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是蒙古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偏东北,东面是巴彦珠尔赫山,南有博格多峰,西为松给诺山,北是饮格勒山,四面环山且南北窄,东西长的狭长地带。
乌兰巴托属大陆性气候,冬季长且寒冷,一年之间大雪覆盖时间长达150天左右,冬季最冷可达-40℃左右。春季多风,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是17.1℃。
乌兰巴托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1639年,当时叫“乌尔格”,1778年取名“大库伦”。这座城市一直处于移动之中,到1778年,才在现在的地方基本上固定下来。1924年1月26日公布的蒙古第一部宪法确定,库伦为蒙古共和国的首都,并改名为乌兰巴托。在蒙古语里,库伦是城市的意思,乌兰巴托是“红色英雄”的意思。
乌兰巴托海拔1351米,面积2000平方里,全市有5个区:友谊区、苏赫巴托尔区、十月区、工人区和那莱赫区。全市人口有60万,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大部分民族是喀尔喀人,其他有哈萨克、布里雅等少数民族。
蒙古的天然牧场面积为1.24亿公顷,居世界第六位,而乌兰巴托这座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城市,除了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藏外,草原是它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距乌兰巴托市区几公里以外,便是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夏季的草原犹如一块硕大的“绿色地毯”,辽阔平展,广表无恨。微风吹拂,青草摆动,又像是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蓝天白云,骏马嘶鸣,少男淑女,扬鞭策马,还有镶嵌其间的畜群和毡包,组成了一幅具有动感的优美立体画。
蒙古包是草原人民的民族特征,是人们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1994年乌兰巴托市中心斯乐布河畔落成世界最大的蒙古包——“浩特乐·满都拉”。译成汉语是兴隆家族之意。它是由8个蒙古包组成,其中,中央最大的蒙古包高7.5米直径24米。内有4根主柱和12根副柱。主柱上刻有狮子、老虎、飞龙和凤凰。副柱上绘着牛、虎等12套彩色图案。包中央的野灶直径约1.5米,也是世界之最。用细木杆编制的“合那”网片,可伸可缩,骨架之间的连结,是用皮绳和景绳来承担的,它的建筑构造形式体现着高度的技术和精美的艺术。一般外类,前曲别实乌兰巴托常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银色的都城”,因为这里的城市建筑物都是以乳白、银灰和米黄等浅色为主,加之漫长的冬季,大雪纷纷扬扬,整个城市和周围群山都披上了银装;蒙古人民也酷爱白色,同白色结下了不解之缘。羊群、乳汁、蒙古包、哈达,白色是他们认为吉祥的颜色,是喜庆、高尚、庄重和纯洁的集征。
乌兰巴托的夏季虽然短暂,但人们为了能更多地享受大自然,修建了许多游休养地。特列尔吉是蒙古共和国闻名遇迹的旅游休养地,位于乌兰巴托东北秀峰叠翠的乌格莫尔山,它创建于1925年,休养所的占地面积要比旅游基地大得多,且以楼房占主体,还有用来接待外国游客的田园风光的单个木结构房屋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对初来蒙古草原的外国游客来说,最富有吸引力的莫过于这里的自然山川的美景。清澈见底的特列尔吉河瀑漏流淌,一平如展的莽原伸向远方,还有高山峡谷,美不胜收。
蒙古人民能歌善舞,喜欢骑射,爱好摔跤,每年7月都在乌兰巴托举行那达慕,蒙语那达慕是“竞技”的意思,这一运动已延续了数百年。
蒙古人民主要信仰喇嘛教,喇嘛寺庙较多,建筑也非常壮观。乌兰巴托有著名的庆宁佛寺、和林喇嘛庙、甘登寺等。有的寺院已成为著名的博物馆。
乌兰巴托的经济在蒙古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企业有200余家,其中以乌兰巴托肉类综合加工厂最大,还有面粉、糖果、酿酒、乳制品和纺织等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