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部 王黎明等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内经》学习头痛的针灸治疗理念与常用穴位。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是髓海之所在,凡五脏气血之精华,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羁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针灸学中常以经络学说为依据,按头痛部位,分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和厥阴经等头痛。

《内经》大都以经络辨证施治,大致有如下几类头痛:

01

厥头痛,若面部浮肿,心中烦躁时,可针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灵枢·厥病》篇)。

因足阳明胃经循行于面部;足太阴脾经之支脉注于心中,故二经之病变可出现面部浮肿和心烦等症。

治疗时,取脾胃二经之穴,如足三里、冲阳、解溪、商丘等穴,以泻法,疏泄足阳明、太阳上逆之经气,经脉畅行,而诸症皆除。

02

厥头痛,头部脉络疼痛,心悲伤欲泣等症,取头部搏动的脉络,用针刺泻尽恶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灵枢·厥病》篇)。

因足厥阴肝经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足厥阴肝经之气发生逆乱上冲,即出现头痛、悲伤易哭等病症。

治疗时,先取头部跳动的络脉,并出其血,以泄瘀血,之后再取肝经的太冲、行间等穴进行调治,以疏泄肝经之逆气,头痛、善悲,心烦等症皆愈。

03

厥头痛,眩晕,头沉重而痛,取“头上五行,行五中”的穴位。然后取手少阴心经以泻热,然后再取足少阴肾经之穴以壮肾水(《灵枢·厥病》篇)。

本头痛等症是由营卫逆乱,清浊相干,经气逆乱上冲于巅头所致,故取头部二十五穴中的有关腧穴。

又因心为君火,肾为水脏,肾亏则水亏,不能上制于心,则心火炽盛,火热上炎,上冲于头部,出现头痛、眩晕等症。泻心火,滋肾阴,使其水火相济,症状可消。

04

厥头痛,健忘,疼痛部位不固定,可针刺头面左右两侧的动脉,再取足太阴脾经的有关穴位(《灵枢·厥病》篇)。

由于足太阴脾经气逆乱上冲,而见头痛、健忘、疼痛不固定等,故张介宾曰:“脾藏意,意伤则善忘。”

所以取左右之动脉针刺,以疏泄其邪气,然后取足太阴脾经腧穴,以健脾气,脾气健则诸症愈。

05

厥头痛,项部疼痛,腰脊也疼痛,先针天柱穴,后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其他腧穴(《灵枢·厥病》篇)。

因足太阳膀胱之脉“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故膀胱经气上逆则可见头项强痛,腰脊也相应而痛,取天柱穴疏泄太阳经上逆之气。然后再取足太阳膀胱经下部的腧穴,如昆仑等穴。

06

厥头痛,疼痛剧烈,耳前后的络脉怒张有热象的,应针刺出血以泻热,之后再取足少阳胆经之穴位(《灵枢·厥病》篇)。

因耳部前后为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当胆经之气逆乱上冲时,则头痛剧烈,耳部前后络脉怒张有热象者,为少阳之热上冲于头,宜泻血而祛热,再取足少阳胆经下部腧穴,如足临泣等,以使上逆之热下行。

07

偏侧头痛,先针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然后针足少阳、阳明经(《灵枢·厥病》篇)。

因手足少阳、阳明之经脉,皆行于耳上及头侧部,故当头侧都感受风寒之邪而偏头冷痛时,宜取手少阳、阳明经的腧穴,后取足少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例如颔厌、悬颅、合谷、外关、足临泣等穴,往往有明显效果。

08

阳热之邪逆于阳经所引起的头痛,胸中满闷,呼吸困难,取足阳明胃经之人迎穴(《灵枢·寒热病》篇)。

09

治疗“头痛”的常用腧穴:上星、太阳、头维、风池、率谷、百会、内关、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行间、外关、中渚、阳陵泉、昆仑、悬钟等。

针刺方法: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或根据病情施泻法或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头痛的针灸歌诀(跟着内经学习头痛)(1)

注:具体治疗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内经针灸知要浅解》,张登部、王黎明、高树中、刘光亭主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