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山,指的是成都市东部,龙泉山与成都平原交接处的浅丘地带。

东山区域因位于成都市区东部,是东向入川进入成都的必经之地。东山现在以客家文化为主,与成都市域其他地方在文化上略有区别。

清初湖广填川时,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迁徙来到成都,大部分集中定居于成都东部的东山区域。从此东山成为客家先民迁徙成都的第二故乡。

客家先民迁徙东山以后,凭借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在当地逐渐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场镇和居住地。尤其是清朝中期以来,东山五大场镇,在成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1)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2)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3)

曾经繁华一时的商贸中心

有史料记载,早在清代,石板滩场的大户饶洪兴商号,便经营有中药材、酱园、染坊、和茶铺等四样综合商贸,从业人员达数十人。进入民国年间,石板滩镇的牛市和猪市,就已经是成都周边的最大市场之一。来自涪陵、达县、广旺、金堂等远道的耕牛,闻风而至,源源不绝地前来赶场应市,少则二三百头,多则可达近千头。母猪、仔猪、配种猪,还有那些笼子猪、架子猪,满场嗷叫,购销两旺,场场满市。石板滩镇的大米和杂粮,行远量大,亦是远近闻名的。在众多经济作物中,“番椒”可谓首屈一指的主要特产品。有书描述:其“开白花,结实俨似秃笔尖,味辣色红,初生色青叫青椒,煎食供馔,味道极其鲜美,为佐餐之佳品”。石板滩镇海椒的栽种,已有上百年历史。如今,“石板滩海椒”一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道品牌专用名词,其中大红袍、五叶子、七叶子、二荆条,都是椒中佼佼者,尤以二荆条,细作柳条状,肉厚米籽少,颜色鲜艳红亮,劲辣滋润油香,十足的椒之极品。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4)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5)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6)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7)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8)

和平街28 号是火神庙,距西江河石桥,仅百步之遥。如今,这火神庙已不复存在,它那临街的一字儿排开的五大开间的庙堂,早已挪为他人商业经营之门市。火神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光绪年间又再重建,新中国成立后,火神庙被收归国有。火神庙建筑主体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为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的前殿,面阔五间,你瞧房顶,没有压顶屋脊,为琉璃筒瓦卷棚拱顶,格局别致气派,其前后檐柱与穿枋间撑弓之浮雕人物故事,以及灵芝卷草花卉等精美纹饰,很容易让人想见到庙堂昔日的繁盛和兴旺。

正兴街126 号,亦就是在这热闹街市的中央地带,打老远地便能瞧见的,那雄浑巍峨的建筑——文昌宫。文昌宫兴建于清道光年间,其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周边设有廊坊,为石木结构。宫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檐下撑弓上镌刻着祥云如意和人物造像等各种图案之浮雕,现建筑主体基本保存。不过,亦已经另作他用。其门前悬挂着粮食仓库的吊牌,正门为百货商家。

客家话

由于石板滩镇地处成都外东,其地理位置特殊,民国以前,为小川北古道的重要驿站,亦为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域的中心地带。镇上的居民中,先辈绝大多数为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广东及两湖地区迁徙而来的。所以,广东客家话至今为当地居民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他们坐在一起,嘴里一阵“晏昼、下晡、洗汤、摊凉”,恐怕你不会明白他们在说“上午、下午、洗澡、纳凉”。他们“哦喉, 记蒙!”“你话支介?”“屋里料!”“处的样子哟!”你又能知道他们在“哦嚯,我忘记了!”“你说什么?”“家里玩!”“怎么这个样呀!”等等,估计你也只能是凭着感觉猜。他们正月初一多有吃素,餐桌上必有芹菜、韭菜,这芹菜叫作“富菜”, 寓意富贵。“芹、韭”,“ 勤、久”, 谐音寄意——勤劳俭朴、天长地久。谁家的读书小孩,届满十岁、二十岁,娘做寿面,碗里得放鸡臂(客家话“鸡腿”叫“鸡臂”),然后登高上楼,意谓“步步高升”, 比臂过人。

特色美食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9)

天鹅蛋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10)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11)

成都石板滩镇简介(成都东山五大场镇之首)(12)

咋肥肠

石板滩名人

说到石板滩,会让人联想到一位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 廖观音。廖观音(1886-1903),清代“红灯教”首领之一。她生长在帝国主义侵略旧中国民族危机四伏的动荡年代。其祖籍广东省,祖父在鸦片战争中参加过广东“三元里”战斗,因斗争失败遭到清军的抄捕,后辗转四川成都,再落脚在石板滩。就此开设一间土布染坊营生,全家老小起早贪黑,都为作业工人。廖观音父母生有二子一女,廖观音行二,在同族排行中身居老九,被人昵称“廖九妹”。廖生性聪明伶俐,敏慧过人,能琅琅背诵兄长学堂所教的难诗繁文,常常令长辈瞠目惊叹。她母亲就曾扼腕叹息:“九女倘若是男儿,恐怕咱廖氏门中也要出状元噢”。

石板滩为有名的“东山五场”之首,其地势多样复杂,地理环境亦十分重要,每遇逢场之日,商贾云集, 人流频繁。在动荡的岁月里,附近时常治安不保,常有土匪出没,故镇上人家,为防身防盗,习武之风盛行。廖九妹她从小习武,身手敏捷,拳脚矫健,且特别能吃苦耐劳。她十五六岁,武艺便在一般人之上。同镇人曾阿义是个铁匠,是义和团分子,他常与外界义和团保持密切联系,为“东山五场”一带的首领。在曾阿义的启发下,廖九妹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加入了“红灯教”。她胆略过人,指挥果断,善设埋伏,便被推举为首领。随后,原首领曾阿义,甘居偏将之参谋地位,并向团众宣布:“廖九妹是观音化身,今后团众活动悉归九妹指挥”。从此,廖九妹身着月白短衫,头披青巾,一袭“观音”装束,在“红色七星团”的旗帜下,与曾阿义一起率众活跃在石板滩一带。

在廖观音“扫清灭洋”之"红灯教"的活动中,贴在川主庙门框上的对联即是:“打铁打钢打江山都是铁罗汉救苦救难救黎民争效观世音”,廖观音于公元1903 年1 月15 日,被处以斩首极刑。

在这里,还有一位风云人物让石板滩人骄傲,那就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任市长——黄隐。

黄隐(1890—1969),字逸发,原名黄良忠,其先祖于清代雍正三年迁徙入川,定居在石板滩之鸡公山。其父拥有田地三百余亩,并在镇上开设有“积厚堂”药铺,经营着药材生意。黄隐在朝廷腐败外祸日深的年代,选择了投笔从戎道路,先后在陕西陆军中学堂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前夕,因受革命影响,黄隐尚未毕业,即回川参加新军,并奉命前往武昌制造炸弹,参加武装起义。1917 年,黄隐于保定军官学校二期学习毕业,供职于川军。

黄隐满腹经纶,学识过人,在学校便有“小孔明”之称。1928 年9 月,成都市政公署改组为成都市政府,黄隐被委任为成都市首任市长,同时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在任期间,他励精图治、整治市容,扩充武装力量,深受邓锡侯的信赖。1938 年抗战爆发,他组织军民努力生产各种抗战物资,并及时运往前线,以确保前线的物资补给。1948 年夏天,解放军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派员到成都,策动黄隐起义,随即又派特派员与黄隐直接联系。黄隐委以特派员以少校参谋之职,并设立电台与解放军保持联系,相机起义。后被蒋介石察觉情况异样,即令军统特务严密监视。黄隐在成都被监视期间,消极懈怠,一直佯病不出,待候机会。1949 年12 月7 日,黄隐见时机已到,拒绝出席蒋介石在成都北较场召开的机要会议,秘密潜往彭县龙兴寺,于12月10 日分别与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在雅安、彭县发动起义,为川西平原的和平解放,为成都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黄隐调任川西军区任副司令,以后又被凋任为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成都市政协主席,同时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9 年,黄隐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9 岁。

部分图片转自清潭游鱼的博客

,