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Pascal)|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每天读书的七个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1)

我们常常要求别人读懂我们,尤其对爱人、对家人、对朋友要求更甚,认为他们既然是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就应该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那是否想过我们自身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是否读懂了别人说的,以及没说的弦外之音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八章讲的是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书中在开头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

假设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眼科医生,而他只听你说了几句话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但你戴上后看到的东西都是扭曲的,你觉得很可怕。

但是医生却恼羞成怒,“我对你多好啊,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下一次你还会再去找这个医生吗?我想一定不会。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怎么能信任呢?

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常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我们自认为所有说的善意建议对别人都是有帮助的,但是忽略了建议是不是对症下药!

你是否读懂了别人的弦外之音?

我自小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别人一句无心之语可能就会钻进我心里,认为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常常会因此难过很长时间。在婚姻关系的初期阶段,秉承爱情至上的信条对另一半有过诸多要求,既然彼此组合就应该“心有灵犀一点通”,别人不懂我无所谓,但起码你要懂我!这样的心理期望在恋爱初期是颗甜蜜糖果,黏黏腻腻的调和生活里的平淡滋味;但时间一长,对方只出不进的情感账户开始亏空,他出于对自己情感账户的保护开始冻结,矛盾也就一次比一次激烈。

这也是在很多恋爱、婚姻关系中,为什么大多数的情侣、夫妻不能相扶相携直到最后。因为我们过度在乎自身感受,缺乏了彼此静下心来一起倾听的机会。

每天读书的七个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2)

什么才是知彼解己的“移情倾听”?

书中给了答案:“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对于这个观点,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也曾提到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那什么是理解?又该怎么理解?

书中对移情聆听是这样解释的:要做到移情聆听就要求我们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本质不是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专家说: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 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与人交往沟通过程中,除了保持一颗诚挚的心对待倾诉者,也需要如福尔摩斯一样认真观察,剥丝抽茧地去发现他们话语下藏着的弦外之音。

每天读书的七个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3)

认真做一个“感同身受”的倾听者,也要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我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倾诉?一般是在我们有了困惑、烦恼、悲伤等情绪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忽略外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希望有人能静静地听你把话说完。

卡耐基说:“对和你谈话的那个人来说,他的需要和他自己的事情永远比你的事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要比发生天灾数百万人伤亡的事情还更重大;他对自己头上小疮的在意,要比对一起大地震的关注还要多。”说的大抵就是这个情况。

所以这个时候,聆听别人的感受,也是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别人能够感受我们带去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痛楚。

同时,书中也通过“先诊断,后开方”的形式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去理解。

第三阶段掺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这时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通过四个阶段,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也就相对容易得多。

当然,每个人感知非常不同,而且从小便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所当然地认定某些事实,在别人看来结果也就不一样。就如近期郑爽代孕弃子事件,很多人都在评论郑爽精神有问题。显然这样的评断是从自己主观意识出发,缺乏了确切的事实依据。不妄下评判,不人云亦云,用价值地图去看待一件事儿,我认为这也是倾听的一种。

同时,在倾听这个课题上,我们既是倾听者,也是倾诉者。

要做到感同身受的倾听,也要拥有“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

不因别人做不到“移情倾听”,我们却再生气恼,这无疑是本不划算的买卖。

再有,我们也该懂得。成年人的世界有言多必失的道理,说得越多越容易暴露自身不足。当生活陷入到不幸当中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解脱,饶过自己我们才能拥有幸福。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同时,也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运与幸福。

每天读书的七个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