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农村旧婚俗简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南京溧水农村结婚风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南京溧水农村结婚风俗
句容农村旧婚俗
简目
攀亲
请媒人讨“八字”配八字
订亲
附带谈谈相亲问题
娶亲
一、看年庚二、通信三、女方备嫁四、请嫁五、拿嫁妆六、压床七、花轿娶亲八、开门要钱九、新娘上轿程序十、送子桶十一、新娘下轿程序十二、坐宝贵十三、拜堂十四、递酒送房十五、新娘开脸十六、拜人十七、婚后一月不空房十八、谢媒办喜酒
一、请“帮忙的”二、送请帖三、人情礼四“连家搬”五、筵席设置六、酒席的规格七,点席八、轿亲九、两桌特殊酒席十、打散
例外婚俗
一、童养媳二、招女婿三、喜冲丧四、抢亲五、寡妇改嫁六、嫁妻
攀亲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大事一桩,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婚事,算是一项重负,大都早作筹谋。当儿子的年龄到了十岁开外时,父母就开始操心为儿子物色将来配偶,俗语叫“攀个丫头”或“攀一门亲”。女孩的父母也有类似心理,早为女儿攀个男家,作为女儿将来的归宿,但不像男家那样主动,而是待机行事,当有合巧的男家来攀亲时,也就乐意允承了。做父母的受了早婚传统的影响,也害怕大龄男女婚嫁难,所以早作打算。
攀亲的第一步是男家请媒人。请亲友中的某一位充当。在本地,无职业性的媒人,一般受了亲友的请托而偶一为之。虽然做媒多次的也有人在,但绝非以做媒为业。媒人按有一定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否则难以成事。媒人受人请托,为了成人之美,对双方都难免有溢美之词,有时甚至吹牛拔高,故有“说谎的媒人”一说。媒人在做媒成功之后,可得到男方微薄的酬谢,但在奔走于双方传话谋事中,弄得不好,往往两头受气,此时也自叹是“霉人”。故媒人既要有促成情人终成眷属的高度热情,又要有忍辱负重的坚韧精神。媒人以男性为多,被称为“月老”或“周公”。女性做媒,会被人称作“媒婆”,而“媒婆”属“三姑六婆”之一,为流俗所轻,故女性做媒者较少。即使作媒,到了娶亲时,按俗例妇女不能“领轿”(作抬花轿一行人的向导),必须由男性代之(丈夫代理或儿子陪同)。
攀亲的第二步是媒人到女家(一家或几家)讨“八字”,是旧中国迷信的一种,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四项就有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就可推算一个人的命运。这八个字算命瞎子熟知,一般人只知道干支年(如戊寅年的“戊寅”二字)和地支时(如口语“日落酉时”的“酉”字)三个字,至于月、日,则按农历的月份和日期用数字表示。男方请媒人讨“八字”,女方向媒人出“八字”,并非以天干、地支代替年、月、日、时的八字,而是一种书面凭证,其中出生的年、月、日、时并不是各以干支两个字代替,这种凭证本名“八字帖”或“庚帖”,“八字”是民间的简称。“八字”有统一的内和固定的书写格式,如:
“花女行年十二岁属羊六月十作日子时建生”,如果姑娘已超过十六岁,“花女”二字则换为“坤造”,以示大小有别,“八字”用毛笔书写于红纸(请帖一般大小),竖行,写于正中,字数必须逢双(偶数),如字数逢单(奇数),须在末尾加一“吉”字凑成双数。
男方请媒人讨“八字”,也有多种情况:
一种是有的放矢。男方父母一厢情愿,看中某家的姑娘,私下认作攀亲的目标,指定媒人到该家去试讨“八字”,成与不成,取决于女方父母一厢是否情愿。
一种是按图索骥,男家父母只向媒人摆出关于女方的年龄,人品等方面的条件,请媒人按条件去物色。往往媒人可讨出几个姑娘的“八字”。
以上两种方式也有前后交替运用的。
还有一种现成媒人,男女双方的父母是老亲或故交,其子女年龄、长相等条件又相当,双方已有联姻的默契,请个现成媒人来周旋一番,使之公开化。
媒人与女方父母至少是相互熟识的,对女家是“走得进”的人,如素不相识,还得转请另一位“走得进”的人作向导陪同,媒人向女家说明来意,将男方基本情况(如田地房产、家庭人口、男孩的品质等等)作一介绍,父方父母如同意,就写出“八字”,自己不会写同则请人代笔,有的女方父母比较慎重,不完全轻信媒人的话,需作侧面访察,则答以暂不决定,停停再说,有的不同意,又碍于情面不便直接回绝,则推以女儿年小,近年不谈,有的对媒人所代表的男方家庭情况素有所闻,问无好感,不但断然拒绝,还要批评媒人一顿。故媒人讨“八字”没讨到反碰了一鼻子灰。
媒人到女家讨“八字”,不需带礼物,只是“多多嘴,跑跑腿”。
攀亲的第三步是男家请算命瞎子配八字。媒人讨到了“八字”,当即送给男家,男家将“八字”压在灶柜上的香炉底下(农村每家都是烧柴灶,灶柜上都有小香炉,每月初一、十五要向灶神烧香磕头,以求灶神降福消灾),观察三五日,看家中否发生大小吉凶事件,或出现什么好坏兆头。如平字无事或有小吉小利之事,则认为姑娘命好,如发生什么事故,比如打破一只碗,或家中有人生小毛小病,则认为“八字”进门就破财,对姑娘的命就有点不除疑,如发生大的灾祸,则埋怨姑娘的命不好,将“八字”原壁归赵。
经过多天的观察,“八字”过了“命”关,男方就请算命瞎子来配“八字”,将男女二人的年龄、属相和出生年月、月、日报给瞎子推算,瞎子按二人出后的年月日时各排出八个字,相互排配,这叫“配八字”或“合八字”,好配不好配,瞎子说了算,好配的话,“八字”留存,并请媒人报喜讯给女方,两家攀亲,彼此放心,不好配的,仍请媒人将“八字”送还给女方,说几句客气话了事。
有的男家先后讨过几个“八字”,都因不好配而一一送还;也有女家先后出过几次“八字”,亦因不好配而次次被退回。唯“命”是听,皆无怨言。
有的男家同时讨到几个“八字”好配。男方只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挑选的标准不同,各有所爱,有的热衷女家财产,指望日后可得到一左套丰厚的嫁妆,爱财;有的看中女方人品,以为娶个美貌媳妇也是一种风光,爱色;也有的既不爱财(认为买猪不买圈,买花不买园),也不爱色(认为自古红颜多薄命),只看女的八字好,以后会交大运,爱“命”。
讨“八字”,出“八字”,配“八字”双方都不张扬,带有一定范围的保密,一是顾虑事不成(常见的是八字不好配),会惹人讥笑;二是防备有人“打破锣”(“打破锣”是方言,意思是有人从中说坏话,把双方攀亲的事搞破裂)。
订亲
订亲即订婚,民间俗称“押八字”或“小订”,男女八字配妥后,攀了亲,过一段时间(没定规,一月数月或半年),男方选定吉日跟女方订亲,请媒人将订亲日期预告女方,并征求女方对订亲礼品的意见(如礼品中红花的对数是根据女家亲戚的户数确定的,每户亲戚家要送给一对红花),屈时,男方将订亲礼品——大致是云片糕二条,食糖二斤,红花(绸制品)若干对,衣料一身,红头绳一支。用一只提盒即可装下,如礼品多,则用两只提盒篮。请一个人拎或挑,媒人领路,送书女家,女家招待一餐酒菜,还请为几位亲友作陪。女方也回赠男方一些礼品,常见的是帽子一顶,鞋袜一双,荷包一只(荷包俗称顺袋,作为信物,可系在腰间)。如此简单地往来一次,算是订了亲,从此两家结亲之事公开,双方亲友皆知。
从订亲到娶亲,经过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以年龄大小为转移,短时一二年,长则五六年,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双方一直互不来往,小两口也一面不见,但也有少数从此便作为亲戚走动,来来往往,十分火热,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恪守信约,除特殊变故(如男女某一方不幸早夭,失去一方,婚约自行解除),一般双方都不返悔,不见异思迁。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特别是女方,最容易被人责为“嫌贫爱富”。
附带谈谈“相亲”问题
旧时家长在子女议婚前,安排双方见面,叫相亲,正常的相亲是好事,双方都钟情则订亲,一方无缘则分道,无可非议。本地无普遍相亲之俗,偶而有相亲之举,大都发生在大龄男女之间,且多为女方所提出,这里所谈的相亲是不正常的相亲,是一方(多为男方)找个替身以蒙蔽另一方(女方)的相亲,即相亲的双方中有一真一假,真的受了假的骗,名为相亲,实为骗局。
一般地说,大龄姑娘多半由于择偶(俗称“拣人家”)条件过高,左拣右拣,高不攀,低不就,延误了岁月,大龄男子或因长相不美,或身有某种残疾,虽曾多次请人作伐,要求也不高,但次次总是不成功,也延误了岁月。一旦有媒人为大龄男女牵线搭桥,大龄女对大龄男总有点不放心,为何如此大龄男子尚未婚配,必有缘故,所以提出相亲;大龄男因有人作媒当然喜出望外,可偏偏女方要相亲,如亲自出马,必遭拒绝,于是找一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俊男作替身,随媒人去相亲,女方不知是假,见钟情,当即订亲。大凡大龄男女,订亲娶亲,都是采用速成法,不存在夜长梦多。直到洞房花烛夜,“庐山真面目”暴露,大龄女(已是新娘)大惊,才知受骗上当,然而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此类替身相亲的怪事,凡乎每个村上都曾发生过。当事的女人除自怨自艾或遗憾终身外,并没有一人在发觉受蒙蔽之后的抗婚,社会舆论对媒人、男的、替身三者弄虚作假,假冒行骗的行为也不加谴责,只是一时当作奇闻,供茶余饭后谈笑而已。或者背地里奚落被骗的女两句:“千拣万拣,拣了个折脚瞎眼。”
娶亲
一、看年庚
“看年庚”是民间口语,实际就是请算命瞎子择定娶亲的月日(农历)。原已订亲的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男不小于18岁,女不小于16岁。男方父母准备为儿子娶亲,首先要看年庚,看年庚是男方主动,但也有少数是女方摧男方的,那是由于女方年龄比男方在一两岁,早已成人长大的缘故。本地男女攀亲,一般是男大女小,男比女大一两岁是多数,大三四岁是少数,但也有男女同岁,或女比男大一二岁的,但女比男大三岁的绝对没有,民间有个顺口溜:“女大一,有的吃;女大二,有的卖;女大三,屋脊坍(家败)。”
看年庚是算命瞎子说了算。瞎子根据男女八字推算而确定日期,并确定娶亲时新娘所忌的属相。看年庚须比娶亲早半年,留有余地,双方都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年庚看好以后,不行随意提前或推迟。
年庚,上半年总在正月至四月之间,下半年总在八月至腊月之间,谁家也不肯将年庚定在五、六、七这三个月内,除了天气炎热喜事难办的原因外,民俗认为五月是毒月,在五月内不让小孩剃头,不缝制衣服,不“搬床”(将床上用品全部搬出去洗晒叫“搬床”)。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是鬼节,白天家家祭祖(烧亡人),夜晚村村斋孤(一行人敲锣打鼓,到村边路旁烧纸锞,撒水饭,祭奠孤魂野鬼)。迷信说法每月有一天是“杨公忌”日(“杨公忌”日百事忌,诸事不宜,凡事不吉),可七月却有两天(初一、二十九)是“杨公忌”日,民间俗语:“杨公忌”日月月有,就怕初一和二十九。
二、通信,又称“下书”,“下礼”
年庚择定,男女写好“红书”(俗称“书子”),备一桌酒菜,请媒人送到女家,正式向女方宣告娶亲日期(通信),向女方递交红书(下书),或同时向女方并付部分礼金礼品(下礼)。
红书是印刷厂用优质大红纸印制的,相连而可折叠的四页纸,拉开为一长条,印有金色花边和龙凤图案。外有上下开口的封套。封套印有唐宋人宫词,也全是金色。如“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簾外春寒殇锦袍。”(王昌龄:《春宫怨》)“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宋]林洪:《宫词》)当时的纸店,文具店有红书出售。红书的填写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封面上写一副四字对联,如“朱陈结好,秦晋联姻”;“珠联璧合,花好月圆”;“鱼水好合,龙凤呈祥”。封里写“添姻春XXX(男方父名)端肃顿首拜”。可能还有几句称颂对方许配的话,因无文字资料可考,又不复记忆,从略。下一页写“(时)维 中华民国××年岁次××(千支)×月彀旦”。
当日女方用红纸(大小约是整张纸的四分之一)开出礼单(彩礼清单),礼单上开列的钱物达几十项,可分为几类:
礼金(主要用于办嫁妆)
各种“封”(“封”即喜钱,要求男方将各种喜钱分别用红纸包好,写上名称,故曰“封”。如梳头封、打脸封、抱轿封、厨下封,如是小脚姑娘,还有裹脚封;如男方给女方一头生猪,还要屠宰封。大开门、小开门等等)。
嫁衣类:衣料、裙料、鞋面布,各色花线、绒线、如是小脚,还有裹脚布几对,等等。
首饰类:银簪、穿针、挖耳、耳环、手镯、戒指等。
化妆品类:胭脂、花粉、雪花膏、生发油、红头绳等。
食品类:猪肉、鱼(总重及尾数)、香烟、茶叶、烧酒、糖果、片糕等。
还娘席子一条(一尺来宽的普通灯草席子,必不可少)。
女方也回给男方一份红书,由女方父亲具名。
女方礼单开出后,盘算一下,认为礼金数字少了,通过媒人向男方要求增加,这叫“升估”;男方看过礼单,认为其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多开了,打点折扣,这叫“扣财”。“升估”绝少,“扣财”比较普遍。
三、女方备嫁忙
男方对礼单中的礼金、衣料两项,必须提前由媒人送交给女方,以及女方及早办理。也有男方将衣料折算成钱,交付给女方,让女方自己选购衣料。
女方备嫁忙碌起来,嫁妆中的木器用具,一般是赴镇江或宝堰买现成的。嫁衣请手工裁缝缝制,全是本装。那时农村没见过缝纫机,也没有洋裁缝,全部嫁衣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弹被絮也是手工,一天只弹一床絮,至于待嫁姑娘,忙于绣花,帐眼绣花最多。其次是枕头(那时枕头是长方体的,枕头的两头安绣花。)再次是鞋花,那时妇女多穿绣花鞋。来不及还得请人帮忙。
四、“请嫁”
距离出嫁的日子近了。凡是亲戚和直系亲属以及左邻右舍中相处关系较好的,要邀请待嫁姑娘到家吃一餐饭,这叫“请嫁”或“待嫁”,还要找几个小姑娘作陪,或者送一两件小礼物,大概含有“饯行”的意思。
五、拿嫁妆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请帮忙的到女家拿嫁妆,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少则七八人,多则十来人,连媒人布内,人数也要逢双,将礼单上所开列的钱物全部带去交付给女方。女方招待来人一餐酒饭,如交付的礼品数量上有折扣或质量上不够格,往往引起女方与媒人之间的争吵,有时较起真来,女方责成媒人返回男方去追补追换,满足了要求才肯发嫁妆。民间说法叫“吵发吵发、不吵不发。”吵过了事,互不记仇。
下午,女方发嫁妆。嫁妆包括柜子、箱子、地板、条桌、板凳、大小脚盆、量子、绩麻桶、马桶、针线匾子、铜灯檠、铜茶壶、铜脚炉、镜箱、被子、毯子、枕头、帐子、衣裙、鞋袜等等。其中镜箱、马桶两件今天不发,明日新娘上轿前女方派人专送。
若干嫁妆,众人抬的抬,挑的挑,不用车载驴驮。
六、压床
嫁妆到家,男方即请人(有男有女)布置新房,使全部嫁妆合理安排,各得其所。需要一提的是一对帐竿,是男方老早从竹园里精选来的,不仅长短相等,粗细相等,而且每个竹节都相对,叫“节对节”。凡新房用的帐竿,家家如此。当晚,男方请一名或三名父母双全的童男陪新郎住新房,睡新床,俗称“压床”。此举可能是希望婚后多生男。从今日起,称即将娶亲的男子为新郎,本地人口头上称新郎为“新郎官”或“新郎官官”。
七、花轿娶亲
上午,男方起轿往女方
抬花轿的四名童男子,必须是“鲜娘鲜爷”,即父母双全,全是嫡亲的,没有义父或晚娘。
领娇的媒人必须是男性,如原先的媒人是女性,今日领轿必须以男性代之(丈夫或儿子顶替)。媒今日由主家优待,骑毛驴或小土车,不需步行。
花轿出发时,一行人总数必须逢单,回来时加上新娘一人,总数逢双。
花轿一行人的组成:抬花轿的4人,鸣锣开道的2人,放铳的2人,吹手4-5人,提宫灯的2-4人,提大灯笼的2-4人,打红布三角旗的2-4人,把火把的2人,管轿的1人,媒人(如果坐小车,应加推车的1人)。
花轿往返不走同一条路,如出发时取直径,回来则按逆时针方向绕一个弯子,不走原路。途中一路鸣锣,每经过一村,要放铳、奏乐。
抬轿一行人必须在当日午前赶到女家。
个别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花轿一行只有四名抬轿的,一个媒人,一个管轿的,两名打火把的,没有“仪仗队”,不动响器,民间称之为“哑巴轿子”。
八、先送“小开门”,然后开大门
花轿上了女方的村,女家帮忙的早将大门撑好,抬花轿的一行人全被拒在门外。媒人叫门,门里的人要喜钱,讨价还价,添添饶饶,往往折腾半个小时,直到屋里人满意了,才开门迎客,这项喜钱叫“小开门”。
众人进屋进定,主人家帮忙的递烟奉茶热情招待,此时媒人掏出红纸包好的喜钱递交给主人,这项喜钱叫“大开门”。“小开门”、“大开门”两笔喜钱的数字早已开上礼单,有的是男方“扣财”,没有给足数;有的虽给足了数,而媒人私下截留了一部分(俗例允许媒人截留“大开门”的一部分),这样往往又引起女方父母与媒人之间的一阵争吵,甚至要动手。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又一次“吵发吵发”。
九、新婚上轿程序
新娘这一天不进饮食,预防在轿上及洞房中排便没去处;不起床,为了向长辈讨喜钱——起床钱。
这一天是女方办酒正日,酒席散时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或更迟。男方在门口鸣锣“催轿”,即催促新娘上轿,一而再,再而三。
新婚更衣,站在“还娘席子”(礼单上开的,男家买的)上梳妆打扮,鞋底不准沾娘家的尘土,准备上轿。
新娘之母(如无母,则由嫂子代),此时扶着楼梯或站在房门口,拖腔摆调地哭诉,这叫“哭轿”,哭诉的内容大致有二:一是向女儿表示内疚,女儿生在寒门,从小到大,没好吃,没好穿,里里外外,做了不少事。十几年母女情深,一旦分离,实在舍不得;二是嘱咐,交代女儿嫁到夫家后要恪守妇道,勤俭为本,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姑嫂妯娌,和睦相处,为娘家争气争光等等。待女儿上了轿,母止哭。
同时,四名抬轿的将空轿(无轿顶、轿衣、轿杠)抬到堂前,女方请一人(青年男或女),手持一支点燃的红烛,在轿内上下照一遍,或绕着轿子走三圈,这叫“照轿”。民间把轿子视为“丧门”,而不是吉祥物,“照轿”意在驱邪。
新娘由父亲或兄长抱上轿(脚不着娘家地,鞋不沾娘家尘,不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叫“抱轿”。新娘是哭着上轿的,呜呜咽咽地哭,只哭不诉。手拎红布包,内装七枚红蛋(预兆将来“七子团圆”,民间认为唐郭子仪五男二女,七子团圆,福气最好),脚踏铜脚炉(如是寒天,炉内加粗糠火灰),坏揣喜糖、喜糕,备途中及下轿前散发。
轿内坐了新娘,再由堂前抬到门口,盖上轿顶,锁好轿门,挂好轿衣,扎好轿杠,四人抬上肩将要起步,女家有人端一碗水,碗口上盖一把菜刀,捋一碗水向门口一泼,花轿启程,这就俗话听说“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泼水之举,是何含意,未曾有人阐述过。如果认为:姑娘嫁出门了,与娘家无关了,往后姑娘任何事娘家概不承担责任。似不符事实,也不合情理。笔者认为,泼水是个比方,含“以彼比此”之意,即水泼出了,不能再收回;姑娘嫁出了,不能再“回炉”。既已嫁给人家,好歹在人家过一辈子。至于水碗搁把刀,是比斩断退路,以示姑娘嫁出,只可前进,不可后退,后退的路已斩断了。勉励姑娘嫁后要绝对争气,万万不可因淘气而遭夫家遣返。
送轿。花轿走了,新娘的长辈及弟兄等要随后送一程。送多远,有个俗规,只要送过一座桥,或者一道沟、一个涵洞、一个活,即可止步。送轿人止步,花轿内新娘也止哭了。
十、送子桶
发轿之前,女家派两名帮忙的专程送子桶(子桶即未曾启用过的新马桶,内放红蛋,红枣,染了红色的花生等)和镜箱(内装镜子、梳子、篦子、胭脂、花粉等梳妆用品)到男家。路远则两件一担挑,路近则一人捧镜箱,一人背子桶(装在染红了的麻袋内)。有几条俗规必须遵行:第一,送子桶的二人必须在花轿进村之前离开男家,不可久待;第二,送子桶的二人在归途中不可与抬花轿的一行人路遇,必须绕道回避;第三,送子桶的二人跨进男家大门,必须一人高声说吉利话,另一人专管叫“好”!如,进入大门时说:“八字大门朝南开,子桶送到府上来,添喜又添财!”“好!”
到了堂前时说:“堂前布置红艳艳,不知新房在哪边,有请老表来指点!”“好!”
进了新房时说:“走进新房喜洋洋,新房一派新气象,银箱子桶添光彩,稍候大家看新娘!”“好!”总之,吉利话重在吉利,原无定式,在于说者见眼生情,相机而说。送子桶者堆恐事先准备的吉利话说完了接不上茬,进了大门总是大步流星,不稍停顿。放下镜箱、子桶,开口讨喜钱:“子桶一搁,喜钱×元×角!”“好!”
男方主人设小宴(四道菜)款待,用圆盘端出喜钱和团子(糯米粉做成的圆锥体食品),喜钱用红纸包好,一人一份,团子每人三双或四双,以作酬谢。
镜箱马桶两件为何不随其他陪嫁品一道发出,而要延迟到发轿前派人专送?马桶为何称作“子桶”?未知创始者是何用意。
十一、新娘下轿程序
排除“忌属(属相)”,迷信说法,凡新娘下轿时,必忌某两种属相的人,该两属人不能来观花轿看新娘,来观看了,对新娘不利。新娘忌哪两属,因人(新娘)而异,“忌属”是算命瞎子看年诀时,根据新娘自身的属相来确定的。比如新娘忌蛇、马二属,当花轿停在男家门口,村人男女老少来围观花轿看新娘,小孩向新娘讨喜糕喜糖,此时有位帮忙的问众人高喊:“新娘子忌蛇、马二属,凡是属蛇的、属马的请一律站开!”该二属的人当即自觉离开。
点妆。轿门打开,有位姑娘一手端杯红水,一手抓一根筷子,筷子方头的一端横直交叉劈裂,形成阴文“+”字。筷子方头蘸红水,在新娘面部按上中左右下的顺序点红水,叫“点妆”,手在点,口说吉利话:
一点妆长命富贵,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四时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路统通。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居,十点妆实实在在。
交换吉祥物,点妆以后,伴娘(男方请来陪伴新娘的中年妇女,条件是:结发夫健在,多子,本人是精明晓事者)提一篮子,篮内装一把斧子、一束柏树枝、一棵万年青,交给新娘,新娘将装着上枚红蛋的红布包交给伴娘。斧子,本地人口头上称“大(音如代)斧(谐音富)”,含“代代富”之意;柏树长寿,且岁寒不凋;万年青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象征夫妻百年好合,万古长青。
抱轿、搀轿。新娘下轿,与上轿相似,也是脚不着地面,鞋不沾土尘。有两种方式:
一是抱轿,即新郎将新娘抱出花轿扛上肩,一直扛入新房摆上床。凡新郎身高力大者,大都是抱轿,省事又省时。
二是搀轿,又分两种形式:第一种,男方事先准备好一双干净的尺码较大的男鞋(新旧不限),由伴娘将大鞋套在新娘脚上,即花鞋之外加套大鞋,然后伴娘搀扶新娘下轿,缓步是入新房。第二种稍复杂一点,用一条红绸带,新郎新娘各执一端,新郎在前牵引,新郎的两位表兄弟用三条麻袋一条龙式铺地,从轿门铺向家门;伴娘搀扶新娘一下轿门,即踏上麻袋,当新娘踏上中间一条麻袋时,一位老表迅速将后面的一条移出前面;三条麻袋循环,撤后补前,直到新娘进了新房上了床为止。费时又费事,这种搀轿,多数人家省略红绸带牵引一节。
十二、坐富贵。新娘进了新房后,由伴娘安排新郎新娘一左一右并排坐于床沿,叫“坐富贵。”伴娘先倒两杯甜汤(用新娘陪嫁的铜茶壶泡的糖开水),递给新郎新娘喝过,而后给新郎新娘各发一双筷,让新郎新娘吃一只碗内装的两颗熟汤圆。喝甜汤、吃汤圆,表示夫妻甜蜜团圆。此时新房里看新娘的人多,新郎新娘不大好意思当众吃喝,何况新娘今天是不进饮食的。所以只用嘴唇靠着茶杯抿一下,表示喝了;用筷子在汤圆上夹两道痕,表示吃了。“坐富贵”只十分钟左右。
十三、拜堂。“坐富贵”后,接下来是拜堂。先由帮忙的在堂前正中摆好两张八仙桌(并列横排),桌上摆设几盘糕点干果,烧香点烛,桌子的下方地面铺一条新席,席上一条新被叠成长方体,长度可容二人并排跪下。然后新郎在左,新娘在右(由伴娘搀扶),并排站立在席被的里侧,面向外,双双跪拜,一拜天,二拜地。继而转身站到被席外侧,面向内,跪拜家堂(神),本地风俗,拜堂是跪拜神灵的。所以不拜父母,也不夫妻对拜。
十四、轧新郎、递酒、送房
此三项贺喜闹喜活动是连续的,一般从半夜时分开始。堂前正中两张或三张方桌横排连接,桌上摆满熟菜冷盘和新郎表兄弟送来贺喜的花生瓜子糖果糕点,参加活动的大都是新郎的表兄弟和村上青年帮忙的。先由表兄弟点燃花烛,每个环节都要说几句吉利话:“花烛拿起,大家欢喜,红纸拆封,子孙兴隆。”点烛时:“烛尖对烛尖,荣华富贵万万年;烛头对烛头,代代儿孙做诸候。”插上烛台:“一对花烛放光芒,照得华堂亮堂堂,诸位老表请入座,欢天喜地轧新郎。”新郎上座居中,余人分坐两边周围,给新郎斟酒奉菜,都得说吉利话,也有幽默、戏谑、滑稽、噱头等等。
接着是递酒,大家离开座位,新郎与递酒者并立于桌子下方,面向内,递酒者双手捧一圆盘,盘内放两只酒杯,另一帮忙的站立一旁斟酒。递酒者每递给新郎一杯酒,须说四句酒词。首先递酒给新郎敬天,递酒者高声说唱:“运杯酒,光敬天,喜事正逢艳阳天。(此时递酒给新郎,新郎转身向外洒酒远处,复原)今日完婚交好运,夫妻恩爱庆百年。”(递酒者向前一鞠躬,下同)。
“这杯酒,敬大地,天时地利皆如意。娶来新娘得人和,幸福美满伉俪。”
“这杯酒,喜盈盈,新郎捧酒敬父亲。父亲饮过杯中酒,子孝媳贤真开心。”
“这杯酒,喜洋洋,新郎捧酒敬亲娘,亲娘饮过杯中酒,笑口常开乐无疆。”
还有敬伯、叔、兄、嫂的,略。
递酒者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有三人,先后交接。除敬酒词外,还有唱古人名、花名的。有一组酒词,首句以花名代月令,次句是爱情神话或故事,三句是八仙六一的名字和特征。末句是贺喜语,虽非佳作,然曾在本地流传过,姑记之。
一杯酒,梅花多,唐皇月宫戏嫦娥,果老骑驴来贺喜,洞房花烛小登科。
二杯酒,杏花开,山伯钟情祝英台,洞宾负剑财神到,张仙送子进门来。
三杯酒,桃花红,正德(明武宗)酒店戏李凤,仙姑荷内清香溢,天赐玉女配金童。
四杯酒,蔷薇放,巫山神女戏寰王。钟离摇扇仙风降,鸾凤和鸣乐新房。
五杯酒,石榴芬,金龙独占玉堂寿,国舅手执云阳板,一曲道情贺新人。
六杯酒,荷花茁,金莲调戏武松叔,粉和篮内宝贝出,新人带来全家福。
七杯酒,菱花鲜,龙女失节戏日莲,湘子吹箫来贺喜,才子佳人乐无边。
八杯酒,桂花香,许仙巧遇白娘娘,铁拐葫芦斟仙酒,一对新人恩爱长。
递酒完毕,送新郎入洞房,两位表兄弟手捧花烛,照着新郎,一人手捧圆盘,边走边说酒词、吉利话,众人随后。进入洞房,新郎向新娘、伴娘敬酒,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此时洞房内异常活跃,笑声不断。
请伴娘离开洞房。
接着是“灌仓”,即送房诸人中某一人手抓一把米麦瓜子,朝新娘衣领里灌,口说吉利话,“灌仓灌得多,新婚之夜乐呵呵;灌仓灌得满,生下儿子做高官。”再下是“撒帐”,一人手抓瓜子、花生、米麦等,向帐内抛撒,并口唱:
“撒帐东,好似巫山十二峰。一心安入桃源洞,要采鲜花一点红。
撒帐西,好似花开连理枝。之子于归宜家日,桃云夭夭正结时。
撒帐南,五色彩云宅上端,福自天来有五福,华封三祝庆多男。
撒帐北,雪花好似白絮色,柳絮因风传佳话,道韫才高全家乐。
撒帐上,喜成双,比翼鸟儿永飞翔。
撒帐下,玉无瑕,宜尔宜室并宜家。
撒帐左,喜气多,洞房春风笑语和。
撒帐右,歌好述,两情天长共地久。
撒帐前,心相连,新婚夫妻并蒂莲。
撒帐后,仁者寿,夫妻偕老到白头。
撒帐中,星满空,送房闹喜告大功,众位亲友请退出,新郎新娘伴花烛,众位退出莫留停,新郎新娘等谈心。”
送房众人全离开洞房,此日婚礼闹喜活动告一段落,往往不觉已雄鸡三唱,东方将白矣。
十五、新娘开脸。次日上午,婆家请位妇女来为新娘开脸。先在新娘脸和脖子上搽些粉,然后用两股相互缠绕几道的细线,在新娘脸上绞,绞净脸上和脖子上的寒毛,修齐鬓角,修细修弯双眉,叫做开脸。民间平时叫“绞脸”。嫁前是毛脸姑娘,嫁后开脸成为光脸新娘了。
十六、拜人
花轿娶亲的第二天,是男方的正日,有新亲到。新亲是新娘的娘家人和亲戚,作为新亲来吃喜酒的,全是男性,没有妇女。开筵之前,举行拜人仪式。堂前摆的方桌,桌上的香烛果盘,桌子下方地面的席子被了等摆设跟拜堂时相同,上面加两张椅子,供受拜人坐的,桌面另放一只装拜钱用的圆盘,新郎新娘并排站,新娘仍由伴娘搀扶,跟拜堂的格式一模一样。受拜人的名单,事先按新亲在先,老亲在后,长辈在先,平辈在后的顺序开列于红纸上。拜人仪式开始,一人作司仪高声招呼:“请新亲岳丈大人受拜!”则有帮忙的搀扶岳父坐上椅子,新郎新娘同时跪拜,岳丈掏出拜钱,投入圆盘后让位。接着招呼、姨父、姑父、伯叔父等,还有媒人,都先后逐个呼到,不过所呼到的人,很少坐上椅子去受拜,呼到谁,谁就掏出喜钱,请人递上去。每呼一人,不管入座与否,新郎新娘都照样跪拜一次。
最后是闹喜,四五名帮忙的,将新郎的父亲拖来(即使躲藏了也被找出来),强按坐在椅子上,叫新郎新娘跪拜,此时把事前准备好的锅底灰抹在他脸上,强制地头戴破草帽,手摇破葵扇,肩扛扒灰耙,引起哄堂大笑,“三天无大小,”又一次体现。
十七、婚后一个月不空房
古人称妻曰“房下”或“妻房”。“空房”者,无妻也。本地习俗,婚后一个月内,新娘不得在外歇宿,即使回娘家,也必须当天太阳下山之前赶到婆家。双方的母亲是最好的监督人。
十八、谢媒
新郎新娘于婚后(一般在十天半月之内)选个吉日,携带香烛鞭炮和礼物,双双登媒人之门,烧香磕头放鞭炮,呈献礼物——毛蓝布袜子,枣子包,糖包,糕包等,外加喜钱。民间称作“谢媒”或“谢媒人”。媒人此日热情招待新郎新娘一餐,并请人作陪。而后连续三个新年头上,这对夫妻还得给媒人送包拜年。俗话说:“新婚进了房,媒人撂过墙”,有“过河拆桥”的意思。按本地风俗看,并非如此。成了眷属后对牵线搭桥的媒人是久不忘情的。
办 喜 酒
一、请“帮忙的”
城市人办酒,只要有钱,好办,在一家酒楼或饭店预订若干桌酒席,议定的规格和价格,确定日期,届时宾客入座,吃现成的。农村办酒可麻烦了,宾客多,餐数多,一切都要主人自己筹划,光有钱不行,还得人手多。无论嫁女或娶媳,办酒之前,先得请好若干名青壮年男女来帮忙,男的管外作,女的管内勤,其中还要设一名临时“总管”,负责指挥调度。众人分担办事、值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民间统称之为“帮忙的”。帮忙的事多而杂,如送请贴、推大车接送远路亲友、上街购物、租花轿(要跑三趟)、租碗(至少挑两担,跑两趟)、租汽车、请吹手、拿嫁妆、备桌子板凳、随花轿打锣放铳打火把、杀猪宰羊打鱼(当下手)、接待亲友、请人邀人、还有挑水拣菜、搬柴烧锅、上菜斟酒、盛饭添菜、收拾碗筷、扫地抹桌、洗锅抹灶、洗碗涮盆等等。帮忙的工作协调,与顺利办好喜酒大有关系。
二、送请贴
在办酒前的十天半月,即由专人送请贴到各亲友家,预告请吃喜酒。请贴有三种不同的样式:
比较考究的请贴,是在印刷厂印制的,请贴印的金字,外有封套像旧式信封,正面印有一个长方形的框,框内填写受贴人姓名“×××先生”。
一般的请贴,用红纸裁成,毛笔书写婚姻日期,每亲戚家送一张。
无论是印刷的或毛笔写的,内容格式都一样。
×月×日为×子完婚敬治喜筵恭候
(×女于归)
光临(或阁第光临) ×××(主人姓名)鞠躬
恕邀
竖写,分右中左三行。
最简单的请贴,也是红纸裁成,不写字,一家送两张,表示一请一邀。办喜日期由送贴者面告。
另外,男家请新亲的请贴,则在拿嫁妆的那天带到女家,由女家转发。
三、人情礼
人情礼一般是现金,也有现金之外另加礼物的。“人情不起利,一例还一例”。礼尚往来,彼此对等。人情不限多少,但不可欠帐,故有“人情逼似债,头顶锅要卖”一说。人情礼可分为两类:
一是门份礼。即在本村特定的范围内,每门(户)都出一份礼。例如一个七十户的村,其中有二十户属某一个门份礼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内有一家办喜事,另十几户每家都要出人情礼,一户不缺,各户出人情的数额都一样,不得随意增减,而人情数额偏小。民间说法“礼到礼到”,也就是“意思意思”。不论谁家有红白大事,都照此办理。俗话叫“大家马,大家骑”。一二十户的小村,一个村就是一个门份礼范围。有的大村,划分为好几个门份礼范围,也有的门份礼范围涉及两个村的一部分。此习俗多数地方已废,只有少数村仍在沿行。
二是亲友人情礼,一般的只出现金,客气一些的,现金之外,另送一副贺喜吊联;或于现金、吊联之外,再加一幅喜幛(喜幛上武艺上端各裹一根圆木条,可以依壁悬挂,当中缀四个大金字,上下首落款也是金字。不是单纯送一幅料子)。
最厚的礼是送陆苏班唱戏。陆苏班是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专唱京剧的业余戏班子。一班大抵六七人,全是男性。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齐备,基本的伴奏乐器如锣鼓(全套)、京胡、二胡、板鼓、唢呐、笛子等也齐全。唱戏不用搭台,两张方桌一拼,唱戏的围坐桌子四周,只“唱、念”,不“做、打”,没有行头,不化装,一人顶一项角色,还要操一种乐器。这种陆苏班,当时本乡的张家村,邻乡的上荣庄、东荆塘、茅庄等村,都曾存在过。“陆苏”又写作“乐舒”,只是记录口头上的呼音,到底应是哪两个字,尚需考证。
四、“连家搬”,大车接人
当时的风俗,对门份礼之内的各户及亲戚,请吃喜酒是请全家人,要求个个都到,民间叫做“连家搬”。为了达到“连家搬”,对于远路亲友中的老人、妇女、儿童,在办酒前一两天,要借用大车派人专程去接。大车也是独轮车,车架宽大,扎上椅上,可坐四人,前后有辕,两人驾驭,是当时农村最好的人力交通工具。
五、筵席设置
凡自家房屋宽敞,可容纳十几桌的,则席设本宅;自家房屋只能容纳一部分,其余则分设到左邻右舍中的一家或几家。事后主人须给该借屋的几家烧香放鞭炮;村上有公房、祠堂,则借用公房或祠堂;住户不多的小村,宾客来多,不仅房屋容纳不了,连桌凳也没处借,只好开“走马席”,一批开两桌或三桌,第一批开过第二批来,前客让后客。
六、酒席的规格
婚嫁办喜酒,分“正日”与“非正日”两种情况。正日,含“正式办喜酒之日”的意思。这一天到的宾客最多。正日,男家女家不在同一天,女先男后。女家正日是花轿上门抬新娘的一天,除原有亲友外,增加抬花轿的一行人;男家正日比女家迟一天,即新娘进门的第二天,增加新亲一行人。正日办酒多两道菜,比较隆重些,正日是七道菜(俗称“七下头”),非正日只有五道菜(俗称“五下头”)。正日开筵前必须点席,凡长辈都必须坐上席(俗称上席为“上席岗子”,坐上席叫“坐上岗子”),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正日上午九点左右,请宾客吃一小碗索粉,俗称“吃茶”或“吃索粉茶”。索粉,就是未曾晒干的粉丝,鲜货。
至于非正日,妇女方在发嫁妆那天晚上办一餐,五道菜;男方在花轿娶亲的那天,办两餐,上午叫“起轿饭”,晚上叫“落轿饭”,也都是五道菜。
一般菜谱:
五道菜(三荤两素):鱼(白鲢)、百页(或大粉、粉丝、豆腐,或杂菜)、肉骨头(掺以茨菇或萝卜)、红烧肉(俗称“烂肉”,大块,且多是肥肉)、青菜(汤菜,或冬瓜海带)。
七道菜(四荤三素或五荤二素),在五道菜基础上加一道肉圆(俗称“zhan肉”,定额,每桌16颗,人均2颗),一道炒菜。其中鱼、肉圆、骨头,红烧肉是基本的,不可用别的菜代替。
菜是一道一道地上,上第二道时,将第一道的空碗收回。只有红烧肉和青菜两道总是最后上,而且是两道同时上,这两道是下饭菜,前面的几道是下酒菜。
本地办喜酒,装菜肴的碗是统一用碎瓷大碗,这种碗口面大,容量大,碗的表面布满纵横交错不规则的短璺(wen),制碗工艺上叫“碎瓷”,民间称这种碗叫“瓷碗”。各租碗点出租的菜碗仅此一种,各村办酒装菜用碗仅此一种,每道菜(无论是荤菜、素菜、炒菜、汤菜)都用这种碗装。
酒,一律是散装的土烧酒(今称烧酒为“白酒”,那时本地也有一种“白酒”,是民间自家酿制的糯米酒,色浑,味甜,度低,冬腊月酿制,用于新年期间招待亲友中的不能饮烧酒者,办酒时不用),农村买不到瓶装酒。邻乡古隍村一带许多农家开设槽坊(酿烧酒的作坊),是本地的酒源。农村办喜酒,储酒皆用酒憋,一种上釉的陶器,小口大肚,肚的上方有嘴,颈的下部有六个“绊子”,穿入绳子可拎可挑。酒憋大小规格多,大的可装酒30斤。开筵开,每桌发一壶酒(约半斤),酒壶也是上釉陶器,是跟碗一道租来的。或不用酒壶,直接用酒憋给每桌倒两碗酒。中途再添酒一二次。
香烟是少量的。对于烟客,开筵前发一支,散席前发一支。那时农村烟民普遍吸黄烟(旱烟,用烟管),稍考究的吸青条烟(水烟,用水烟袋),少数人吸鼻烟(粉末状,有点辣味清香味,用手指沾少许吸入鼻孔)。香烟视为奢侈品,平时很少有人抽,有客来,临时上小店买几支。那时烟民酒民不及现在多,烟瘾、酒量也不及现在人。
茶叶,大都到镇江裕隆茶栈买龙井茶,纸袋包装,茶具是大茶壶(圆柱体,拎把),小茶杯,或者用碗泡茶。
民间称酒筵上的酒菜饭茶概括叫“酒水”,评论酒筵的质量,重点在菜肴,不在酒。如果菜肴量足、油多、味好,众人则说酒水不错或酒水蛮好。反之,则说酒水太差,故凡婚嫁办喜酒,人家都力求办得好些。“给人吃好传四方”,这是本地人的一句谚语。
七、点席
凡婚嫁正日办酒,都要点席。点席,就是点请长辈就坐表示尊敬的上席。女家点席,其长辈是新娘的舅父、姑父、姨父、伯叔及媒人等;男家点席,其长辈包括新郎、新娘的长辈和媒人。点席之前,各桌人已坐齐,最上一排的椅子空着,是留给点席后长辈坐的。点席者由新郎父子及一二个帮忙的陪同,站立于下方,面向众人,先说几句客套话(可长可短,无定式);“今日为××先生令郎吉席(女家用“令爱于归”)之喜,承蒙诸亲好友,合族本家人等,光临道贺,不胜感激。无奈地方蜗居,陈设简陋,多有怠慢。薄酒一杯,聊表寸谢,望其海涵!”(同鞠躬),而后招呼:“×××请坐×席”,帮忙的即去搀扶该人就位,此时只站在椅子一旁,直到逐个点席完毕,招呼“请坐”,才一齐坐下。
座中如有新郎新娘的祖父或外公,要特设一席,他们的辈份高,其席位比别的席位上升一步,叫“升席”。
“团席”是给新郎的表兄弟坐的,所谓“团席”,并不在上位,是在诸方桌中任取一张转45°的向,以方桌权代圆桌,表示四面为大的意思。
八、新亲
新亲是新娘的家人和亲戚,首次来新娘的婆家作客,故称新亲。新亲全是男性,女性不作兴做新亲。
新亲要挑一担盘(娘家挑到女家,内装糯米饭,搓成团,外沾芝麻粉,点红;一对宫碗,一把红筷子),叫做“开饭”。
新亲由媒人带领,新郎父子及部分亲友在村边迎候。接待新亲的茶座早已安排好,新茶进屋即被请入座,喝甜茶,吃鸡蛋,茶会等,热情有加。
新亲席上碗筷是新的,茶杯酒杯齐全,席间新郎又频频斟酒,比别桌优待,故民间有句俗语:“新亲上桌,老亲挂角”。
主家如有陆苏班唱戏,班头在开筵前捧个戏单请新亲点戏,新亲不一定点戏,但须给班头喜钱。
筵席散后,主人邀请新亲及老亲中的长辈开茶话会,新郎新娘也参加,光由媒人将新亲逐个介绍给男方亲友,再称男方亲戚逐个介绍给新亲,相互认识。接着主要是两家对话,女方亲家谦称女儿年轻,懂事不多,望亲家公、亲家母多多领教,将媳妇当女儿看待,不到之处,望多多包涵等等,男方亲家也简介儿子的品质、特点,作一翻诚恳的表示。如果时间来不及,茶话会没开,两亲家告别时,这番话也是免不了要说的。
新亲不可在人家歇宿,即使天晚路远,也必赶回家。为什么?未曾听说过所以然。可能:一是为了不给男方添麻烦,实在太忙累了;二是为了减轻丈母娘的孤凄感,及时了解女婿家实况,放心。
九、两桌特殊的酒席
一桌是吹手席,本地人习惯吹手叫“吹吹”。那时一班吹手只四个人,两个吹,一个打戏锣或扎板,一个打钹。四个人也是一席菜。每道菜开始上菜就吹,直到最后吹手桌上也上了菜,才停吹。然而此时又将上第二道菜,因此吹手虽酒吃菜必须抢时间、争速度,加快节奏,狼吞虎咽。结果饭菜撒撒落落,满桌皆是,很不像样。所以民间批评某些人吃品不好以致桌面上撒落太多时,有句现成的话:“活像是吹手吃的。”
另一桌是叫花子席。旧社会叫花子多,每逢人事有喜事,总有许多个叫花子来讨喜酒吃。已成为一种惯例,主人家也留有余地准备运一桌,不过一定要等到亲友酒席散后方开叫花子席。菜的道数和数量跟正常没二样,酒尽量喝,饭尽量吃。叫花子们在门口空地上围成一圈,盘膝而坐,七道菜一齐上,放在当中,酒杯筷子每人一份,他们中有个头儿主持。别看叫花子经常忍饥挨饿,可聚在一起吃喜酒却显得彬彬有礼,每道菜必须先由头儿下箸,并招呼大家,众人才一齐动手。喝酒也是头儿先端杯向大家示意,别人才跟着唱。慢条斯理,很有点温文尔雅。这也许是受丐帮帮规约束的结果。人们在批评某人吃品不好时,往往随口一句:“叫花子品!”其实叫花子的吃品不一定坏,至少在聚众吃喜酒时吃品不坏。一个黄道吉日,往往一村有两家办喜事,叫花子来不及兼吃两家的喜酒,赶到东家,塌了西家,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归纳为两句俗谚:“叫花子命穷,好日多同。”表示对叫花子的同情。
十、打散
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去吃顿饭,叫“回打”。这是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新郎第一次拜见丈母娘。
第三天,男家特地备酒菜宴请帮忙的众人,叫做“打散”。这天新娘开始下厨,如唐诗所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并且要为每个帮忙的 饭, 饭,即强行加饭与人,强制人吃下。 饭是一项闹喜活动,也是考察新娘是否“出膛”(不怯生),身体是否灵活,动作是否利索的课目。众人喝完酒,开始每人一碗饭跟平常一样,当一碗饭将吃完时, 饭开始,新娘手端一满碗饭,藏于背后,瞅着某人饭碗将空,乘其不备,忽地一伸手,一碗饭不偏不停正好倒合上去,其人只好继续吃。新娘 饭,要求对每个人(一般是两桌)都亚倒,而且每人不止亚一碗,对于被 的人来说,凡是 到自己碗里的饭,撑破肚皮也得吃下去。有人也采取一些拒亚的措施:如站起身来,举碗过头顶,使新娘够不着;或双手捧碗,藏于桌面之下,臂向前伸,使新娘没法亚;或左手巴掌捂住碗口,五指牢牢搭住碗口边,使新婚的饭亚不进碗里。碗内饭未吃完,碗筷不准放下,凡碗筷在手者,都在被亚之列。只有饭已吃完碗筷已离手放下的,新娘就不好再亚了。最后总有几个人,饭亚在碗,实在吃不下,只好脱下帽子,把饭倒在帽子里,或扯起上衣的前襟,倒在衣兜里,带回家。这是真正的“吃不了兜着走”。
例外婚俗:
一、童养媳
女孩家因姊妹多,家境困难,或因丧失父母,生活无着,于是经人介绍给人家作童养媳。本地习惯和童养媳为“养媳妇”或“养媳妇犊犊”。收养童养媳的人家,经济条件也不甚好,顾虑日后儿子长大媳妇难娶,故先收养一名童养媳作预备。童养媳多是受歧视虐待的,苦不堪言。待长大成人结婚时,也照例拜堂、送房、拜人、办喜酒,但不坐花轿,免除许多婚礼环节。这种结婚,男方不叫娶亲,女方也不叫出嫁,统一叫“做亲”或“做大人”。本地旧俗,未婚男子,即使年龄再大,别人在观念上也不把他算作“大人”,所以结婚又叫“做大人”。
童养媳长大后,也有不按当初意图另行结婚的,如男方不愿意,可另娶,将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女方不愿意,可回到娘家,另许配一家再出嫁。
二、招女婿
一种是招婿为子。某家有女无子,为了传宗接代,招个女婿入门为子,女婿要更姓改名,是永久性的。招婿为子事先要邀请族长、族人代表、嫡亲弟兄、当地绅士人等协议,同意招婿,须立下字据,载明女儿许配、财产继承、养老送终等事项,参加协议者须在字据上签字画押。主人如田产多,还得biao分一部分田地给亲弟兄。如属大族,还要按族规缴纳费用,女婿才可入族、进祠、名登宗谱。
另一种是招婿种田,到期回宗,短期性的,三五年或七八年不等。主人年老子幼,招个女婿来家种几年田,等到儿子长大,预订种田年限已满,女婿即可携带妻子回原籍。
两种招女婿入门时大都尚未成年,日后年龄到位结婚时,费用由女方承担,此类结婚也统一叫“做亲”或“做大人”。
后一种招女婿,如果遭到丈人丈母的歧视,不堪忍受,往往婚后不久即率妻“私奔”,逃回老家,虽然预订种田年限未满,丈人丈母也无可奈何,“赔了夫人又折兵”,只好听之任之。
三、喜冲丧
男女双方早已订过亲,年龄亦已到位,适值男方不幸父亡或母故,从农业活动需要和家庭生活运转看,非增添人手不可。于是请媒人到女方去说情,要求未过门的媳妇来吊丧送葬,并就此成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一对未婚男女,就在灵堂里棺材头边拜拜堂,一切从简完婚事,这样的方式叫“喜冲丧”。
四、抢亲
一是抢姑娘。姑娘原先已许配给男方,办过订亲手续,双方年龄亦已到位,只因男方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满足女方的彩礼要求,娶亲困难,来个抢亲。男方事先派人对女方往家环及日常活动侦察清楚,相机请几名壮汉推辆小车,携带绳子去抢亲,或另请一二名健妇,怀揣剪刀随行,专为剪断姑娘的裤带,使她双手只顾护裤,不好反抗。抢亲也有多种情况,或径直闯入女方家中,出其不意,将姑娘连拖带拽地抢走;或将姑娘诱出门外,突然袭击,抱身抬脚,按上小车,绳子捆绑,被抢姑娘始终大叫大嚷,拼命挣扎,其家人则个个出手,全力营救。左邻右舍的人们,大都同情男方,不是回避,便是袖手旁观,绝少到场干预。抢亲得手,立即放小鞭,约定俗成的规矩,小鞭一响,外人即不好干涉。抢亲的一行人操着小车,推的推,拉的拉,急驰而去。还有乘姑娘出远门(走亲戚、赶集、上街)时,于途中抢亲的。抢亲,有的一次成功,有的一次未成,过一段时间重来。抢亲,男方事先不告知媒人,也不让媒人参与。
二是抢寡妇,被抢的寡妇多是年青而少子女的。某光棍曾向某寡妇求过婚,遭拒绝,则勾结一干人去抢。也有光棍凭借黑道的恶势力对某一素不相识的寡妇硬抢。
抢姑娘,他人不可于途中拦截,所以都在白天行事;抢寡妇,作兴在半路上拦截,谁能截得就给谁。故抢寡妇的人手要多些,且多半在晚上进行。
五、寡妇改嫁
第一种情况是离开亡夫之家,重嫁新夫。本地习俗称这种改嫁叫“动身”或“跟人”。一般人不愿为寡妇作媒,认为寡妇命不好,其亡夫会在冥冥中报复作崇,给媒人带来灾祸。寡妇改嫁时还有某些禁忌,动身那天,天亮之前就得出门,先到打谷场碌碡上坐一会,让身上的晦气全遗给碌碡,然后躲进公用的碾屋磨房里或土地庙内,等待对方来接。禁止到别人家去,甚至禁止走人家门口经过。
第二种情况是不离亡夫之家,重招新夫。一般是家当较好,且已有子女,寡妇舍不得离去,则招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子进门,种田当家,扶养子女,故又叫做招夫养子。寡妇招夫须经本族尤其是近房人们的同意,并且要人立字据,签字画押作证。人们称呼这个招来的新夫,习惯上是在亡夫名字前加个“晚”字,如亡夫名周树生,则称新夫为“晚树生”。
六、嫁妻
这是极个别的婚例。夫妻结婚多年,已有子女,由于丈夫好吃懒做,或兼染有赌博、吸鸦片等恶习,妻子又相夫无方,弄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走投无路。丈夫乃将妻子嫁与别人,得钱暂时糊口度日。说是嫁妻,实为卖妻 子。丈夫事先托人物色好主子,议定价格(大洋×百元),约定日期,买主来到嫁妻人家,拿出一丈白布,给丈夫打“手模脚印”。具体做法:一丈白布,其中八尺挂上墙,紧贴墙面,扯平,拖地的二尺从墙根向外平铺地面。丈夫空手赤脚,双手手掌及十指、两脚脚板底及十趾全涂上墨,面向墙上白布,两脚并拢站在地面白布上,这是打“脚印”,同时两臂手掌及十指伸直上举,两掌掌心和十指用力向白布上按捺,这是打“手模”,合起来叫“手模脚印”,是心甘情愿嫁妻的凭证。丈夫还要另立一字据,连同手模脚印一并交给买主,然后买主交钱,丈夫交出妻和子,以后双方互不来往,互不干涉。被嫁了的妻子人称之为“活人妻”(不是寡妇),买主原是光棍或是丧偶,买得活人妻作为妻室,不是蓄婢纳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