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一战封神,他被毛主席称赞最会打仗的人
文/心鉴历史
开国将帅中,有一个人参加革命较早,与其他人相比,开始并不出名。但是,他却大器晚成,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一战封神,被毛主席称赞是最会打仗的人,他就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一、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彻底撕下和平伪装,对各解放区展开进攻,内战全面爆发。与国民党南京政府隔江对峙的苏中解放区,随之就成了重点打击方向。
1946年7月,国民党在江北的泰兴、泰州、南通和靖江等地纠集了12万余人的部队,对苏中解放区展开了进攻之势。粟裕、谭震林率领3万余人的华中野战军,摩拳擦掌,蓄势待发,随时准备迎击敌人。
毛主席远在千里之外,对苏中局势颇为担忧,毕竟敌我双方实力悬殊较大。经过慎重考虑,对粟裕下发了作战指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作战。”
二、七战七捷,一战封神。收到电报,粟裕立即召开野司紧急作战会议,决定在江都至如皋一线的前沿地区,摆开战场,迎歼敌人。
第一战,粟裕把目标指向了宣家堡和泰兴,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围城打援的战术,派出4个团做出攻击之势,余部埋伏在周边,伺机而动,伏击援兵。此战,敌人19旅的山炮营及56团、57残部被全歼,俘虏3000余人,初战告捷,史称宣泰战役。
接着,粟裕采取诱敌深入、分兵阻击、迂回歼灭的战术,在如皋地区全歼了敌人26旅全部、49师师部大部等,俘虏敌人6000余人,再传捷报。
被连打两次的敌人,又集中了7个旅的兵力,向海安进犯。粟裕面对兵力绝对优势的敌人,再变战术,采取弃城远避、转头杀回、围城打援的战术,全歼敌新7旅和105旅旅部等3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又奏凯歌。
之后,在李默庵占领海安时,认为苏中大局已定,就分兵对华中野战军进行“清剿”。粟裕发现战机,立即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防守薄弱的李堡。不到一昼夜,就结束了战斗,歼灭敌人1个半旅,约8000余人。
紧接着,粟裕又改变了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对敌人发起主动出击,在丁堰、林梓一线,歼灭敌人地方混编部队1500余人,俘虏2000余人,缴获美制车辆7辆及大量美械装备,又胜一战。
在粟裕与敌人周旋,越战越勇之时,毛主席的电报也连续发至,不断作出新的指示,从开始的忧虑,逐渐变成了鼓励,期望更大的战果。
接下来,粟裕采取了“围魏救赵、运动歼敌、分兵围剿”的战术,在如(皋)黄(桥)公路上对敌人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此战,全歼敌人99旅、187旅全部,63旅、79旅及160旅一部,含俘虏共17000余人。之后,敌人以旅建制单位部队,再也不敢在苏中独自行动。
连败六阵,国民党反动政府急眼了。8月23日,敌人整编25师分兵三路,上有飞机、下有大炮,对邵伯、乔墅和丁沟展开猛攻。
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领导下,展开了积极的防御战,坚守阵地,寸土不让。最终,敌人被歼2000余人,被迫撤走。
至此,历时49天的苏中战役,以人民解放军胜利而结束。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以弱胜强,先后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战役胜利,共歼敌5.6万余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神话,一战封神。
结语。苏中战役,粟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采取了不同的战术、战法,连战连胜,有利地打击了敌人的进攻锐气,提振了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为人民解放军实施内线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建国后,毛主席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谈到了中国能征惯战的将军们,专门提到了粟裕说:“在我的战友中,他叫粟裕,是一个最会打仗的人,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历史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