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吃啥(老姚的温馨往事)(1)

老姚吃啥(老姚的温馨往事)(2)

 姚金发高中毕业照

老姚吃啥(老姚的温馨往事)(3)

姚金发和妻子

老姚吃啥(老姚的温馨往事)(4)

姚金发的儿子

  年糕,白色如雪,是新年的吉祥食物,也是姚金发的最爱。记得每次蒸煮,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的米香,年糕还没熟,年幼的他就会一直焦急地在灶台边等待,趁着母亲不注意,迫不及待伸出小手偷吃一口。起锅后,透过冒起的白气,软软白白的年糕上,一朵朵梅花、兰花依稀可见……

  印花纹:寄托美好祝愿

  如今的年糕,都是机器生产,一根根长得一模一样,光滑没有花纹。对姚金发来说,这远远比不上儿时自家的手工年糕,好吃又漂亮。

  “村里就我家有年糕板,木制的,背面刻着“大德办”三个字,‘大德’就是我爷爷的名字。”姚金发的这两块年糕板,从他爷爷手上传下来至今已有120多年了,虽然棱角都有些剥落,但板上的花纹依旧清晰。

  别看只是两块小小的年糕板,大德爷爷当时挑选的可是上好的木料,还请了附近村里最好的木匠来制作。至于为什么要印花,姚金发说那时候吃的东西不多,年糕也是一种年货,精心设计的梅花和兰花图案,不仅是为了好看,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爷爷很爱惜这两块年糕板,为了防止弄丢搞混,还特地在背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童年时代的老姚,并不知道这美好的寓意,只是觉得这印花煞是好看。每当大人们在冒着白气的年糕上印下花纹,他就在一旁踮起脚尖,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雪白的年糕,垂涎美味,也好奇这美丽的花纹。

  年糕板:留下温暖记忆

  每年备年货,家家户户一次都要做上百斤年糕,算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儿了。所以都是村里的人互相帮忙,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一家接着一家做。

  “年糕板也是,一户一户轮着用。”姚金发说,解放前,村里人做年货的工具都是借的,你家有石臼,我家有年糕板,所以在当时4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大德办”的年糕板,也要在村里传一遍。而年糕香,也足足可以飘上一个月……

  新收的粳米,浸泡半月,历经舂、蒸、打、搓、印,才能制成年糕。而最后一道工序“印”,就是用年糕板来完成。老姚记得,自己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帮着家里印年糕。

  巨大的米粉团在案板上揉压成大圆饼,大人手抹菜油,沿边捏出一个个糕团,案板两侧围坐着的人赶忙将糕团搓成长约6寸的糕条,接着,就该老姚上场了。

  拿上年糕板,在热气扑鼻、香气诱人的糕条上稍稍用力一按,印花年糕就做好了,摊凉一周后,再浸置在缸中,花纹就会一直伴随着年糕,直到成为美味。

  做年糕:牵手一生幸福

  18岁时,老姚去了北京当兵。“没事常常会想念家乡的亲人,特别是过年,想着家里的印花年糕,都会流口水。”老姚说,虽然一直在部队,但经常会梦到家乡的年糕:冬日的早晨,顺手从水缸里抄起一块印花年糕,切片放入稀饭里一起煮,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糕稀饭,就着咸菜吃,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退伍回家后,老姚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而年前做年糕,就成了他表现的舞台。每天早早的,老姚就会拿着年糕板,跑到妻子家,帮着一起做年糕。端米、烧柴、打粉,哪儿需要就去哪儿帮忙,不过对于老姚来说,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印花”。大大的案板两边,老姚和妻子各站一边,拿着年糕板快速地在软软绵绵的年糕上印下花纹,灿烂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就像这年糕上的花纹一样,刻进了老姚的心里。

  进入70年代,机器制作年糕替代了人工打年糕,老姚家的年糕板也不再使用,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老姚却一直保存着它们,因为这是过往生活的印证。记得前几年村里编写村志,他还小心翼翼地取出这两块年糕板,写了一段儿时如何做年糕的情景,并附上了年糕板的照片。

  老姚说,年糕板是对爷爷和爸爸的纪念,也是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更是一个传承,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王敏怡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