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克思韦尔·马尔茨说:“所有人都是为成功而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没有,那是因为每个人使用大脑的方法不同。”
虽然每个人都有思维,但是思维的质量有差别,思维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做事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多病,是强大还是弱小,是幸福还是不幸。高质量的思维可以保证生活各个领域都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不良的思维习惯则会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代价。
题意理解:
(1)S正方形ABCD=8×8=64 cm² AE∥BD
(2)S△BOD-S△AOE=16cm²
S△BOD+S△AOD-(S△AOE+S△AOD)=16 cm²
(3)S梯形AEBD=S△AEB +S△ABD
(4)通过分析,问题转化成求△AED与△ABD的面积和。
巧妙求解:
S△BOD-S△AOE=16cm²
S△ABD-S△AED=16cm²
S△ABD=8×8÷2=32cm²
S△AED=16cm²=S△AEB
S梯形AEBD=16 32=48cm²
③数与形的转化:这种转化方法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比较常见。通过图形展示复杂的条件,通过数据进行周密的推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均立即按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B地6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路程。
换个角度想一想:画图把甲乙两车的运动过程形象化,求出甲车走的路程。
巧妙求解:
8×3=240(千米)
240-60=180(千米)
答:A、B两地间的路程是180千米。
2、知识与知识的转化
①横向转化:即知识点之间的迁移,这种转化方法在解决角度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中较为常见。
【例】在下图中,∠A, ∠B, ∠C, ∠D,∠E,∠F和∠G的度数和是多少?
题意理解:
(1)∠1+∠2+∠E=∠3+∠4+∠F=∠5+∠6+∠G=∠7+∠8+∠A=∠9+∠10+∠B=∠11+∠12+∠C=∠13+∠14+∠D=180
(2)七边形QRSTMNP的内角和为:180°×(7-2)=900°
(3)∠1=∠14 ∠2=∠3 ∠4=∠5 ∠6=∠7 ∠8=∠9 ∠10=∠11 ∠12=∠13
(4)∠A+∠B+ ∠C+∠D+∠E+∠F+∠G=180°×7-(∠1+……+∠14)=180°×7-2×(∠1+∠2+∠4+∠6+∠8+∠10+∠12)
(5)通过分析,问题就转化成求∠1+∠2+∠4+∠6+∠8+∠10+∠12的角度和。
巧妙求解:
七边形QRSTMNP的内角和=180°-∠1+180°-∠2+180°-∠4+180°-∠6+180°-∠8+180°-∠10+180°-∠12=180°×7-(∠1+∠2+∠4+∠6+∠8+∠10+∠12)=900° 即∠1+∠2+∠4+∠6+∠8+∠10+∠12=180°×7-900°=360°
所以∠A+∠B+ ∠C+∠D+∠E+∠F+∠G=180°×7-2×(∠1+∠2+∠4+∠6+∠8+∠10+∠12)=180°×7-2×360°=540°
②纵向转化:即对已知的条件进行深度分析,找出隐藏的信息。这种转化方法在解决和差倍问题、盈亏问题、数论问题、物体的体积、抽屉问题、分数应用题方面比较常见。
【例】某校有20个班,平均每个班46人,老师让每个同学用1991这4个数字中的1个或几个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那么,至少有多少人写的数相同?
题意理解:
(1)学校一共有20×46=920人。
(2)所有写出的自然数可以分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
(3)通过分析,可以把列举出的自然数的个数看做抽屉,再根据抽屉原理进行解答。
巧妙求解:用1991中的一个或几个任意写出的自然数可以分类为:
①一位数:1、9 2个
②二位数:11、99、19、91 4个
③三位数:111、999、119、991、191、919 6个
④四位数:1991、1919、1199、9911、9191、9119 6个
不同的写法一共:2+4+6+6=18(个)
把18种不同的写法看成18个抽屉,又920=18×51+2
所以,至少有52人写的数相同。
3、知识与实际的转化
①生活问题数学化:即在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用数学对应的方法去解决。
【例】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04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加工该种蔬菜的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4吨或粗加工8吨。现计划用16天正好完成加工任务,则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精加工,几天粗加工?
题意理解:
(1)精加工天数+粗加工天数=16
(2)精加工吨数+粗加工吨数=104
巧妙求解:设该公司安排X天粗加工,安排Y天精加工。则:
X+Y=16
8X+4Y=104
解得:X=10,Y=6
答:该公司安排10天粗加工,安排6天精加工。
②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源头,在生活中体验数学问题和道理的本质。
【例】解释什么是相遇问题。
①相遇问题的情境导入:一个同学将同桌的作业不小心带回家了,怎么办?
贴近标题的解决方案:打电话约好,两人同时从家出发。
②相遇问题的要素引入:两位同学现场表演,说开始后,同时出发,最后相遇。根据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说出相遇路程是什么,两人行走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③相遇路程的求法导入:在线段图上标上两人的速度,引导先分步后综合求相遇路程,最后再总结相遇路程的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