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张瑞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的真实生活情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的真实生活情况(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人的真实生活情况

撰稿:张瑞安

-

人们通常都以为上古之人茹毛饮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加上缺医少药,人必寿短,不过与现在野生的灵长类动物猿、猴、猩猩一样,平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而已。读古书后方知,此大谬也,其实古人也长寿。相传伏羲就活到194岁。炎帝神农氏在位140年,寿168岁。黄帝轩辕氏在帝位110年,后乘龙飞天,寿不可考。

如果说以上仅是传说,带有神话性质,难以确信。到了尧、舜、禹,史书所记当有较大可信度了。据史籍载,尧在帝位70年,寿117岁,舜在位50载,寿110岁,禹受舜禅,摄政17年,在位10年,寿106岁。这与《黄帝内经》所言大体吻合。“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也与2004年全国人口普查发现的几个长寿之乡中,百岁以上老人的长寿记录相合。

但是,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流传一些说法,如“三十不为夭,五十即为寿”,“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又是为什么呢?

人是否健康,能否长寿,主要决定于社会环境和自我调节。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首要条件。上古时期,虽然物质相对匮乏,但没有战争,罕有争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合一;饭熟即食,衣暖即可,暗含“食厚味则伤脾胃”,“三分饥寒体常安”的人体机理。人们以农为本,渔猎辅之,互助共存,无争权之战,争利之斗,身劳而神逸,亦合人之“体宜动,神宜静”的健康之道。上古时期,自伏羲、神农、黄帝至尧、舜、禹及夏、商、周约三千余年,社会总体长期安定,人民生活能够温饱。相传尧有一次微服出行,看见一位老者鼓腹含哺坐在田头,手里拿着一个土块,一边击地作拍,一边口中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即使帝尧权力再大,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其悠然自得,无忧无虑,正是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人若如此,能不长寿么?

但历史行进到春秋战国至秦末汉初这五、六百年间,小国求大,大国争霸,中原大地上几百个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打越凶,杀人如蚁。秦将白起率兵东伐赵魏,一仗就斩首24万,后又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项羽灭秦,先后攻城七十余座,战场上杀人不算,光屠城就五十余座,死在他刀下的屈魂怨鬼何止百万!试想,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们还谈得上健康长寿么?事实上,从秦汉统一到蒋介石逃离大陆,这两千多年中,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子孙们,至少有一半时间处在战乱不断灾祸频频之中。强汉之后紧接着三国两晋南北朝,盛唐之后又有五胡十六国,再加上元灭宋,清灭明,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到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加上历代农民起义和近代的军阀混战,老百姓几乎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挣扎在战乱灾荒水深火热之中的平民百姓命如蝼蚁朝不保夕,就是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的官宦富贵人家也鲜有健康长寿者。他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语)随手翻翻资料,便可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秦始皇寿50岁,汉高祖寿52岁,唐太宗51岁,宋太祖50岁,成吉思汗66岁,李白62岁,杜甫59岁,韩愈57岁,苏轼66岁,柳宗元47岁,诸葛亮54岁,包拯64岁……以上诸人平均年龄仅56﹒5岁。读史读文,常为那些雄才大略重塑山河的帝王,竭忠尽虑为国为民的忠臣以及笔拄天地诗惊鬼神的诗人文豪们的寿命不长而惋惜。

历史的长河流到今天,跨入公元21世纪,具有七千年文明史的华夏神州青春焕发,喜逢盛世,国泰民安,物阜人康。至2008年,全国13亿人的平均寿命已接近73岁,上海市的人均寿命则超过了81岁。2009年辞世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享年106岁,生物学界科学泰斗贝时璋寿达107岁。

盛世和谐为人们企盼健康长寿创造了外部条件,能否“度百岁乃去”,则重在人们自身的保健意识了。那种小富即奢,有权就贪,食不厌精沉缅酒色的富豪权贵们看来风光无限,其实都在自戕康寿。要健康,必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要长寿,就要减欲宁神,乐观通达。能如是,人人都有望与尧舜时代的先民齐寿,安度百年乃去。

-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交流!

(点击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