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留学生、112篇用汉语撰写的征文——《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昨天,交大书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

刘三姐这部电影承载多少人记忆(从刘三姐到爱情神话)(1)

图说:《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

  《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谈到书的起因时透露,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上映后缺乏反馈渠道,从媒体版面上,偶尔能觅见一点点“春消息”——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美国,携去《喜盈门》在华盛顿招待友好人士。虽然这个拷贝没有英文字幕,却得到美国朋友认同,认为《喜盈门》提倡子女尊敬老人承担赡养义务,这也是世界性的主题。“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有不少课题组发布‘中国电影走出去’全球问卷调查,相关数据汇总涉及海外观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观影渠道、观影频次、类型偏好,以及对中国电影认知度等细目。这些工作初见成效,但令人不满足的是发布的量化数据柱状图显得概念化,缺乏海外观众的真情实感。”李亦中说。

  《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际传播专委会发起,得到全国各地25所高校响应,全书分为5个板块:兴趣和喜爱、故事片、张艺谋作品、动画片、电视剧和纪录片。以所评的影片出品年份计,最早的有1960年摄制的黑白片《12次列车》和壮族民间音乐片《刘三姐》,最新的有2021年底上映的《爱情神话》和抗疫题材《中国医生》等,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可见外国留学生阅片视野之广。征集的来稿中有17篇都是写张艺谋导演的,评论几乎涵盖了他所有的代表作,所以“张艺谋作品”在书中成为一个独立板块。

刘三姐这部电影承载多少人记忆(从刘三姐到爱情神话)(2)

  为《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撰稿的112名留学生中绝大部分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或谐音,或有独特的寓意,感觉十分亲切。他们的学历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短期来华进修生、寒暑假交流生,还包括历届毕业生。在华攻读的专业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主,其他学科还有信息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

  留学生以独特视角向中国电影人提供“旁观者清”的诤言。如阿根廷学生罗萨里奥认为:“中国电影分两种:第一种风格比较西方化,我作为外国人容易接受,但这种电影难免缺乏中国特色,看起来很轻松,影片内涵往往不深刻;第二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如武侠片、宫廷片,还有一些艺术片。这种影片对外国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却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想法。”

  越南留学生普遍喜欢《西游记》,黄氏和同学指出:“电视剧《西游记》播出时席卷越南,几乎每个越南人都看过,有人看了三四遍再想看。现在像《西游记》这种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适合每个人看的影视剧不多了。”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刘三姐这部电影承载多少人记忆(从刘三姐到爱情神话)(3)

  李亦中不禁发问:“面对这样真诚的目标观众群,中国电影人你准备好了吗?”(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