高
希望年轻人能超越老一代专家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
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
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
我们才能碗中粮满、盘中果香
感谢育种家们的付出
让我们能吃上
皮薄、瓤多、多汁、高甜度的
现代西瓜!
致敬!
转自:人民网科普
来源: 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