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愻
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又作兼中、谦衷,号龙樵别署大龙山人、大龙山樵。安徽怀宁人。早年师从姜筠学习山水画,1920年与周肇祥、金城、陈师曾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学研究会。曾任教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出版有《萧龙樵山水精品二十四帧》《课徒画稿》。
民国时期,我国沿海一些地区对外交流频繁,经济发达。在绘画方面,逐渐形成了华南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画派”,华东以沪、苏为中心的“海派”,华北以京、津为中心的“京派”。北京自民初以来,以悠久的文化和众多的人才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重心,主要画家有:齐白石、陈师曾、萧俊贤、萧愻、徐操、溥心畲、马晋、金城、余绍宋、王梦白、陈半丁、汤定之、姚茫父、林纾、于非闇、溥雪斋、胡佩衡、汪洛年、金家庆、祁井西、宋伯鲁、周肇祥等。他们师法古人,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面貌。潘恩源在《旧都杂咏》中有诗云:“绍宋(余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宋伯鲁)山泽更迢迢。琉璃厂肆成年见,遍地烟云有二萧。”诗中“二萧”即指萧俊贤、萧愻。从时间上分,先有“二萧”并称,后有“南萧北萧”。萧愻曾在《岁寒三友》中题道:“老(萧俊贤)长余十八岁,其二十年前北来,故一时有‘二萧’之称,后其迁沪,人又称为‘南萧’。”
萧愻生于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卒于民国33年(1944)。名愻,字谦中、兼中、谦衷,号龙樵,别署大龙山人、大龙山樵,画室名蝉庵、画鹤室、龙眠山庄。安徽怀宁人,长期寓居北京。根据记载,他在青年时代即已习画,后到北京拜到姜筠门下。姜筠是萧愻的同乡,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受姜筠的影响,萧愻山水画专攻王石谷。由于画风酷似姜筠,故曾为其师代笔。后因姜筠待之苛刻,萧愻愤然出走。他离开北京曾到四川、东北等地,但均不得意,遂又返回北京。萧愻再次回到北京后,由于接触广泛,眼界开阔,实施了“中年变法”。他上溯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全,兼学宋、元时期的江参、米芾、李成、王诜、李唐、赵孟頫、高克恭、方从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同时又力追明代徐贲及明末清初的石涛、梅清、龚贤等,将古人技法熔于一炉,炼出“萧派”绘画艺术。绘画面貌由原来的千画一面,变为“彩萧”“赭萧”“白萧”“黑萧”等诸多风格。重墨者雄浑苍厚,淡墨者清秀超逸,泼墨者天真恬静,浅绛者疏朗明快,青绿者艳丽丰腴。萧愻从安徽怀宁龙山凤水间走出来时年方弱冠,天赋极高,潜心绘画、刻苦钻研,到20多岁时已名声鹊起。他不仅酷爱绘画艺术,而且热心美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于1920年与周肇祥、陈师曾、金城等人共创“中国画学研究会”,并出任评议,研究会的成立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他还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教授。1934年,中日文化建设协会北平支部成立,该组织设五种事业委员会,其中美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周肇祥,委员有萧琢、陈半丁、齐白石等人。数十年间,萧琢笔耕不辍,勤奋敬业,勇于创新,敢于变法,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绘画和美术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占有重要一席。
萧愻 山水图 绫本水墨 1907
款识:丁未初秋,老髯道兄属董文敏《烟雨叠嶂图》。篝灯为此,数夕而成,未悉有虎贲中郎之似否?萧愻。
钤印:萧愻(白) 谦中(朱)
一、走出“石谷”辟新径萧毯早期山水画因师承姜筠,故深受清初“四王”之一王(字石谷)的影响,尽管作有《仿巨然老树经霜》《拟董源秋林归暮》,但细审仍未脱王翚窠臼。“虞山派”流传很久,但很少有出类拔萃之人物,于是出现王翚不可学和可学的两种说法。
持不可学者有例证:清代末年“三生”,即姜筠(字颖生)、葆济(字东生)、元隽(字博生),他们的山水画专宗王翚,从不越雷池一步,最终落个“死王翚”,真可谓“三生不幸”。持可学者亦有例证:吴石仙山水画初学“四王”,尤醉心于王翚,但他从日本回国后,画风为之一变,深受鉴藏家喜爱。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谁,而主要是如何学,要不为所囿,跳出樊篱。萧懸即属后者,他虽先师王翚,但后上溯五代、宋、元诸家,又师龚贤、石涛、梅清,抛弃“死王翚”换来“活萧愻”,就这一点来说,萧愻要比姜筠有魄力、有眼力、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技法的提高,萧愻于40岁左右实施了“中年变法”。变法之后,他对王的态度更为明朗,曾在58岁作的《四季山水.寒山雪霁》中题道:“石谷子拟右丞《雪图》,严整工致,叹未曾有,及见石涛师信笔挥洒,更见神妙,转觉王氏刻画太过,此系邯郸学步也。”同年,在《仿赵孟頻蕉林仙馆》中题道:“赵善长《蕉林仙馆》,耕烟散人尝写之,茲拟其大意。”至萧愻“中年变法”的背景问题,据胡衡讲,“见展览会石涛、半千、瞿山画,气韵雄厚,遂一舍旧习,自创一格”,这只是原因之一。与之交好的萧俊贤、陈半丁均曾师法石涛,同为画家相互之间亦有影响。再者,在当时学石涛是一种时尚,所以萧愻未必完全是看了画展而变法的。客观要通过主观起作用,主要是萧愻主观意识到“跳出三王’外,不在‘石谷’中”的重要性。
萧愻 湖上春来似画图 104×33cm 纸本设色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唐人有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如吾人构此湖山,绝美于其景耶,惟不禁故乡之思耳。师尊老大人教正。龙山萧愻。
钤印:怀宁萧愻之印(白) 龙樵任午六十岁(朱)
二、临古溯源师董巨大凡一个画家在初学绘画时必走师古之路,从师古人人手,达到化古之境地。萧愻亦不例外,迄今为止发现他临写的古人有: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宋代的米芾、米友仁、赵令穰、李成、王选、李唐,元代的赵孟頫、高克恭、方从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的唐寅、徐幼文,清代的石谿、渐江、石涛、梅庚、梅清、龚贤、王翚、姜筠等。
1.以师江南山水画派为主
到了五代时,山水画发展了唐人的水墨一格,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和董源开创的江南山水画派。董源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明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他的水墨画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擅用披麻皴。巨然师承董源,然比董源雄秀奇逸。萧愻对江南山水画派情有独钟,他不仅师法董源、巨然,并且经常在画中提及二位先哲,如61岁时写道:“古人喜用墨者,盖大都脱胎董巨,余乃任笔挥洒,或当与古相合处不期然而然者也。”
萧愻山水32.5×32.8cm纸本设色1940年 天津博物馆藏
款识:拟子久,非若滥觞之娄东派也。萧愻。
钤印:兼中(朱)卖画买山(朱)
宋代米芾所作山水源出董源,天真发露,时出新意。其子米友仁作画“风气肖乃翁”,创造了“米家山水”。元代高克恭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巨,兼学李成。元代方从义山水学董源、米芾、高克恭。被誉为元代中后期“四大画家”的黄公望、王蒙、倪、吴镇均受董巨影响。元末明初的徐幼文山水画继承董源、巨然衣钵,笔墨苍润奇逸。明末清初的梅清和石涛在画风上均受“元四家”影响,梅庚画风近梅清。清初的龚贤,私淑“二米”、董巨等。清初的王翚游弋于“元四家”,清末的姜筠则专攻王翚。由此可知,不论是直接师法董源、巨然,还是间接学习,上述画家均属江南山水画派范畴。
宋代赵令穰擅青绿山水,喜画芦雁。作品虽多小幅,但甚清丽,雪景师王维。赵孟頫在山水画创作上善于继承传统,少时曾师李思训、王维等,而又善于体察自然,自生新意。故难以归江南或北方山水画派。王诜在绘画技法上继承了李成、郭熙的传统,而郭熙师李成,李成则学关仝,关仝又师荆浩。李唐亦师荆浩、关仝。唐寅追摹李唐、马远等“院体”,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峻岭。上述画家基本属北方山水画派范畴。
2.以师元、清两代为主
萧琢的山水画中,临摹过的古代画家共计27人,其中元、清两代人数为15人,若加上董源、巨然,共计17人,占总数的60%。如将清代画家的师承加以分析,会发现几乎均私淑“元四家”。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成为主要题材。“文人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异常突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重视绘画中的诗、书、画的结合,体现了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能清楚地看出三个问题:一是萧琢画属于江南山水画派范畴。二是萧懋画虽以师承元、清两代为主,但实则以师法元代为重点。三是萧恐画属“文人画”。
萧愻 云山墨戏32.5×32.8cm 纸本水墨 1940年天津博物馆藏
款识:云山墨戏,不让米颠专美于前。龙樵。
钤印:萧愻(朱)大龙山人(白)
三、信笔挥洒好泼墨萧愻于50岁在画中题道:“非董非巨,非吴非龚,信笔挥洒,窃比王洽。”根据实物分析,萧愻作泼墨画与王洽截然不同。萧愻于61岁在画中题道:“平常固好泼墨,而作米家山则极少。”而根据实物分析,他所作的泼墨山水却大都为“二米”风格。
通过多年实践和上下求索,萧愻对自己的云山画颇为自许,他在《云山幽居》中题道:“云山墨戏,不让米颠专美于前。”萧愻除有仿米家父子的作品外,尚有仿高克恭、方从义的作品,如他于58岁作《仿方从义山水》,题道:“方方壶或亦脱胎董巨,而自立门户,不落窠臼者。此拟之。”46岁作《仿大痴山水》,题有:“戊辰十月,拟子久兼用高尚书法于蝉庵。”
在我国画坛中王洽、张大千、萧愻三人均擅用泼墨法,但却产生三种不同的画风。尽管画风有异,然三人的追求是一致的。王洽的泼墨“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又一次使山水画‘改步变古”。张大千对宗“米氏云山”者那种“墨守成规,不离矩步”的作法提出质疑,认为“不容不变,似者不足,不似者乃是耳”。萧愻自有他的追求,在题画时他写道:“乙亥正月拾旧纸成十六页,不必惨淡经营,意到笔随,乃天机静趣也。”萧愻说“不必惨淡经营”,既有王治“改步变古”,又有张大千“不容不变”之意,他追求的是通过意到笔随,来达到“天机静趣”。
四、浓艳富贵说“彩萧”萧愻不仅擅长水墨、浅绛山水,亦精于青绿、金碧山水。从萧愻的青绿山水画和题字中得知,他早年师承王翚,中、晚年则私淑宋、元,这一点与《艺林月刊·萧谦中玉照》的文字说明中“山水初学‘三王’,后窥宋、元之秘”相符合。王翚先师王时敏,后学王鉴,故有“三王”之称。王时敏、王鉴均作有青绿山水,前者清淡而空灵,后者丰腴而秀润。而王翚的青绿山水吸收了二人“工”“秀”的特点后自成面貌。萧愻自“中年变法”后弃王翚而上溯宋、元,于青绿山水方面改王翚的小青绿为宋、元的大青绿,并融入唐代的金碧山水。萧愻在题画时曾写“拟松雪翁设色”“拟元人设色”等。
萧愻 云汉图 176×67cm 纸本设色 1940年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云汉图。庚辰秋,龙山萧愻写。
钤印:萧愻(白)谦中(白)龙樵壬卯五十岁(朱)家在龙岩树颠(朱)
萧愻虽是继承传统,但根据作品分析,他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1.勾加皴,有创新。纵观古代青绿山水画,基本用的是张僧繇没骨法,就连近代的张大千、郑昶、祁崑等人亦不例外。他们在画青绿山水时先勾轮廓,后填青绿,不加皴点或少加皴点。但萧趣却用元人笔法,画宋人丘壑,敦唐人色彩,勾、皴、点、染并举,所作青绿山水既有唐人之富贵,又有宋人之严整,也有元人之逸趣。虽源于传统,又有创新。
2.画金碧,有创意。金碧山水画在唐、宋盛行,之后的千年时间几成绝响。清代未年,
上海画坛出现了画风新颖的“海派”,领袖人物有吴昌硕等。而北京画坛也并非沉静,于民国初年出现了断档多年的金碧山水。其间擅画金碧山水的有生于1894年的祁崑、郑昶,有生于1899年的张大千等,他们均比萧愻小十几岁。目前发现张大于于1940年左右作有《仿杨升峒关蒲雪》《仿张僧繇巫峡清秋》等金碧山水,但从时间上分析明显要晚于萧愻。迄今为止,发现萧愻1920年左右就作有金碧山水。如此说成立,那将是萧愻的一个闪光点,在他的倡导下使几近绝响的金碧山水又得到继承和发展。
萧愻的青绿、金碧山水融古人之长,自具面目。“彩萧”富贵豪华,艳丽高雅,赏心悦目。“彩萧”细而不腻,工而不匠,温而不火,艳而不俗。萧愻将青绿、金碧山水画法推向一个新高潮,画出了一个新境界。(未完待续)
请欣赏更多的萧愻山水画作品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一) 28×22cm 纸本设色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龙樵(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二) 28×22cm 纸本水墨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萧愻(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三) 28×22cm 纸本设色1928年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龙山萧愻(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四) 28×22cm 纸本设色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谦中(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五) 28×22Cm 纸本水墨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谦中(朱)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六) 28×22cm 纸本设色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萧愻(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七) 28×22cm 纸本水墨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萧愻之印(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八) 28×22cm 纸本设色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萧谦中(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九) 28×22cm 纸本设色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谦中(朱)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十) 28×22cm 纸本设色 1928年 首都博物
钤印:谦中(朱)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十一) 28×22cm 纸本水墨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钤印:萧愻(白)
萧愻 山水图册(12开之十二) 28×22cm 纸本水墨 1928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戊辰腊日,拟古十二帧,龙山萧愻。
钤印:萧愻(白)谦中父(朱)龙樵(朱)
注:文章源自《中华书画家》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ART-MOX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